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单选

太阳能光热电站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22-24题。

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                  查看材料

  • A.柴达木盆地
  • B.黄土高原
  • C.山东半岛
  • D.东南丘陵
试题出自试卷《2015年中学教师资格《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全真模拟卷(1)》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位老师在设计一节课的时候是这样的:

    1.提出问题(给出所要研究的目标);

    2.学生分组讨论(老师负责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指导);

    3.学生上台汇报(老师在台下认真听取学生的汇报);

    4.老师对学生的汇报和结果做出评价:

    5.指导学生做必要的练习和总结。

    这体现了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什么?

  2. 阅读以下关于“海陆的变迁”一课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回答问题。

    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写出《海陆的变迁》一课的教学设计,包括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法分析和具体教学过程。

  3.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 1年版)》规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一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谈谈你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理解。(12分)

  4. 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符合时代的主题。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朝鲜半岛的经济发展是东北亚和平稳定的基础之一。半岛南北差异化的区域发展受到区域地理要素的影响。上图反映了朝鲜半岛部分地理要素的分布状况.下表是图所示区域四个代表性城市降水量的年内分配表。

    (1)图中松林与浦项相比,发展钢铁工业具有哪些资源优势?(4分)

    (2)浦项钢铁工业发达,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钢铁工业布局的条件。(4分)

    (3)表中6~9月降水量占全年比重最高的城市是__________。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朝鲜半岛降水总量的时空分布特征。(8分)

  5.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教学时教师经常是边朗读、边解释,或边朗读、边让学生把课文中的重点内容用笔勾划出来,或分析句子的结构特点,讲清有关新、旧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甚至要求学生能把重点句子熟读、背记。

    材料二一位老师在讲到有关喀斯特溶洞内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的描写,长江三峡雄伟景象的描写,威尼斯水城景色的描写时,除了由教师本人讲读以外,还请某位普通话标准、朗读技巧好的学生站起来朗读.在中学低年级还可以分组或组织全班齐声朗读。

    上述材料共同叙述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使用范围是什么?

  6. 下面的等高线地形图所对应的地形景观素描图是(  )。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7.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一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试述三维目标的具体内容。(12分)

  8. 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则(  )。 查看材料

    • A.春、秋分日P=0
    • B.夏至日P=1
    • C.全年P<1
    • D.冬至日P>1
  9. 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 查看材料

    • A.提升地表温度
    •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 C.误伤途经飞鸟
    • D.提高作物产量
  10. 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年后可能出现(  )。 查看材料

    • A.人口迁移加剧
    • B.劳动力日渐不足
    • C.人K1分布不均
    • D.社会负担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