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单选

科学而艺术地设计板书是化学教师重要的教学技能.设计板书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

  • A.准确
  • B.条理
  • C.简洁
  • D.用示意图
试题出自试卷《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冲刺试卷(1)》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案例:

    梁老师安排同学们分组进行生石灰与水反应的实验,大家都观察到如下现象:

    ①将水滴到生石灰上,过十几秒后才开始反应;

    ②生石灰块状固体碎裂:

    ③有白色“烟雾”生成并向空中上升:

    ④有“哧哧”的声音,水沸腾了。

    经过讨论.大家对反应的原理、放热的现象都取得了一致的意见,但对实验中上升的白色“烟雾,,存在疑问.“这白色烟雾是什么呢?…‘为什么又会在空气中上升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梁老师认为,这是一个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好机会,有必要调整一下教学计划,让同学们自己展开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于是提出了问题:

    “同学们.根据这些现象你认为白色‘烟雾’的成分可能是什么?”

    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大致有3种意见:

    ①白色“烟雾”可能是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滴;

    ②白色“烟雾”可能是随热气飘出的氢氧化钙固体小颗粒;

    ③白色“烟雾”也可能既含有小水滴又含有氢氧化钙固体小颗粒。

    粱老师进一步引导探究:“请根据你的假设,设计并动手进行实验,证明你的猜测。”

    顿时,教室里一片议论声,同学们积极动手开始了实验。大约过了十几分钟,看到多数同学已完成了实验,梁老师建议大家停下来,请各组谈谈自己设计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我们将一只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白色烟雾上,烧杯上出现了水滴,所以,我们认为是水蒸气。” “你们没有认真观察”,另一组同学马上插话,“我们用的是玻璃片,除了水滴,还有白色粉末,连我拿玻璃片的手上都有了。”

    “我们还向小烧杯中加了点水,又滴入了酚酞,结果变成红色的了。”

    问题:

    (1)你认为上述实验中白色“烟雾”的成分可能是什么?为什么会在空气中上升?

    (2)2述案例中,梁老师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3)上述案例中,梁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哪些教学理念?

  2.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元素的内容标准: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

    课题2原子的结构

    课题3元素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某版本教科书“元素”所呈现的部分内容:

    一、元素

    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的物质.发现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其实只有一百多种,就像可拼写出数十万个英文单词的字母只有26个一样。例如,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而碳酸钙是由碳、氧、钙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再如,氧气(02)、二氧化碳(C02)的组成和性质不同.但它们都含有氧元素。

    氧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原子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即核电荷数为8,化学上将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同样,将质子数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将质子数为6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可见,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

    【讨论】

    在下列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各种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如图3—17所示,其中含量最多的是氧元素,它的质量分数接近50%,其次是硅元素。

    自然界中,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几千万种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如图3-18)。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结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

    要求:

    (1)试对本课内容进行学情分析。

    (2)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3)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4)设计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过程。

    (5)对本课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

  3. 某化学教师为了检测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知识的掌握程度。设置了下列试题,并对学生的答题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

    【试题】一位同学为了验证锌、银、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五个实验:①将Zn、Cu分别放入稀盐酸中;②将A9放入Cu(NO32溶液中;③将Cu放入AgNO3溶液中;④将Cu放入ZnSO4溶液中;⑤将Zn放入AgNO3溶液中。

    下列实验组合不能验证锌、银、铜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⑤

    【考试结果】有32.5%的同学选择了A或B。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答案是什么?

    (2)试对学生解题错误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

    (3)如果你要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4.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以环境、能源、资源为线索的化学课程或以化学为主的综合理科课程不断问世,分科课程内部的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这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善于找到各学科知识点间的联结点,以培养发散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试说明设置重视学科间的联系的综合课程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2)新课程改革下,提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化学教学理念,化学课程如何体现新课理念?(摘自梁永平.理科教师科学本质观调查研究.教育科学,2005年第3期)

  5.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永恒目标。适当理解科学本质观是科学素养的核心成分之一。我国在新颁布的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中提到,“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作为一种认识的方式,其本质观与科学的认识论和科学社会学有关,也与科学知识及其发展所固有的价值和信念有关。

    (摘自梁永平.理科教师科学本质观调查研究.教育科学,2005年第3期)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试说明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基于科学本质观进行化学教学。

  6. 化学课程标准的作用不包括(  )。

    • A.指导教学
    • B.选拔人才
    • C.评价学习
    • D.编写教材
  7. 下列试剂不会因为空气中的氧气而变质的是(  )。

    • A.过氧化钠
    • B.氢硫酸
    • C.硫酸亚铁
    • D.苯酚
  8. 在“制取氧气”教学中,某教师通过复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继而过渡设问“如此重要的气体如何才能获得呢”引入新课。该教师运用的导入方法是(  )。

    • A.旧知导人
    • B.实验导入
    • C.问题导人
    • D.直接导人
  9. 常温下,下列各组物质中,Y既能与X反应又能与Z反应的是(  )。

    •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④
    • D.②③
  10. 如下表所示的五种元素中,W、X、Y、Z为短周期元素,这四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X、Y、Z三种元素最低价氢化物的沸点依次升高
    • B.由X、Y和氢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
    • C.物质WY2、W3X4、WZ4均有熔点高、硬度大的特性
    • D.T元素的单质具有半导体的特性。T与Z元素可形成化合物TZ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