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单选

20世纪30年代,用艺术作品“为抗战发出怒吼”的艺术家是( )。

  • A.冼星海
  • B.聂耳
  • C.詹天佑
  • D.徐悲鸿
试题出自试卷《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全真模拟试卷(1)》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如果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给人们的都是些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以及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轻松而愉快。那时你就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高尔基

    请根据这段话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注意不要脱离材料,题目自拟。

  2. 一个老师的课讲完了,问学生:“听懂了吗?”“听懂了!”学生们齐声回答。“还有谁不懂请举手。”全班静悄悄。一位学生的手稍微伸了一下,又缩回去了,细心的老师还是发现了。

    老师温和地对这位学生说:“你哪里不懂?没关系,讲出来。”孩子怯怯地站起来叙述着,老师一边鼓励孩子大声一点儿,一边俯下身子倾听,很耐心地又讲了一遍。最后,对这位学生说:“请坐,以后要注意听讲。”

    结合教育理论知识,这篇材料给你了怎样的启示?

  3. 笕是另类生存环境的标志。它只属于遥远而深密的山乡,以及山乡平常却奇异的人与事。笕是山乡的血管,枝枝丫丫、弯弯曲曲地从山上伸延到村庄的每家屋檐下,在水声和鸟声、花影和云影中将自然造化与人间烟火连接,将不变的岁月与变幻的人生连接。

    城里人往往一到乡下就会惊讶于乡间村落如丛生的蘑菇都依偎在山之麓、河之滨,炊烟袅荡,鸡犬声相闻,不由得要生出几分感喟和羡慕。城里人从乡居的瓦屋炊间发现诗意,山里人在瓦屋阡陌间寻求生计,两种心态,却是一般人生。

    在水边山脚这些瓦屋茅檐下,除了少数有财力者自掘水井之外,一般人家都以木桶从河边担水回家供人畜饮用。但挑水毕竟是一件很费体力的苦活,家里没有壮年男子,一般就面临吃水的难题。加上后来河水水质变坏,已很难直接饮用。

    河水既难以直接饮用,当然就不能不另想法子解决。乡人的智慧,最终就体现在“笕”上了。

    很显然的,笕与竹子有关,在山区常见的笕,都是用很粗壮的楠竹制成。在山上找一股极好的泉水,最好是岩隙中汩汩涌出且终年不断的“岩浆水”,这种“岩浆水”出自岩石之中,水质清冽甘甜,冬则暖,夏则凉。煮菜烹茶,味道远胜城里人享用的矿泉水。找到了上佳的泉眼之后,乡人便将大竹一端埋入岩石下,引接泉水,如果水离家近,则大竹三五根相接即可引水入厨房大水瓮中,如城里自来水一样,极其便利。但有那水源甚远的,则需十数根大竹相接,长达数里的竹笕,穿岩过林而来,很是壮观,如大水管一般从泉眼处连绵延伸至屋檐下,泉水哗哗泄出,冒着凉气,成为山村中独有的景致。

    竹有清香,且可千年不腐,如秦汉的简牍历漫长岁月而坚实如新。山间竹笕接引泉水既很卫生,又能保持原有水质和味道,就地取材,不需花费钱财。家家竹笕,户户泉声,清凉岁月在雁声虹影中缓缓流逝。

    在城市久居,先饮自来水,泡绿茶则败了茶味,煮鱼虾则失其鲜味。后来自来水因了河流污染的加剧,难达卫生饮用标准,水中遂又多了些消毒水及漂白粉的味道,愈发难以下咽。于是城里兴起了纯净水、矿泉水。牌子挺多、挺杂,弄不清到底哪家是真,哪家是假。

