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飞控师考试题(1)
-
飞机积冰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云中存在:
- A.大小不等的水滴
- B.雪花和冰晶
- C.过冷水滴
-
在下述各类飞机积冰中,对飞行影响最大的是:
- A.雾凇和毛冰
- B.明冰和毛冰
- C.毛冰和霜
-
飞机结冰是指飞机机体表面某些部位聚集冰层的现象,飞机积冰主要分为三大种:
- A.冰、雾凇、霜
- B.明冰、毛冰、白冰
- C.坚冰、松冰、霜冰
-
下面关于飞机积冰的叙述哪一个正确?
- A.高云由于高度高、温度低,大多由冰晶构成,不容易形成飞机积冰
- B.中云温度低于0°C,云层较厚,水滴含量大,积冰最严重
- C.低云云高低于2000米,温度高,不含过冷水滴,所以一般不出现飞机积冰
-
在雷暴的生存周期中,哪一阶段的特征使云中充满下降气流?
- A.积云阶段
- B.成熟阶段
- C.消散阶段
-
雷暴对飞机产生很大危害,下列危害不确切的是:
- A.雷击和冰雹袭击
- B.风切变和湍流
- C.数据链中断
-
雷暴到达成熟阶段以后,随着积雨云中迅速下沉的冷空气到达地面后,风向突转,风力迅速增大,阵风风速常在:
- A.10m/s
- B.20m/s
- C.30m/s
-
一般雷暴单体的生命史根据垂直气流状况可分为三个阶段:
- A.积云阶段、成熟阶段、消散阶段
- B.积云阶段、成风阶段、雷雨阶段
- C.温升阶段、降雨阶段、消散阶段
-
雷暴处于发展阶段时:
- A.地面气压持续下降
- B.地面气压持续上升
- C.地面气压保持不变
-
当来自北方的冷气团和来自南方的暖气团,两者势均力敌.强度相当时,它们的交锋区很少移动,这种锋面称为:
- A.静止锋
- B.交错锋
- C.融合锋
-
形成雷暴的基本条件是:
- A.充足的水汽和上升运动
- B.充足的水汽.不稳定的大气和上升运动
- C.浓积云,充足的水汽和锋区
-
快速移动的冷锋受实际锋面后远处的强烈压力系统推动,在快速移动的冷锋之后:
- A.可能出现乌云密布的天空和下雨
- B.天空通常很快放晴
- C.阵风减缓和温度升高
-
暖锋和冷锋在特性上是非常不同的:
- A.冷锋以10~25英里每小时速度移动
- B.暖锋以20~35英里每小时速度移动
- C.暖锋产生差的能见度和下雨,冷锋产生突发的阵风,紊流
-
在锋面经过机场时,要特别注意的是:
- A.可能出现高度极低的风切变
- B.可能出现风沙天气
- C.雨层云中的连续性小雨
-
冷锋是指:
- A.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的锋称为冷锋
- B.一侧气团温度明显低于另一侧气团温度的锋
- C.温度较高与温度较低的两个气团交汇时,温度低的一侧
-
暖锋是指:
- A.锋面在移动过程中,暖空气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的锋
- B.一侧气团温度明显高于另一侧气团温度的锋
- C.温度较高与温度较低的两个气团交汇时,温度高的一侧
-
离开源地移至与源地性质不同的下垫面时,气团的物理属性逐渐发生变化,这个过程称为气团的变性。一般说来:
- A.冷气团移到暖的地区变性快,而暖的气团移到冷的地区变性慢
- B.冷气团移到暖的地区变性慢,而暖的气团移到冷的地区变性快
- C.暖气团移到暖的地区,冷气团移到冷的地区不变性
-
关于锋面,下列哪种描述正确?
- A.锋面就是不同方向的风交汇的界面
- B.锋面就是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不同的两种气团的交界面
- C.锋面就是风场与地面的交线,也简称为锋
-
气团的分类方法正确的是?
- A.冷气团和干气团
- B.暖气团和湿气团
- C.北冰洋气团、极地气团,热带气团、赤道气团
-
下面关于气团的叙述哪一个正确?
- A.我国地域广大,能形成各种气团
- B.气团离开源地,其性质将会发生变化
- C.气团只形成于极地和大洋地区
-
根据国际民航组织的规定,云满天时的云量为:
- A.12
- B.8
- C.10
-
机场上空高度较低的云会直接影响飞机的起降。其中,危害最大的云是:
- A.对流云
- B.卷状云
- C.层状云
-
一般而言,气团的垂直高度可达几公里到十几公里,常常从地面伸展到对流层顶。水平范围为:
- A.几十公里到几千公里
- B.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
- C.几公里到几百公里
-
飞机外表面的冰霜雪等:
- A.会引起飞机操纵效能增加
- B.会出现指令仰角变化和滚转
- C.会使外表面变的粗糙,增加阻力,减少升力
-
雾通常发生在接近地面的空气温度冷却到空气的露点时,是从地表开始:
- A.50英尺内的云
- B.80英尺内的云
- C.100英尺内的云
-
空气中容纳水汽的数量随气温变化,气温越高,则:
- A.可以容纳的水汽就越少
- B.可以容纳的水汽就越多
- C.当空气不能再容纳更多的水汽时,温度就会变化
-
相对湿度,是指:
- A.空气中水汽含量与饱和水汽含量的百分比
- B.空气中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 C.空气中水分占空气总量的百分比
-
气温对飞机最大平飞速度的影响为:
- A.气温低时,空气密度大,飞机发动机的推力增大,最大平飞速度增加
- B.气温低时,空气密度大,空气的阻力增加,最大平飞速度减小
- C.气温高时,空气密度小,空气的阻力增减小,最大平飞速度增加
-
夜间温度降低,低层常常出现逆温,会使得:
- A.早晨天气晴朗
- B.早晨有雾和烟幕
- C.早晨有大风
-
气温高低,如何影响飞机滑跑距离?
