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单选

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  )。

  • A.群体压力
  • B.群体动力
  • C.群体凝聚力
  • D.群体规范
试题出自试卷《2016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专家预测试题(4)》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坐井观天

    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

    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1)、(2)、(3)。

    (1)试对上文拟订教学目标。(10分)

    (2)根据拟订的教学目标,分析上文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8分)

    (3)围绕教学目标,为上文设计教学过程。(22分)

  2.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呼啦圈进行各种跳跃练习吗?

    学生合作,用呼啦圈创造各种跳跃的游戏,如各种拼图的跳跃游戏、造房子等。

    师:在跳圈的基础上我们能用呼啦圈进行各种跑的游戏吗?

    学生的兴趣又一下被调动了起来,他们开动脑筋又玩出了带圈跑、障碍跑、接力跑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进行跑跳游戏综合活动,在活动中有的小组设计的是飞越水潭,用呼啦圈做小河,跨过去、跳过去;有的小组设计的是穿越小树林,用呼啦圈做标志进行“S”练习;还有的小组进行跑跳障碍的接力等。

    在学生综合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设计了跨越小河、穿越森林、钻过山洞的游戏。在这些一定的情境的激发下,学生的积极思维得到了激发,学生能及时调整呼啦圈,开展各项体育基本活动的锻炼。

    问题:结合上述案例,谈谈新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

  3. 请为下面这段话设计一份教学方案:

    长城气魄雄伟。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城墙高8至10米,用大条石和城砖砌成。城墙顶部铺着平整的方砖,五六匹马可以并排行走。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4. 简述组织班级活动的具体方法。

  5. 徐老师课前自己采集了三个典型的土壤样本(壤土、黏土、沙质土)装在塑料袋里,以保持适当的水分。上课时,为了不让泥土弄脏课桌,徐老师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旧报纸,然后把土壤分给各小组,同时为他们准备了烧杯、酒精灯等实验器具。教学时。徐老师先指导学生比较观察三种不同的土壤,学生们通过“看”“摸”“闻”,认识了三种土壤不同的颜色、质感、气味,观察结束后徐老师及时组织了反馈。然后学生们又在徐老师的带领下做实验。实验一:把土块放入水中,看到冒出气泡,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实验二:把少量的黑土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请几位学生上讲台看一看、闻一闻加热后的黑土,学生都说土壤变白了,还可以闻到一股臭味儿。徐老师指出:这说明土里有腐烂物。完成实验二时,出现了两个意外:一是徐老师发现,土在水中搅拌后,浑浊物一下子很难沉降下来,为了节约时间,老师请

    学生将烧杯暂时置于一旁.等第三个实验完成之后。再请学生观察沉降现象;二是由于沉降现象并不像书中讲的那样明显,各小组陈述的结果大多与徐老师的意图有出人,徐老师为此很着急。不得不细加提示,终于得出了土壤中有沙和黏土的结论。最后,徐老师留出五分钟时间,完成书面作业练习。

    教学二:

    刘老师进行《土壤》的教学时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学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由野外考察土壤和课内分析土壤两部分构成。

    第一课时,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带上学生自备的用于翻土、取土的工具(如小锄头、铁铲子、削好的竹木棍等)和老师提供的塑料袋、放大镜及准备记录用的本子.来到学校附近一块暂时闲置的耕地上。这一次主要是要求学生用感官直接感知农田土壤的颜色、气味和手感,初步认识土壤中会有哪些东西。所以在真正的田地里取材,进行现场观察非常合适。刘老师指导每——d‘组自己选择一块两张试卷大小的地面,先清除上面的杂草,然后自上向下逐层观察。对现象和问题要认真记录。内容为:

    (1)比较干土与湿土在颜色、手感、气味上有哪些不同?(2)土壤中可以发现些什么?

    (3)观察活动中产生哪些问题?明确了活动目的后请各小组自由行动。

    随后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一次“考古发掘”,不时传来惊异的叫声,“蚯蚓!蚯蚓!”“怎么会有瓶子呀?”“牛奶包装袋!”各小组相继发现了土壤中还有小石头、瓦片、碎树叶、草根、小虫、棉线等。他们还发现,虽然上面土是干的,但是下面依然潮湿;有的小组挖得深,发现黑土下面是黄土,黄土很纯。他们都认真地把小组的发现和心中的疑问一一记录下来(学生能在田地里学习,获得一种与在教室里学习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既兴奋又充实;身临其境,真正享受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活动结束前,刘老师引导学生取一些自己认为不同的土样装进塑料袋带回去用于下一节课的研究。

    问题:对以上《土壤》的两种教学方案,从探究教学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

  6. 如何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7. 简述小学德育的方法。

  8. 教师提问学生,要求学生列举砖头的各种用途。学生给出的可能的答案是:建房子用的材料、打人的武器、用于垫高、用于固定某东西等。这种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是(  )。

    • A.发散思维
    • B.形象思维
    • C.抽象思维
    • D.直觉思维
  9. 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

    • A.《理想国》
    • B.《大教学论》
    • C.《普通教育学》
    • D.《论语》
  10. 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 B.阶段性
    • C.互补性
    • D.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