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模拟试题(5)
-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根据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什么?
-
简述影响无意注意的主客观因素。
-
动机的分类有哪些?
-
“激情”与“应激”是同一种情绪状态,只是叫法不同罢了。
-
因为注意可以分配,所以人可以任意地同时进行任何活动。
-
推动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是( )。
- A.动机
- B.需要
- C.目标
- D.理念
-
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
- A.近因效应
- B.首因效应
- C.社会过滤效应
- D.最近效应
-
通过实验提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的心理学家是( )。
- A.斯皮尔曼
- B.艾宾浩斯
- C.斯腾伯格
- D.麦克里兰
-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把哪一种需要看做最高层次的需要( )。
- A.尊重
- B.爱和归属
- C.自我实现
- D.安全
-
人们看书时,用红笔圈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了知觉的( )。
- A.整体性
- B.选择性
- C.恒常性
- D.理解性
-
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能把它们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 )。
- A.再认
- B.联想
- C.回忆
- D.表象
-
了解智力活动的动作结构,明确活动的方向是智力技能形成哪一阶段的特点( )。
- A.原型定向
- B.操作定向
- C.原型内化
- D.原型启发
-
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称为( )。
- A.智力维度
- B.智力类型
- C.智力技能
- D.智力结构
-
以肌肉骨骼的运动实现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动作方式,称为( )。
- A.操作能力
- B.操作技能
- C.操作模式
- D.操作程序
-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 )。
- A.主观认识
- B.内化过程
- C.态度体验
- D.外显状态
-
基本的情绪分类可以将情绪分为四种,下列哪一个不属于基本的情绪分类( )。
- A.快乐
- B.悲哀
- C.愤怒
- D.嫉妒
-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教学实践中,曾出现过学生走出校门,学工、学农、学军等做法,认为学生获得知识主要借助于他们自身的社会实践。试从某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出发,对这一做法进行评述。
-
人脑中提炼出各种对象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是下列思维的哪一个环节( )。
- A.综合
- B.分析
- C.抽象
- D.概括
-
班主任应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
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
班主任如何做好针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
教师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教育学生,可以拆看学生的信件。
-
集体舆论是班主任倡导的言论。
-
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 A.运动竞赛
- B.运动队训练
- C.早操、课间操
- D.体育课
-
《教学与发展》的作者是( )。
- A.凯洛夫
- B.赞科夫
- C.加里宁
- D.马卡连科
-
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 )。
- A.生理前提
- B.制约作用
- C.主导作用
- D.动力因素
-
因势利导,“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原则中的( )。
- A.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 B.知行统一原则
- C.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 D.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
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 A.学生
- B.教师
- C.家长
- D.校长
-
在全部教育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
- A.教育目的
- B.教育制度
- C.教育机构
- D.教育功能
-
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 )。
- A.个人
- B.小组
- C.班级
- D.个人和小组相结合
-
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
- A.课程计划
- B.学科课程标准
- C.教材
- D.教参
-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 )。
- A.主体地位
- B.主导作用
- C.领导作用
- D.执行作用
-
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 )。
- A.道德的活动
- B.品德的活动
- C.政治素质的活动
- D.法纪观念的活动
-
有效开展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 )。
- 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 D.做好工作计划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