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单选

教学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时,教师指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美好感受和对美好春光欣赏和赞美的思想感情,并举例相同或类似情感的诗歌进行阅读推荐,下列举例不合适的是(  )。

  • A.自居易《钱塘湖春行》
  • B.贺知章《咏柳》
  • C.杜甫《春望》
  • D.叶绍翁《游园不值》
试题出自试卷《2016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模拟试题(3)》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请为本文设计两道拓展题,并附上参考答案。 查看材料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题。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查看材料

  3.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查看材料

  4. 请指出习作的两个优点,并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查看材料

  5. 案例:

    阅读下面学生的高考习作,完成第题。

    且以作品论英雄

    请从第②③自然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改正。

    查看材料

  6. 案例:

    阅读教师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题。

    师: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细腻淡雅,浑然一体,每个读过的人都有很真切的美的感受,而且这种感受都有细微的差别,请大家把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写下来交流一下。

    生1:夜色撩人,荷花在作者的笔下已经浑然是一个个精灵,她们是来自神秘的世界吗?在这样动人的夜晚,在人迹罕至的池塘边偷偷沐浴。作者是误入了仙境吗?那就和她们一起共舞吧。否则她们就会像这渺茫歌声似的清香一样散去,再难寻觅她们的芳踪了。

    生2:荷花在这儿寂寞地开放,无人欣赏;我在岸边驻足,无人理会。花朵在月光中独自美丽,我在这美丽中迷失自己。这边清香也是那么缥缈,仿佛幸福和我若即若离。想走近荷花深处,又恐它们腾空而起,飞向天际。于是我静静地驻足,独自享受这份忧伤。

    (同学们这么精彩的发言让老师感到很欣喜,他们的诸多感觉正是这篇文章主题多元性决定的,于是老师不失时机地启发同学)

    师:同样的内容大家的感觉却不同.你们认为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

    生1:作者是喜悦放松的,他笔下的荷塘多美丽啊,如果心情沉重不会有这样美丽的语言的。正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啊!作者能不开心吗?

    生2:作者心情很忧郁,虽说他描写的景色很美丽,但是我读的时候,在字里行间感觉到了压抑,我几乎找不到热烈激昂的词语。最关键的是我读的时候高兴不起来,反而觉得有一种酸楚,所以我认为作者当时心情肯定很忧伤。

    师:同学们的分析都很有道理,这和作者当时复杂的心情分不开,大家都是根据自己的主观理解来判断的。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自清复杂的心情?能根据文章内容作出判断吗?

    生1:是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因为作者反复提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那段日子国家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

    生2:我也赞成。文章的结尾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到底”意味着作者这几天一直想着江南的事,今晚出去是为了忘却,却因为想到江南采莲,终于不能忘却。“惦着”不是“向往”,而是“挂念”“放心不下”。那么,当时的江南有什么事让作者“挂念”“放心不下”?这不是一清二楚吗?

    师:同学们的分析都有道理,读文章除了要根据自己的主观情感来解读外,必不可少的是对文章本身的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这样看来,课前大家的读后感,有些同学理解过于“自我”,缺乏对文章本身的解析。大家认为。哪些读后感是需要改进的呢?

    生:其中把荷塘月色的感情诠释为思乡的,我认为不妥,因为本文虽然感情复杂,但思乡的主题却是没有的,“惦着江南”也不能理解为思乡。

    师:其实大家的读后感都有可取之处,都是对文章的一种感悟,结合文章本身的内容和自己的主观经验解读文章,就会产生一篇篇新的属于自己的《荷塘月色》,毕竞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啊!

    问题:

    以上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荷塘月色》的教学实录片段,阅读并结合新课标作出评析。

  7. 阅读一位高中教师教授必修(5)《陈情表》的课堂实录回忆(节选),回答下面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课前预习指导:查找并印发了与《陈情表》一课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历代名家的品评文字

    [B]让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时找出难点,通过查找工具书的方式将难点字词的义项了解清楚,并通过对照课文,确定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之后,分组归纳出公认的难解词语,师生讨论解决。

    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文言文阅读的语言关。

    [C]导语:讲述以忠情感人的诸葛亮的作品《出师表》的主要内容,继而讲述“不下泪者必至友”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之后直接点明本次课要讲以孝情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D]结束语:《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

    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乌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奉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对画线句子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让学生在真正接触课文之前产生好奇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 B.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锻炼了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使用工具书等自主学习能力
    • C.导语恰当且富含知识性,能带领学生温习已有知识自然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 D.结束语的设计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能达到对学生德育的目的
  8. 在学习《鸿门宴》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注意“大王来何操”这个句式的特点,下列语句含有同类用法的是(  )。

    •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 C.惟兄嫂是依(《陈情表》)
    • D.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9. 阅读《听听那冷雨》教学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我把题目中的“冷”改为“寒”“苦”.大家觉得这样改好不好?

    生:用“寒”字太过了一点,不能够表达景物的特点。

    生:“冷”字夹杂着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寒”并不能表示。春雨用“冷”形容很恰当。“寒”让人有不舒服的感觉。

    师:“寒”“苦”都不能表现出诗人的心境,无法准确地表现“凄冷”的特点,还有情的凄凉。把景和情很好地组合在一起,通常我们称之为“意境”,它是一个复杂的美学概念。交织成诗意的空间。二者融为一体,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和联想。那么,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这是怎样的意境?

    生:雨景在语言的表述下.融入了作者的深深的感情,表现出了一种离家在外的人对家乡的思念。

    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生:凄凉。

    师:哪位接着说?

    生:一种思乡之情。

    师:绵绵的思乡情绪。

    对上述教学片段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导人抓住问题。切中文意
    • B.选择式提问,展开讨论,最后统一
    • C.问题层次分明,逐步深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
    • D.讲授法运用得恰到好处
  10. 阅读《雨巷》的阅读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师:首先,我想邀请一位同学和我合作朗读《雨巷》。(一女生上台和老师合作朗读,老师诵一、三、五节和第七节前三句,女生诵二、四、六节和第七节后三句,[B]背景音乐是张维良的箫曲《听雨》,大屏幕上同时播放与诗意契合的FLASH动画)

    [C]师:请同学们自己把诗朗读一遍,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再告诉我们一点朗读技巧

    生:“丁香一样的颜色”是说姑娘很美,要读出喜欢、欣赏的感觉,可以读轻快一点。“丁香一样的芬芳”是写香味,要读出心驰神往的感觉,“丁香”两个字要拖长一点,读的时候面部表情应该是陶醉状,好像嗅到了花香一样,再配一个伸出右手向外拉开的动作。

    [D]师:真厉害。这位同学连朗诵的表情和手势这些细节都考虑到了

    生……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听了你们的经验,老师非常感动。你们哪里是在读文字啊,分明是在用自己的心去触摸诗人的灵魂!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师生合作。体现出民主意识、合作意识,既是一种朗读示范,同时又能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品味
    • B.根据诗歌特点。合理适时选择多媒体配合教学,更能增加教学的“诗意”,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 C.以学生的喜好来决定教学内容,体现了学生兴趣在教学内容设计当中的决定性作用
    • D.多样化的点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体现了教学评价的多样性、全面性、客观性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