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5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2. 简述四种典型的气质类型及其特点。

  3. 简述短时记忆的特点。

  4. 心理健康与个体心理活动达到的功能状态无关。

  5. 任何技能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

  6. 简述引起和维持随意注意的原因。

  7. 某人认为自己有什么样的言行与需要,别人也一定有什么样的言行与需要。这种现象所体现的是( )。

    • A.刻板印象
    • B.首因效应
    • C.晕轮效应
    • D.投射倾向
  8. 不依赖文化和知识背景,主要用于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是( )。

    • A.晶体智力
    • B.流体智力
    • C.经验智力
    • D.情境智力
  9. 通过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行为倾向的方法是( )。

    • A.直接强化
    • B.自我强化
    • C.替代强化
    • D.间隔强化
  10. 缺乏主见、易受他人影响者,或者盲目地自主决定、一意孤行的人,所缺乏的意志品质是( )。

    • A.自觉性
    • B.果断性
    • C.坚持性
    • D.自制性
  11. 个人因担心某种不良后果或模糊性威胁的出现而产生的不愉快情绪是( )。

    • A.抑郁
    • B.愤怒
    • C.狂躁
    • D.焦虑
  12. 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并以表象的形式储存的记忆是( )。

    • A.形象记忆
    • B.语义记忆
    • C.动作记忆
    • D.情绪记忆
  13. 读了《红楼梦》中对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的描述,头脑中浮现出她的形象。这种心理过程属于( )。

    • A.感觉
    • B.记忆
    • C.想象
    • D.思维
  14. “思维着的知觉”指的是( )。

    • A.观察
    • B.判断
    • C.推理
    • D.表象
  15. 能够同时把心理活动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的注意品质称为( )。

    • A.注意的稳定性
    • B.注意的广度
    • C.注意的分配
    • D.注意的转移
  16. 认为心理学应当研究无意识现象的流派是( )。

    • A.机能主义心理学
    • B.精神分析心理学
    • C.格式塔心理学
    • D.人本主义心理学
  17.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内部感觉的是( )。

    • A.运动觉
    • B.机体觉
    • C.平衡觉
    • D.视觉
  18. “说明心理与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体现的心理学研究目标是( )。

    • A.陈述
    • B.解释
    • C.预测
    • D.控制
  19. 我国中小学德育应贯彻哪些主要原则?

  20. 阅读下列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马老师在“燃烧与灭火”一课的备课中,反思以往学生在学习该内容时存在的问题,深深认识到“燃烧与灭火”虽然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仅仅通过课本和几个实验,不利于学生获得丰富完整的体验和认识,难以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于是,马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除讲解相关的知识外,还通过网络图片、动画、视频材料等教学资源,使学生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燃烧的利与弊”“火灾预防和安全救护”“消防安全标志”“灭火器”“火场逃生”等知识有一个全面感性的认识。最后,组织学生对本课主题进行讨论,使学生既掌握了完全的知识和理论,又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安全意识,发展了科学素养。

    [问题]请依据教学过程的某些规律或教学原则,对马老师的教学进行评析。

  21. 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22. 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3. 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 A.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 B.课外与校外活动
    • C.共青团与少先队活动
    • D.生产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
  24.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掌握了知识,其能力自然就会得到发展。

  25. 我国明确规定当前九年制义务教育须实行“六三”分段。

  26. 通过中考、高考以及研究生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方式属于( )。

    • A.诊断性评价
    • B.形成性评价
    • C.终结性评价
    • D.发展性评价
  27.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其中的主要矛盾是( )。

    • A.学生道德认识深与浅的矛盾
    • B.学生道德认识多与少的矛盾
    • C.学生道德认识正确与错误的矛盾
    • D.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自身品德基础的矛盾
  28. 魏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运用学具,通过拨动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来认识时间。魏老师的教学体现了哪一教学原则?( )。

    • A.启发性
    • B.直观性
    • C.巩固性
    • D.循序渐进
  29.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是( )。

    •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B.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理想信念与价值观
    • C.知识与技能、创新与实践、情感态度与科学观
    • D.知识与技能、理解与运用、人生观与价值观
  30. 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 )。

    • A.课程目标
    • B.课程计划
    • C.课程标准
    • D.课程类型
  31. 我国1922年颁布、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制是( )。

    • A.壬寅学制
    • B.癸卯学制
    • C.壬戌学制
    • D.壬子癸丑学制
  32.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千差万别、活生生的个体,对他们的教育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

    • A.长期性与间接性
    • B.复杂性与创造性
    • C.主体性与示范性
    • D.连续性与广延性
  33. 我国古代教育家提出的“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教育原则,对于当今教育仍然适用,它并未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改变。这说明教育具有( )。

    • A.历史性
    • B.社会性
    • C.个体差异性
    • D.相对独立性
  34. 当前我国教育方针中明确规定的教育目的是( )。

    • A.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 B.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 C.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 D.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5. 近代教育史上,高度评价教育对社会、对人发展的作用,并把教师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教育家是( )。

    • A.夸美纽斯
    • B.洛克
    • C.赫尔巴特
    • D.杜威
  36. 对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科学表述是( )。

    • A.研究教育事件与教育经验,探索教育理念
    • B.研究教育方针与教育政策,制定教育法规
    • C.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 D.研究德育案例与教学案例,总结教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