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转为成本计量模式。( )
甲公司、乙公司2016年有关交易或事项如下:
(1)1月1日,甲公司向乙公司控股股东丙公司定向增发本公司普通股股票1400万股(每股面值为1元,市价为15元),以取得丙公司持有的乙公司70%股权,实现对乙公司财务和经营政策的控制,股权登记手续于当日办理完毕,交易后丙公司拥有甲公司发行在外普通股的5%。甲公司为定向增发普通股股票,支付券商佣金及手续费300万元;为核实乙公司资产价值,支付资产评估费20万元;相关款项已通过银行支付。
当日,乙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为24000万元,其中:股本6000万元、资本公积5000万元、盈余公积1500万元、未分配利润11500万元;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27000万元。
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系由以下两项资产所致:①一批库存商品,成本为8000万元,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公允价值为8600万元;②一栋办公楼,成本为20000万元。累计折旧6000万元,未计提减值准备,公允价值为16400万元。上述库存商品于2016年12月31日前全部实现对外销售;上述办公楼预计自2016年1月1日起剩余使用年限为10年,预计净残值为零,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
(2)2月5日,甲公司向乙公司销售一批产品,销售价格为2500万元(不含增值税,下同),产品成本为1750万元,款项尚未收回。至年末,乙公司已对外销售70%,另30%部分形成存货,期末未发生减值损失。
(3)6月15日,甲公司以2000万元的价格将其生产的产品销售给乙公司,销售成本为1700万元,款项已于当日收存银行。乙公司取得该产品后作为管理用固定资产并于当月投入使用。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零。至当年年末,该项固定资产未发生减值。
(4)10月2日,甲公司以一项专利权交换乙公司生产的产品。交换日,甲公司专利权的成本为4800万元,累计摊销1200万元,未计提减值准备,公允价值为3900万元;乙公司换入的专利权作为管理用无形资产使用,采用直线法摊销,预计尚可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零。乙公司用于交换的产品成本为3480万元,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交换日的公允价值为3600万元,乙公司另支付了300万元给甲公司;甲公司换入的产品作为存货,至年末尚未出售。上述两项资产已于10月10日办理了资产划转和交接手续,且交换资产未发生减值。
(5)12月31日,甲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为2500万元,计提坏账准备200万元。该应收账款系2月份向乙公司赊销产品形成。
(6)2016年度,乙公司个别利润表中实现净利润9000万元,提取盈余公积900万元,因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计入当期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为500万元。当年,乙公司向股东分配现金股利4000万元,其中甲公司分得现金股利2800万元。
(7)其他有关资料:
①2016年1月1日前,甲公司与乙公司、丙公司均不存在任何关联方关系。
②甲公司与乙公司均以公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
③假定不考虑所得税及其他因素,甲公司和乙公司均按当年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不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要求:
(1)计算甲公司取得乙公司70%股权的初始人账价值,并编制相关会计分录。
(2)计算甲公司在编制购买日合并财务报表时因购买乙公司股权应确认的商誉。
(3)编制甲公司2016年12月31日合并乙公司财务报表时按照权益法调整对乙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分录。
(4)编制甲公司2016年12月31日合并乙公司财务报表相关的抵销分录(不要求编制与合并现金流量表相关的抵销分录)。
甲公司与股权投资相关的资料如下:
(1)甲公司原持有乙公司30%的股权,能够对乙公司施加重大影响,采用权益法核算。2016年1月1日,甲公司进一步取得乙公司50%的股权,支付银行存款13000万元,原投资账面价值为5400万元,其中投资成本4500万元,损益调整840万元,其他权益变动60万元,原投资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为6200万元。
(2)购买日,乙公司的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为18000万元,股本10000万元,资本公积100万元,盈余公积1620万元,未分配利润6280万元,公允价值为20000万元,该差异是由一项管理用无形资产评估增值引起的,该无形资产预计尚可使用年限为10年,预计净残值为0,采用直线法摊销。
(3)乙公司在2016年实现净利润为500万元,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产生其他综合收益60万元。
甲公司按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不提取任意盈余公积。不考虑相关税费。
要求:
(1)确认个别报表的投资成本,并编制取得该投资的相关分录。
(2)确定合并报表中的合并成本并计算合并报表中商誉的金额。
(3)计算合并报表进一步取得50%投资确认的投资收益并作出相关的会计处理。
(4)编制2016年12月31日合并报表调整和抵销分录。
2014年1月1日,A公司为其100名管理人员每人授予20万份股票期权,当符合行权条件后,每持有1份股票期权可以每股5元的价格购买本公司1股普通股股票(每股面值1元),每份股票期权在2014年1月1日的公允价值为24元。第一年年未能够行权的条件为公司当年净利润增长率达到20%,第二年年末能够行权的条件为公司的净利润两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5%,第三年年末行权条件为公司3年净利润平均增长率达到10%。
