专升本(教育理论)预测试卷16
-
简析考试焦虑形成的原因及矫正方法。
-
论述题
本大题15分。
结合教育实际谈谈如何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
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
能力是指能够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
简答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
智力技能的培养有哪些要求?
-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是谁提出的?( )
- A.希波克利特
- B.巴甫洛夫
- C.盖伦
- D.冯特
-
心理学源于下列哪一门科学?( )
- A.宗教
- B.历史学
- C.哲学
- D.生理学
-
辨析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首先请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动作技能的特点是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及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
人在同时进行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体现了( )
- A.注意的范围
- B.注意的稳定性
- C.注意的分配
- D.注意的转移
-
学习者根据事物的外部联系,简单重复而进行的记忆叫做( )
- A.无意识记
- B.有意识记
- C.机械识记
- D.意义识记
-
爆发式、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称之为( )
- A.激情
- B.心境
- C.应激
- D.热情
-
在全体人口中,智力水平是何种状态分布( )
- A.偏态分布
- B.正偏态分布
- C.常态分布
- D.负偏态分布
-
许多人利用早晨和晚上的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早上和晚上所受的是哪种抑制的干扰?( )
- A.双重抑制
- B.前摄抑制
- C.单一抑制
- D.倒摄抑制
-
游览过八达岭长城的人头脑中重现长城的形象是( )
- A.后象
- B.表象
- C.想象
- D.联想
-
下面哪一个选项是马斯洛需要层次中最高需要层次?( )
- A.安全需要
- B.归属与爱的需要
- C.尊重的需要
- D.自我实现的需要
-
学生能够“一题多解”,说明他的哪种思维能力强( )
- A.发散思维
- B.再造思维
- C.分析思维
- D.直觉思维
-
推动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是( )
- A.需要
- B.激情
- C.意志
- D.动机
-
论述题
本大题15分。
在近代教育史上,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而知识的传授则无关紧要。试用某一教学规律对该观点进行分析。
-
选择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保持时间为0.25~2秒钟即消失的记忆为( )
- A.瞬时记忆
- B.短时记忆
- C.长时记忆
- D.无意识记忆
-
简述德育教育的内容。
-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主要有哪些方面?
-
简答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
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
-
辨析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首先请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教师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教育学生,可以拆看学生的信件。
-
知识多了,智力自然就提高了。
-
班主任通过查阅学生的作业、学籍卡片等来了解学生的方法属于( )
- A.书面材料分析法
- B.问卷法
- C.调查访问法
- D.观察法
-
在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各不相同。这体现了教育具有( )
- A.永恒性
- B.历史性
- C.阶级性
- D.相对独立性
-
学制中关于教育的程度结构方面主要受( )
- A.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 B.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制约
- 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 D.本国学制的历史和国外学制经验的制约
-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 )
- A.提高国民学历水平
- B.提高国民素质
- C.提高国民创造力
- D.提高国民体质
-
一般认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著作是( )
- A.《普通教育学》
- B.《论演说家的教育》
- C.《民本主义与教育》
- D.《大教学论》
-
“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是遵循下列哪个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来的( )
- 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 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
-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 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
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
- A.受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规范的
- 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 C.师生共同参与的
- D.学生自愿选择的
-
“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这句话反映的教学原则是( )
- A.直观性原则
- B.因材施教原则
- C.启发性原则
- D.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
课外校外教育从确定活动的内容到选择活动的方式,从安排活动的具体步骤到组织实施等,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的。这反映了课外校外教育具有( )
- A.独立性
- B.多样性
- C.实践性
- D.自愿性
-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多次变化,说明了教育目的受( )
- A.文化传统的制约
-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制约
- C.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
- D.外国教育目的的制约
-
选择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教师的教育机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
- A.示范性
- B.复杂性
- C.主体性
- D.创造性
-
把“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家是( )
- A.赞科夫
- B.布鲁纳
- C.凯洛夫
- D.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