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教育理论)模拟试卷44
-
简述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
论述题
本大题15分。
分析说明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
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
简述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
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
-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心理测量法、调查法等。
-
简答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
发散性思维的指标是________、变通性和________。
-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是一种________冲突。
-
一份好的测验能测量到所需要测的东西,这个测验的________一定高。
-
个性的心理结构是多水平、多层次、复杂的有机统一体,它主要由________、以及自我意识构成。
-
________是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
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非智力因素,它在教学中具有动力、感染和信号三大功能。它的信号功能是通过________来实现的。
-
人格的投射测验有:________和________。
-
韦克斯勒革新了智商的计算方法,将智商改成_______智商和_______智商。
-
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
发散性思维的特征有:_______、_______和独特性。
-
艾宾浩斯用首创的便于控制的识记材料,即_______来研究记忆,从而揭示了人类的遗忘规律是_______。
-
_______觉是从皮肤感觉中最早独立出来的感觉。
-
注意具有三种功能:选择功能、_______、_______。
-
以内省法作为主要研究手段的心理学派是_______。
-
_______指群体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偏少的现象。
-
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_______。
-
人格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_______,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_______。
-
_______是人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必要的心理条件,它是能够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
填空题
记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或三个基本环节。
-
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因素是( )。
- A.需要
- B.动机
- C.兴趣
- D.个性心理特征
-
在刺激物作用下,人脑独立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新形象的过程是( )。
- A.有意想象
- B.随意想象
- C.创造想象
- D.再造想象
-
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 )个组块。
- A.9±2
- B.7±2
- C.5±2
- D.64±3
-
当人们在交谈中提到“黄山”时,头脑中重现迎客松的形象,这是( )。
- A.回忆
- B.重现
- C.表象
- D.想象
-
“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 )。
- A.感知
- B.记忆
- C.注意
- D.思维
-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 )。
- A.感觉
- B.知觉
- C.感性认识
- D.理性认识
-
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注意的广度是一样的,都是( )。
- A.3~6个组块
- B.5~9个组块
- C.6~8个组块
- D.7个组块
-
选择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 )。
- A.绝对感受性
- B.差别感受性
- C.差别感觉阈限
- D.绝对感觉阈限
-
当铃声由中性刺激物转化为食物的信号刺激,意味着动物建立了( )。
- A.反射
- B.反射弧
- C.条件反射
- D.无条件反射
-
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是( )。
- A.有意想像
- B.随意想像
- C.创造想像
- D.再造想像
-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
论述题
本大题15分。
结合教育学理论,试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
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
简答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
为什么说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
你对“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是如何理解的?
-
在各项教学任务中,应当以传授基本知识和_______为基础。
-
社会、_______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
教育与_______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
根据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_______,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_______。
-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主张自然主义教育,他的教育主张集中体现在《_______》一书中。
-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区分,可将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_______。
-
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_______。
-
实际锻炼法是培养优良品德的重要方法,它有两种方式:一是执行_______的常规训练,二是组织学生参加多种_______的锻炼。
-
最近发展区是由苏联心理学家_______提出的。
-
_______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
_______是学生的基层组织,应在班主任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
-
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课程计划、_______和教科书。
-
美国教育家杜威把教学过程分为五步,即_______。
-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_______和受教育者已有的_______之间的矛盾。
-
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_______。
-
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_______和技能领域三方面。
-
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一般包括三大类:即群众性活动、个人活动和_______。
-
_______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
-
填空题
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方式称为_______。
-
学校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关系中发挥( )。
- A.制约作用
- B.支配作用
- C.主导作用
- D.决定作用
-
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就是( )。
- A.内容型策略
- B.方法型策略
- C.形式型策略
- D.综合型策略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 )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A.环境
- B.遗传
- C.教育
- D.社会活动
-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 )。
- A.导向原则
- B.疏导原则
- C.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 D.因材施教的原则
-
“有的儿童情感深沉、持久,而有的儿童则表现为奔放、热情。”这说明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 B.不均衡性
- C.可变性
- D.个体差异性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
- A.创造性
- B.广延性
- C.长期性
- D.示范性
-
我国现在实行的义务教育的年限是( )。
- A.6年
- B.5年
- C.8年
- D.9年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
- A.广延性
- B.长期性
- C.创造性
- D.示范性
-
检验和衡量教育工作好坏,主要看( )是否得以实现。
- A.教育目的
- B.教育价值
- C.教育思想
- D.教育理论
-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 )来实现的。
- A.直接经验
- B.间接经验
- C.生活经验
- D.生产经验
-
我国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中小学到高中增设( ),并作为必修课程。
- A.综合实践活动
- B.信息技术教育
- C.研究性学
- D.社会实践活动
-
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
- A.榜样示范法
- B.陶冶教育法
- C.实际锻炼法
- D.说服教育法
-
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
- A.品德判断
- B.品德认识
- C.品德知识
- D.品德情感
-
不属于课外活动特点的是( )。
- A.统一性
- B.自主性
- C.开放性
- D.灵活性
-
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下列教学过程特点中的( )。
- A.引导性
- B.间接性
- C.简捷性
- D.交往性
-
美育的直接功能是( )。
- A.育德
- B.促智
- C.育美
- D.健体
-
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
- A.领会知识
- B.引起学习动机
- C.巩固知识
- D.检查知识
-
倡导使用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促进儿童道德发展的是( )。
- A.皮亚杰
- B.杜威
- C.柯尔伯格
- D.卢梭
-
“螺旋课程”的提出者是( )。
- A.布鲁纳
- B.杜威
- C.赞科夫
- D.瓦.根舍因
-
选择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教师运用准确而流利的言语,形象的肢体动作,强烈的情绪感染及规范的板书顺利地完成教学活动,表明教师有教育的( )。
- A.能力
- B.才能
- C.天才
- D.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