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考研教育学基础综合模拟试卷2
- 
				
Ⅱ.某研究者认为甲、乙两种教学方法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不同,教学方法甲更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发展。请你帮他设计一个实验,以此验证他的假设。 要求:(1)写出实验研究计划所包括的五个方面。 (2)画出实验程序的图示。
 - 
				
试举例分析近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内容及其影响。
 - 
				
Ⅰ.结合教育实际,说一说如何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高。
 - 
				
试述现代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 
				
简述教育行动研究的优缺点。
 - 
				
简述集体教育模式的主要观点。
 - 
				
简述梁启超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
 - 
				
阅读属于动作技能。
 - 
				
简述教学评价的总体改革趋势。
 - 
				
陶行知是中国实用主义教育的代表者,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相同的,都认为教育就是生活。
 - 
				
教育方针就是教育目的。
 - 
				
下列诸因素中影响实验内在效度是( )。
- A.测量的反作用或交互作用效果
 - B.统计回归
 - C.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
 - D.多重实验排除了干扰
 
 - 
				
反映实验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的真实性,决定实验结果的解释的是( )。
- A.总体效度
 - B.生态效度
 - C.内在效度
 - D.外在效度
 
 - 
				
( )不是假设的特征。
- A.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 B.具有一定的猜测性
 - C.具有多样性
 - D.具有确定性
 
 - 
				
按照事物的大小、轻重等特征依次排列,进行分类和比较的测量是( )。
- A.定名测量
 - B.定序测量
 - C.定距测量
 - D.比率测量
 
 - 
				
按实验控制程度划分,较为适合于现场条件或接近现实的模拟性研究是( )。
- A.准实验
 - B.真实验
 - C.前实验
 - D.假实验
 
 - 
				
在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是( )。
- A.访谈调查
 - B.问卷调查
 - C.测量调查
 - D.调查表法
 
 - 
				
下列不属于冯忠良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的是( )。
- A.原型定向
 - B.原型操作
 - C.原型内化
 - D.原型获得
 
 - 
				
在搜集资料时,不但要搜集观点一致的资料,还要搜集观点不一致或与自己构思相矛盾的资料。这体现了文献检索的( )原则。
- A.比较性
 - B.全面性
 - C.选择性
 - D.直接性
 
 - 
				
儿童因在生活中看到许多“椅子”,掌握了“椅子”的概念,幼儿对“椅子”这个概念的学习方式属于( )。
- A.概念的同化
 - B.概念的整合
 - C.概念的转变
 - D.概念的形成
 
 - 
				
小明一点也不喜欢学习,但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表扬,他不得不努力学习。小明的学习动机属于( )。
- A.内部动机
 - B.社会交往动机
 - C.附属内驱力
 - D.错误的动机
 
 - 
				
埃里克森认为,从出生到18岁,人格发展的阶段的数量是( )。
- A.两个阶段
 - B.三个阶段
 - C.五个阶段
 - D.六个阶段
 
 - 
				
17世纪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提出了( )。
- A.自然教育
 - B.绅士教育
 - C.要素教育
 - D.科学教育
 
 -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此解释的理论是( )。
- A.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 B.认知主义理论
 - C.人本主义理论
 - D.认知建构主义理论
 
 - 
				
卢梭提倡的教育中的最终培养目标是( )。
- A.社会人
 - B.自然人
 - C.全面发展的人
 - D.雄辩家
 
 - 
				
被称为“德国师范教育之父”的教育家是( )。
- A.赫尔巴特
 - B.第斯多惠
 - C.福禄培尔
 - D.洪堡
 
 - 
				
在认识论上,亚里士多德认为( )是经验和感觉的源泉。
- A.精神世界
 - B.理性世界
 - C.物质世界
 - D.主观世界
 
 - 
				
被称为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的是( )。
- A.奥古斯丁
 - B.阿奎那
 - C.阿伯拉尔
 - D.安瑟伦
 
 - 
				
( )是联邦德国战后第一部高等教育法,它保留了德国大学民主自治的传统,同时又注重发掘大学的潜力,使之适应社会的新需要。
- A.富尔法案
 - B.高等学校总纲法
 - C.教育改革法
 - D.基佐法案
 
 - 
				
费希特的教育思想主要是( )。
- A.师范教育
 - B.国民教育
 - C.幼儿教育
 - D.自然主义教育
 
 - 
				
( )第一次从国家的角度阐明了中等教育应该面向所有儿童的设想,明确提出了初等教育后分流的主张。
- A.哈多报告
 - B.福斯特法案
 - C.斯宾斯报告
 - D.富尔法案
 
