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单选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2倍,Y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Z2+与Y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W与x同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原子半径大小顺序:r(W)>r(Z)>r(Y)>r(X)
  • B.Y分别与Z、W形成的化合物中化学键类型相同
  • C.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W的弱
  • D.Y的气态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
试题出自试卷《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冲刺试卷(2)》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02分离出来并利用。如可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02,其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下列有关该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能耗大是该方法的一大缺点

    B.整个过程中.有两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C.“反应分离”环节中,分离物质的基本操作是蒸发结晶、过滤

    D.该方法可减少碳排放。捕捉到的C02,还可用来制备甲醇等产品

    【考试结果】对参加考试的全体考生的答案情况统计如下:

  2. 案例:

    教材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表述:钠是典型的活泼金属。某位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时.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学生实验】首先,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一些认识,实验的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记录实验现象。(1)取一小块钠,观察表面,切开再观察。

    (2)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3)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并滴加几滴酚酞。

    (4)教师演示实验:收集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并进行验证。

    【学生活动】讨论刚才的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钠的性质。实验

    (1)结论:钠是银白色金

    属。放置在空气中会因被氧化而变暗。

    实验(2)结论:钠燃烧时火焰呈黄色,燃烧后得到黄色固体,也有少量黑色固体,推测可能是由杂质产生的.

    实验(3)结论:学生均认为钠与水反应听到响声证明有气体生成.酚酞变红证明产生碱性物质。但对其他现象争论如下:

    【学生甲】钠浮在水面上,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

    【学生乙】钠浮在水面上,也可能是由于产生的气体使钠浮起来。【学生丙】钠呈球状游动,是由于反应放热,把钠熔化成球状。

    选项

    A

    B

    C

    D

    1比例(%)

    13.6

    21.2

    42.5

    22.7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的选项是什么?

    (2)请分析和诊断学生解答错误的可能原因。

    (3)如果要你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

    【学生丁】钠呈球状游动,可能是由于速度太快让人看上去是圆的。但是,即便不是速度导致的圆形.也不能说明反应放热。

    实验(4)结论: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

    【讨论】归纳总结金属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存在形式、保存方法、用途。问题:

    (1)请你分析本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何种教学理念?优点是什么?(2)该种教学理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教师在贯彻该教学理念时应怎样做?

    (4)本教学设计是否有不适当的地方?如果有,请指出并简要说明。

  3.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检验铝与盐酸、铝与氢氧化钠反应。通常的做法是在2支小试管里分别加入5 mL盐酸和5 mL NaOH溶液,再分别放一段铝片,观察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2支试管口。下面是某老师对铝与盐酸、铝与氢氧化钠反应实验的改进:

    在2支小试管里分别加入5 mL盐酸和5 mL NaOH溶液,再各加入2滴CuS04溶液,再分别放一段铝片,观察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2支试管口。观察实验现象。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简述教师为什么做上述改进。(2)简述中学化学实验改进的原则。(任意写出3点)

  4.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下面是两位化学教师在讲解“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一课时之前,对学生学情进行的分析:

    老师l:学生已经有烃的基础知识,在烃的衍生物中,从简单的多了个氧原子开始,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酒精开始.来学习烃的衍生物,降低了认识难度。在烃的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接触过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在此节课上学生可继续加以应用。

    老师2:从学生学习能力上看.经过近一个半学期的高中化学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系统知识学习的能力,学会了分析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具备了一定的提出f*q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知识经验上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甲烷、乙烯、苯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及应用,并学会比较各种烃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也初步了解了有机基团与性质的关系,对于官能团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毕竟高一学生刚接触有机化学,

    知识掌握是零乱而不系统的。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请分析和评价上述两位老师的学情分析。

    (2)说明学情分析对化学课堂教学有何意义。

  5. 在讲解“电化学”内容之前.教师通过测试,对学生知识准备情况所做的评价属于( )。

    • A.相对评价
    • B.绝对评价
    • C.形成性评价
    • D.诊断性评价
  6. 通过高中化学选修课程化学原理的学习。学生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其中描

    述错误的是( )。

    • A.认识化学变化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初步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正确观念
    • B.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知道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 C.赞赏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合成新物质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能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 D.在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7. ①加成②氧化③燃烧④加聚⑤取代⑥消去

    • A.①②③⑥
    • B.①②③④⑤
    • C.①②③④⑤⑥
    • D.①③④⑤
  8. 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

    • A.充分地传授知识
    •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
  9. 下列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 B.加强课程评价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 C.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 D.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10. 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观察、个案研究等手段,收集有关资料,进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研究方法可以称为( )。

    • A.观察法
    • B.文献法
    • C.讨论法
    • D.调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