- A.气温高时,空气密度小,飞机增速慢,飞机的离地速度增大,起飞滑跑距离要长
- B.气温低时,空气密度小,飞机增速快,飞机升力减小,起飞滑跑距离要长
- C.气温高时,空气密度大,飞机增速快,飞机升力增大,起飞滑跑距离要短
-
大气稳定度指整层空气的稳定程度,有时也称大气垂直稳定度。以哪种运动来判定?
- A.以大气的气温垂直加速度运动来判定
- B.以大气的气温垂直速度运动来判定
- C.以大气的气压垂直速度运动来判定
-
大气中某一高度的一团空气,如受到某种外力的作用后,产生向上或向下运动时,称为稳定状态的是:
- A.移动后,加速向上或向下运动
- B.移动后逐渐减速,并有返回原来高度的趋势
- C.外力作用消失后,以匀速持续运动
-
地面的地形和大的建筑物会:
- A.汇聚风的流向
- B.产生会快速改变方向和速度的阵风
- C.产生稳定方向和速度的阵风
-
风吹来时,那种局地风向不断改变,风速一阵大一阵小的现象称为:
- A.风的阵性
- B.风切变
- C.风向不定
-
和地面建筑物有关的湍流强度依赖于障碍物的大小和风的基本速度,在山地区域时这种情况甚至更加明显。风越过山脊时:
- A.风沿着迎风侧平稳地向上流动
- B.风沿着迎风侧湍流逐渐增加
- C.风沿着背风侧平稳地向下流动
-
地面风具有明显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压的变化
- B.摩擦力的变化
- C.乱流强度的变化
-
形成海陆风的对流性环流的原因是因为:
- A.从水面吹向陆地的空气较暖,密度小,导致空气上升
- B.陆地吸收和散发热量比水面快
- C.从水面吹向陆地的空气冷,密度大,使空气上升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因为空气总是寻找低压区域,所以气流会从高压区域向低压的区域流动
- B.因为空气总是寻找高压区域,所以气流会从低压区域向高压的区域流动
- C.是风产生了压力,所以风的尽头压力高
-
接近地面的对流气流会影响驾驶员操控的能力,下列说法哪种正确?p103
- A.在最后进近时,来自全无植被的地形的下降气流有时会产生下沉效应,导致飞过预期的着陆点
- B.在一大片水体或者稠密植被的区域之上进近会趋于产生一个下沉效应,导致着陆在不到预期的着陆点。
- C.在一大片水体或者稠密植被的区域之上进近会趋于会产生漂浮效应,导致飞过预期的着陆点
-
下列哪种属于动力对流冲击力:
- A.山坡迎风面对空气的抬升
- B.气流辐合辐散时造成的空气水平运动
- C.气温变化造成的空气抬升或下降
-
在温暖的天气飞行在较低高度,有时会遇上湍流空气,以下描述正确的是:p102
- A.很可能在在路面和荒地上空发生上升气流
- B.在类似成片树林的广阔植被区域发生上升气流
- C.在大片水体区域发生上升气流
-
白天,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山岩地、沙地、城市地区比水面、草地、林区、农村升温快,其上空气受热后温度高于周围空气,因而体积膨胀,密度减小,使浮力大于重力而产生上升运动。这种现象会引起:
- A.压差作用力
- B.温差作用力
- C.热力对流冲击力
-
在地表的风向稍微不同于地表之上几千英尺高度的风向的原因是:
- A.当地地形影响气压
- B.地面有较强的地转偏向力
- C.风和地面之间的磨擦作用
-
使原来静止的空气产生垂直运动的作用力,称为:
- A.对流冲击力
- B.气动作用力
- C.热力作用力
-
地球自转偏向力使得气流向右偏转,因此在北纬30度到赤道之间产生哪个方向的信风?
- A.东南方向
- B.东北方向
- C.西南方向
-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球自转偏向力对风向产生影响,下列哪个是正确的?
- A.北半球,地球自转偏向力使得气流向东偏转
- B.北半球,地球自转偏向力使得气流向西偏转
- C.北半球,地球自转偏向力使得气流先向东再向西偏转
-
大气对流运动是由于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受冷则下沉,进而产生了强烈而比较有规则的升降运动。温度越高,大气对流运动越明显。因此对流效果最明显的是:
- A.北半球
- B.赤道地区
- C.南半球
-
飞机在比标准大气冷的空气中飞行时,气压高度表所示高度将比实际飞行高度:
- A.相同
- B.低
- C.高
-
飞机按气压式高度表指示的一定高度飞行,在飞向低压区时,飞机的实际高度将:
- A.保持不变
- B.逐渐升高
- C.逐渐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