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单选

如图所示,在两等量异种点电荷的电场中,0为两电荷连线的中点,a.b两点所在直线过0点,且a与b关于0对称。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 A.a、b两点场强相同
  • B.a、b两点电势相同
  • C.将一负电荷由a点移到0点,电势能减小
  • D.将一正电荷由口点移到b点,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大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杠杆”的内容标准为: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材料二某版本物理教材“杠杆”一节中为“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设计了如下实验: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如图l2.1—2,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静止,达到平衡状态。

    1.给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钩码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时杠杆两端两侧受到的作用力等于各自钩码所受的重力。

    2.设右侧钩码对杠杆施的力为动力F1,左侧钩码对杠杆施的力为阻力F2;测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厶和阻力臂12;把l2、f2、ll、Z2的数值填入表格中。

    改变动力Fl和动力臂Zl的大小,相应调节阻力F2和阻力臂22,再做几次实验。

    分析表中的数据,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

    任务:

    (1)简述杠杆的定义,并写出杠杆的平衡条件。(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24分)

  2. 下面是某教师在讲解“金属的热传导性”这一知识点时,提出的问题以及和同学们的对话。

    教师:质量相同的铁块和木块在室温状态下放置一段时间。同学们,如果用手接触铁块和木块.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用手接触铁块会比接触木块感觉更凉、更冷。

    教师:大家的感觉说明了什么?

    学生1:说明铁块温度更低。

    教师:不对,铁块和木块的温度一样,并且与室温也保持一致。

    学生2:铁块和木块温度相等。但我们感觉铁块温度低是因为铁块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木块没有。

    教师:很好。学生2的回答是正确的。

    学生3:老师.我还是理解不了为什么铁块的温度更低。

    教师:大家记住,金属具有传导性,由于手的温度比金属的高,所以手的热量就传到金属上。而当用手摸木块时,由于非金属是热的不良导体,不能把热量带走,这样一来就觉得金属比较冷了。

    学生:嗯,记住了。

    问题:

    (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价。(15分)

    (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存在的问题,重新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15分)

  3. 闽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下面为初中物理某教材“焦耳定律”一节中“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

    演示:

    如图18.4—2所示,两个透明容器中密封着等量的空气,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反映密闭空气温度的变化。两个密闲容器中都有一段电阻丝,右边容器中的电阻比较大。

    两容器中的电阻丝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两端,通过两段电阻丝的电流相同。通电一定时间

    后.比较两个U行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你看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图18.4—2两个密闭容器中空气温图18.4-3电流大小不同,产生热度变化的快慢一样吗? 量的多少相同吗?

    如图l8.4—3所示,两个密闭容器中的电阻一样大,在其中一个容器的外部,将一个电阻和这个容器内的电阻并联,因此通过两容器中电阻的电流不同。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观察两个U行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你看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任务:

    (1)说明教材中“18.4-2图中电阻丝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两端”的实验设计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8分)

  4. 案例:某同学对一道练习题的解答如下:

    题目:如图所示。将一个体积为l.0x10-3 m3、重6 N的木块用细线

    系在底面积为400 cmz的圆柱形容器的底部。当容器中倒入足够的水

    使木块被浸没时,(g=10 N/kg)求:

    ①木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②当剪断细绳以后,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压强是否变化?若有变化,

    计算出变化了多少。

    ②当剪断细绳以后,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没有变化。

    问题:

    (1)指出该学生答题的错误,并分析答错的可能原因。(10分)

    (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分析和正确解答该问题。(10分)

  5.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三维目标之一,以“分子热运动”为例,设计这一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6. 如图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变化到状态B,最后变化到状态C。线段AB平行横轴,线段AC连线过坐标原点。则气体压强P变化情况是( )。

    • A.不断增大,且pc小于PA
    • B.不断增大,且Pc大于PA
    • C.先增大再减小,且pc大于PA
    • D.先增大再减小,且pc与PA相等 
  7. 如图所示为一直角棱镜的横截面一平行细光束从0点沿垂直于6c面的方向射人棱镜,已知棱镜材料的折射率,若不考虑原入射光在6c面上的反射光.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有部分光线从ab面射出
    • B.光线在ac面上发生全反射
    • C.部分光线从6c面射出,且与6c面垂直
    • D.部分光线从6c面射出,且与6c面斜交 
  8. 探究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怎样的?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

  9. 下列关于试卷质量的评价说法正确的是( )。

    • A.信度是评价试卷得分稳定性的指标,求信度的方法包括折半信度法和Or.系数法
    • B.对高考、中考之类的大型考试。信度为0.5即可
    • C.一般试题的难度在0.5~0.8之间,在0.5左右试题偏难,在0.8左右试题偏易
    • D.一般认为试题的区分度在0.2左右即可
  10. 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物块,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块速度u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取重力加速度9=lO m/s2。由此可以求得物块的质量m和物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U分别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