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模拟试卷一
-
试述能力的含义及其个别差异。
-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
简述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
由于缺乏准备,不能处理,不能驾驭或摆脱某种可怕或危险情景时所表现的情绪体验是激情。
-
简要说明侵犯行为的控制。
-
个体对某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属于态度的哪种维度?( )
- A.指向维度
- B.强度维度
- C.深刻维度
- D.外显维度
-
随意后注意是指有自觉目的且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
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的最低层次需要是( )
- A.生理需要
- B.安全需要
- C.归属需要
- D.自我实现需要
-
在人际关系取向上,有三种需要,分别是包容需要、控制需要和( )
- A.自我实现需要
- B.生理需要
- C.情感需要
- D.安全需要
-
学生动作的执行由出声的外部语言到不出声的外部语言,再到内部语言的过程是智力技能形成的哪个阶段?( )
- A.操作练
- B.原型内化
- C.原型操作
- D.原型定向
-
效度的种类大致有三类: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 )。
- A.复本效度
- B.效标效度
- C.标准效度
- D.分半效度
-
与意志品质的自觉性相反的不良品质特性是( )
- A.顽固性
- B.动摇性
- C.盲目性
- D.散漫性
-
信息在人脑中贮存1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是( )
- A.形象记忆
- B.长时记忆
- C.情绪记忆
- D.语义记忆
-
下列哪种选项是注意稳定性的品质特征?( )
- A.广度
- B.强度
- C.时间
- D.空间
-
“勤劳与懒惰,自负与自卑”是对人性格的什么特征的描述?( )
- A.意志特征
- B.态度特征
- C.情绪特征
- D.理智特征
-
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情绪状态是( )
- A.愤怒
- B.激情
- C.应激
- D.心境
-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明了哪种感觉现象?( )
- A.适应
- B.对比
- C.联觉
- D.知觉
-
心理过程可分为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 )
- A.记忆过程
- B.动机过程
- C.意志过程
- D.需要过程
-
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
简述教师劳动的任务和特点。
-
简述我国各级课程设置的特点。
-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
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活动。
-
集体舆论是班主任倡导的言论。
-
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是( )
- A.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 B.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 C.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
- D.指导班委会的工作
-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的学习和教学方法是( )
- A.自主学习
- B.合作学习
- C.探究学习
- D.小组学习
-
《学记》中比较准确地体现教学启发性原则的是( )
- A.“开而弗达”
- B.“学不躐等”
- C.“及时而教”
- D.“禁于未发”
-
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所体现的课程类型是( )
- A.学科课程
- B.综合课程
- C.隐性课程
- D.活动课程
-
长期的实践证明,基础教育学校必须坚持( )
- A.以教学为主
- B.教学与研究并重
- C.教学与实践并重
- D.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
-
“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教师期望效应”,指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它说明的是下列哪种师生关系的作用?( )
- A.工作关系
- B.组织关系
- C.心理关系
- D.伦理关系
-
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学校在入学年龄、中小学分段等方面的规定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说明影响学制建立的主要因素是( )
- A.生产力水平
- B.政治经济制度
- 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 D.民族文化传统
-
学校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主要表现为学生( )
- A.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 B.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
- C.以获得感性认识为主
- D.以获得实践体验为主
-
决定教育性质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
- A.生产力
- B.政治经济制度
- C.科学技术
- D.民族和文化传统
-
“莲出于污泥而不染”这个比喻说明了人具有( )
- A.差异性
- B.社会适应性
- C.自然性
- D.主观能动性
-
担任过20年农村中学校长,代表性著作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儿童》的教育家是( )
- A.赞科夫
- B.巴班斯基
- C.苏霍姆林斯基
- D.阿莫纳什维利
-
在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美国鲍尔斯、金蒂斯代表的学派是( )
- A.实验教育学
- B.实用主义教育学
- C.文化教育学
- D.批判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