2014年12月31日,A公司净利润增长率为18%,当年有8名管理人员离开;A公司预计第二年的净利润将以同样速度增长,预计2015年12月31日可行权,预计未来还将有8名管理人员离开。
2015年A公司净利润增长率为10%,没有达到行权条件,当年有10名管理人员离开,A公司预计第三年能够达到行权条件且第三年还将有12名管理人员离开。
2016年A公司净利润增长率为8%,三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2%,第三年年末管理人员可以行权,当年有8名管理人员离开;剩余管理人员全部行权。
要求:编制A公司2014年~2016年与股份支付有关的会计分录。(答案中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
甲股份有限公司(本题下称“甲公司”)为上市公司,其相关交易或事项如下:
(1)经相关部门批准,甲公司于2015年1月1日按面值发行分期付息、到期一次还本的可转换公司债券1000万份,每份面值为100元。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价格总额为100000万元,不考虑发行费用,实际募集资金已存入银行专户。根据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的约定,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期限为3年,自2015年1月1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止;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票面年利率为:第一年1.5%,第二年2%,第三年2.5%;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利息自发行之日起每年支付一次,起息日为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之日即2015年1月1日,付息日为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之日起每满一年的当日,即每年的1月1日;可转换公司债券在发行1年后可转换为甲公司普通股股票,初始转股价格为每股10元,每份债券可转换为10股普通股股票(每股面值1元);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的资金专门用于生产用厂房的建设。
(2)甲公司将募集资金陆续投入生产用厂房的建设,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部募集资金已使用完毕。2015年1月1日开始资本化,生产用厂房于2015年12月31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假定不考虑闲置专门借款的利息收入。
(3)2016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2015年度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1500万元。
(4)2016年7月1日,由于甲公司股票价格涨幅较大,全体债券持有人将其持有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全部转换为甲公司普通股股票。
(5)其他资料如下:
①甲公司将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负债成分划分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负债。
②甲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时无债券发行人赎回和债券持有人回售条款以及变更初始转股价格的条款,发行时二级市场上与之类似的没有附带转换权的债券市场利率为6%。
已知:(P/F,6%,1)=0.9434;(P/F,6%,2)=0.8900;(P/F,6%,3)=0.8396。
③在当期付息前转股的,不考虑利息的影响,按债券面值及初始转股价格计算转股数量。
④不考虑所得税等其他因素影响。
要求:
(1)计算甲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时负债成分和权益成分的公允价值。
(2)编制甲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时的会计分录。
(3)计算甲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负债成分2015年12月31日的摊余成本,并编制甲公司确认及支付2015年度利息费用的会计分录。
(4)计算甲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负债成分2016年6月30日的摊余成本,并编制甲公司确认2016年上半年利息费用的会计分录。
(5)编制甲公司2016年7月1日可转换公司债券转换为普通股股票时的会计分录。
主要市场,是指企业交易量最大、赚钱最多的市场。( )
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为其成本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还应扣除已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
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转为成本计量模式。( )
预计负债应当按照履行相关潜在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初始计量。( )
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在该权益工具价值回升时,应通过其他综合收益转回,不得通过损益转回。( )
持有至到期投资取得时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应记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科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