    因为这些缘故,就不能不让人怀念起山村的家家竹笕,户户流泉了。

    很长一段时间,城里人是瞧不起乡里人的,城里人有物质上和心理上优越感。但于今却有些变化,城里人很有些向往乡村的生活和生存状态了。山村的青山绿水,草地丛林以及瓦舍板桥,呈现出一种平和安谧的诗意,空气清新,氧气充盈,菜蔬没有公害,鸡是土鸡,鸭是土鸭,味道绝对比城里的好。总之,乡村在城里人看来,是极有利于身体健康,所以便对乡里的一切有了前所未有的兴趣。首先是一批大款提了大钞到乡下筑乡间别墅,有人还办了农庄;后来的发展到大批城里人在双休日或节假日携妻挈子、呼朋唤友到乡间休闲,到“农家乐”吃土菜。再到后来,便成时尚,农舍田园之间,汹涌起绿裙红裤,让人疑惑这些候鸟一样匆匆来去的城里人在吃了土菜、吸足了乡间氧气之后,是否真的就体健心舒了。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城里人特别留意和在乎的,还是山间蜿蜒而来的那些响着泉声的竹笕。他们饮过之后,发觉比自家的纯净水或矿泉水口感好多了,看着乡里人用这样好的泉水煮饭菜、洗衣洗澡、喂鸡喂猪,就既羡慕又嫉妒。笕中的甘泉永远如琴音一样响在乡村,不需钱买,正如清新的空气一样。山里人受了城里人酸溜溜的赞美之后,就会有人说:我们不仅用矿泉水洗澡,还用矿泉水浇灌田地呢。算你们有福气,今天就用矿泉水帮你们洗汽车呀。

    矿泉水洗过车之后,城里人就会煞有介事地在竹笕旁留一个影,将照片拿回家告诉孩子:这叫笕,笕就是这个样子。孩子当然不屑,说:好土!

    (选自刘鸿伏《笕记》)

    问题:

    (1)“笕是另类生存环境的标志”,这里的“另类生存环境”的含义是什么?(6分)

    (2)面对同样的乡间环境,为什么会有“两种心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又说各异的心态“却是一般人生”?(8分)

  4. 二战期间太平洋战区的转折点是(  )。

    • A.日本偷袭珍珠港
    • B.中途岛海战
    • C.珊瑚海海战
    • D.莱特湾海战
  5. 一次上自习,有几个平时散漫的同学在大声聊天,一个团员站起来制止他们。说话者非但不听,反而拿起桌上的笔记本,狠狠地打了前来制止的同学,那个同学也不示弱,面手给了一拳,于是大声说话聊天的结成一方”,反对他们的也结合在一起,先是说理,后是动手,全班立刻欠乱起来。张老师开会回束后,双方同学纷纷反映情况。张老师要求反映博况的

    同学都回去准备,在集体面前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对没有直接参加这次“战斗”的女

    同学,也鼓励她们大胆发言。辩论会开始后,班主任先讲明,这次讨论会要坚持真理,以理

    服人。同时又讲了树立正确舆论的重要性。由于大家准备充足,讨论十分热烈,是非通过辩论也越来越明。最后,聊天的同学只好认输。张老师总结时表扬了积极发言坚持真理的同学,对那些聊天的同学也没有再批评,而是肯定了他们能倾听同学意见,坦诚承认错误的正确作法。那些原以为老师会严惩他们的聊天捣乱的同学从中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从这以后,集体舆论慢慢树立起来了。

    结合教学理论相关知识,这则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6. 在Exce1工作表中,单元格D5中有公式“=MYMBMYM2+C4”,删除第A列后C5单元格中的公式为(  )。

    • A.=MYMAMYM2+B4
    • B.=MYMBMYM2+B4
    • C.=MYMAMYM2+C4
    • D.=MYMBMYM2+C4
  7. 目前通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自( )开始施行的。

    • A.2006年12月29日
    • B.2006年6月29日
    • C.1995年9月1日
    • D.1994年1月1日
  8. 中国学校一般实行( )负责制。

    • A.教师
    • B.校长
    • C.教育部
    • D.地方政府
  9. 提出“一国两制”这一政治体制的初衷主要是针对( )问题。

    • A.香港
    • B.澳门
    • C.台湾
    • D.西藏
  10. 下列所述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没有关系的一项是( )。

    • A.虎门销烟
    • B.一次工业革命
    • C.英国在中英两国的贸易中处于贸易逆差的地位
    • D.清廷的腐败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