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单选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   )

  • A.《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B.《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 C.《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 D.《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试题出自试卷《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考前模拟预测(二)》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怎样评价学生的优、良、中、差呢?为此,我制订了这样的标准:一是在大纲规定的基础科60分以上,并能发现自己的特长且有所发展的,视为及格;二是基础科及格或良好,特长科明显超过同年级学生的,视为良好;三是基础科良好,特长科大大超过同年级学生或有所发明创造的,视为优秀;四是仅基础科及格或仅特长科有所发展的,均视为不及格;五是仅基础科良好,或特长科单方独进的,视为畸形发展,作降格评价。这一评价标准的实施,使绝大部分差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找到了自己成才的优势与途径,也使文化课考试分数好的学生不再自我感觉良好,从而找到了良性互补、和谐发展的新路子。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高涨,各科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各科总分由原来年级的倒数第二,上升到年级的第二名。

    问题:请你针对案例中制订的评价标准,谈谈自己的看法。

  2. 请以《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3. 某校班主任李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高某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写有×××收的信件.李老师顺便拆封阅读了此信。这是高某写给一位女同学的求爱信,李老师看了十分生气,后来在班会上宣读了此信,同时对高某提出了批评。次日高某在家留了一张字条后离家出走。高某家长找到李老师理论并要求将高某找回。李老师解释说:“我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我的职责,我批评高某是为了教育和爱护他。他是从家中出走的,与我的工作没有关系。”

    请问:(1)李老师的哪些做法不正确?试述你的判断所依据的法规及条款。

    (2)李老师的解释是否正确?为什么?

  4. 于漪老师在上一节语文公开课时,当她讲到课文中“一千万万颗行星”时,一个同学发问:“老师,‘万万’是什么意思?”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于老师见状便问大家:“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用‘亿’而用‘万万,呢?”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没有人再发笑了,大家都认真地思考起来,并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大家讨论完后,于老师进行了总结。最后老师又问了一句:“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收获是怎么来的呢?大家要感谢谁呢?请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大家把目光转向那位同学,对他鼓起掌来。

    请分析上面教学片断中体现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5. 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关键人物是(   )

    • A.李鸿章陈独秀
    • B.李鸿章曾国藩
    • C.容闳孙中山
    • D.光绪袁世凯
  6. 下列关于日常生活中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

    • A.为了使用方便和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机器上用的螺母大多是六角形
    • B.在加油站不能使用手机,是因为手机在使用时产生的射频火花很容易引起爆炸,发生危险
    • C.交通信号灯中红色被用做停车信号是因为红色波长最长
    • D.家中遇害到煤气泄漏事件应立即使用房间的电话报警
  7. 测验题目对预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宜性程度,被称为(   )

    • A.效标关联效度
    • B.预测效度
    • C.构想效度
    • D.内容效度
  8. 热天可能会使人烦躁不安,对他人采取负面反应,甚至进攻,发生反社会行为,世界上炎热的地方,也是攻击行为较多的地方。由此可推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

    • A.自然环境决定人格特征
    • B.自然物理环境可对特定行为做出一定的解释
    • C.越是寒冷的地方,人们越不会出现侵犯行为
    • D.炎热的地方社会治安更好
  9. 19 29年经济危引发了政治革命,当时罗斯福认为,自由的基础不是对政符权力的__________,如果这样的话,会“把人民拱手送给大公司任其奴役”,大公司只有通过政府权力的扩展和延伸才能受到钳制。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制约
    • B.限制
    • C.放任
    • D.不拘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   )

    •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
    • 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 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 D.全面发展,面向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