 - 
				
著名的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在( )方面卓有成就。
- A.幼儿教育
 - B.职业教育
 - C.高等教育
 - D.成人教育
 
 - 
				
以下几位教育家中,教育思想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是( )。
- A.颜之推
 - B.朱熹
 - C.王守仁
 - D.韩愈
 
 - 
				
教育史上,首创“没有书本的学校”,被人们誉为“幼儿园之父”的教育家为( )。
- A.福禄培尔
 - B.夸美纽斯
 - C.裴斯泰洛奇
 - D.杜威
 
 - 
				
“抗大”教育属于( )。
- A.群众教育
 - B.干部教育
 - C.普通教育
 - D.农民教育
 
 -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 )。
- A.生活即教育
 - B.教育即生活
 - C.教学做合一
 - D.社会即学校
 
 - 
				
以下几种教学考察方法中,针对地方官学学生的是( )。
- A.三舍法
 - B.积分法
 - C.五等黜陟法
 - D.监生历事
 
 - 
				
以下几种教育思潮不能体现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影响的是( )。
- A.平民教育思潮
 - B.实用主义思潮
 - C.复古主义思潮
 - D.职业教育思潮
 
 -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这是( )的观点。
- A.改革派
 - B.洋务派
 - C.维新派
 - D.革命派
 
 - 
				
我国封建社会首次设立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 )。
- A.国子学
 - B.总明观
 - C.国子监
 - D.尚书省
 
 - 
				
“人死神灭”是( )的观点。
- A.董仲舒
 - B.王充
 - C.荀子
 - D.韩非
 
 - 
				
“化性起伪”的教育作用观,表明荀子的教育思想属于( )。
- A.“内发论”
 - B.“外铄论”
 - C.“性善论”
 - D.“白板说”
 
 - 
				
在德育的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不可兼得的情景或问题叫作( )。
- A.对偶故事法
 - B.道德两难
 - C.观察学习
 - D.价值澄清
 
 - 
				
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的教育作用适用于( )。
- A.所有人
 - B.圣人
 - C.一般人
 - D.小人
 
 -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双边活动而获取知识的方法叫( )。
- A.讨论法
 - B.讲授法
 - C.谈话法
 - D.读书指导法
 
 -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必须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钻研教材,二是了解学生,三是( )。
- A.考虑教法
 - B.写好教案
 - C.编制学期教学计划
 - D.熟悉课程
 
 - 
				
“课程评价之父”是( )。
- A.泰勒
 - B.斯滕豪斯
 - C.赫尔巴特
 - D.杜威
 
 - 
				
普通高中课程的学习主要由学习领域、科目和( )组成。
- A.模块
 - B.综合活动
 - C.社会实践
 - D.劳动技术
 
 - 
				
“教育制度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 )推崇的教育理想。
- A.前制度化教育
 - B.制度化教育
 - C.非制度化教育
 - D.形式化教育
 
 - 
				
从纵向的施教机构来看,我国的学制包括初等教育机构、中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机构还有( )机构。
- A.普通教育
 - B.师范教育
 - C.学前教育
 - D.职业技术教育
 
 - 
				
( )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
- A.教育目的
 - B.培养目标
 - C.教学目标
 - D.教育方针
 
 - 
				
( )认为教育不能提高人的能力,只是一个筛子,是用来区别不同人的能力的手段。
- A.劳动力市场理论
 - B.筛选假设理论
 - C.人力资本理论
 - D.教育万能论
 
 -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国外进行长期或短期的学术交流活动,这体现了教育的( )功能。
- A.传递、保存
 - B.创造、更新
 - C.交流、融合
 - D.选择、批判
 
 - 
				
某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规定每周都要记录每个学生所做的好事并进行表扬,包括捡拾东西、助人为乐等,学生做好事的频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有的学生为了求得表扬,把自己的东西当作捡拾的东西并上交,存在一定的说谎现象。这说明教育( )。
- A.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正向隐性功能
 - B.既有负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 C.既有正向隐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 D.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 
				
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的教育起源学说是( )。
- A.生物起源说
 - B.心理起源说
 - C.劳动起源说
 - D.社会起源说
 
 - 
				
批判教育学认为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是( )。
- A.学校教育
 - B.社会教育
 - C.家庭教育
 - D.社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