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单选

黄铜不是金子,黄铜是闪光的,所以有些闪光的不是金子。下述哪个推理的结构与上述推理最为接近?(  )

  • A.宝钢没有亏损,宝钢是国有大型企业,所以,有些国有大型企业没有亏损
  • B.鲁迅是文学家,鲁迅是思想家,因此,有些思想家是文学家
  • C.坏人都攻击我,你攻击我,所以你是坏人
  • D.金属都是导电的,植物纤维不导电,所以植物纤维不是金属
试题出自试卷《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幼儿园综合素质》全真模拟试题(4)》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绿色塑料

    ①塑料问世后,即被人们广泛地应用到了几乎所有的领域。但是,在塑料应用极大地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丰富和改善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塑料不会自行“腐烂”,如果塑料薄膜长期存在于田间,不仅妨碍耕作,而且破坏土壤自身的水肥及微生物平衡,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发达国家对使用后的塑料曾采用过掩埋!焚烧和回收利用等方法进行处理,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为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外许多科学家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纷纷投身于“绿色塑料”——可降解塑料的研制。

    ②所谓“绿色塑料”,并不是指绿颜色的塑料,而是指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具体地说,就是指在一定使用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一定的功效后能迅速自行降解,与自然环境同化的一类聚合物。因为它对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被称为“绿色塑料”。

    ③“绿色塑料”的品种很多,这里只介绍光降解型塑料、天然高分子型塑料、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和转基因型塑料四种。

    ④光降解型塑料是在聚合物中添加少量光敏剂生产出来的塑料。我国科学家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光降解型塑料的研制。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制的光敏剂及其光降解聚乙烯地膜,早在1995年就通过了技术鉴定,并在推广中证明这一技术已经成熟。光降解聚乙烯地膜在光照下,可分解成4 × 4平方厘米的碎片,即使以后不再分解长期存在于土壤中,也不会给土壤物化性能带来影响,对土壤养分造成破坏。

    ⑤天然高分子型塑料是利用纤维素、木质素等天然物质,用化学方法制成的塑料。比如,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利用农作物下脚料,如豆秸等制成的可降解农用地膜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天然高分子塑料地膜具有极好的透明度和伸展性,埋在土中只需数日,即可被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不会污染环境。

    ⑥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是由一种叫真核产碱性细菌先在葡萄糖溶液中生产出生化聚酯,再经进一步加工生产出的生物塑料。德国格丁根大学的微生物学家通过对一种细菌的特定基因隔离,使植物细胞内部生成聚酯,再利用这种聚酯制成植物型生化塑料。这种塑料在细菌作用下也可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不但不污染环境,而且还可用做肥料回归大自然。

    ⑦转基因型塑料是由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索姆维尔等人研制的。他们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从一种叫做营养佳良产碱杆菌的土壤细菌中分离出生产塑料的基因,然后把这一基因转移到一种遗传结构墒单的油菜子属植物中,培育出一种适宜种植的名叫多羟丁酸的塑料植物。这种植物的叶、秆、根都能长出多羟丁酸颗粒塑料,用这种颗粒制成的塑料可以完全被降解。受索姆维尔研究的启发,美国密茨根大学的生物学家则干脆将这种塑料基因直接植入土豆和玉米之中,在人工控制下生长出不合有害成分的生物塑料。不久,人们就可以像种植庄稼那样大面积种植和收获塑料了。

    ⑧目前,可降解型塑料大多还处在研究或试产阶段,距大规模推广使用还有一段时间,但科学家卓有成效的研究已经为人们展现出光明的前景。我们坚信,随着研究的加速进展,绿色环保塑料的新时代一定会很快到来。

    问题:

    (1)通读全文,说说文章围绕“绿色塑料”说明了什么内容。(7分)

    (2)仔细阅读第⑤、⑥段文字,说说“天然高分子型塑料”和“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有什么异同。(7分)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终身学习是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从教育的角度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3. 材料

    这是一位大班英语教师的反思记录:今天要学习新的单元,首先对上一单元进行复习。接着,在开始新的单元学习之前,我请班上善于动手的小明叠了一架纸飞机,并请英语基础较好的小兰对纸飞机作了简单的描述,小刚的基础不太好,有些单词我在课前让他先行复习,所以他也能听得懂跟得上。由此,三种类型的学生都初步掌握了新单元的基础学习,算是个好的开始。

    问题:

    请为这位教师的反思找出理论依据,并说明对教育的启示。(14分)

  4. 李世民执政时期,政治清明,国力逐步强盛,史称(  )。

    • A.贞观之治
    • B.开皇之治
    • C.开元盛世
    • D.文景之治
  5.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乡间读书过个年

    一近年关,苍茫的岁末时分总是格外地撩动着城里游子的心境。一时间周围总像有声音在急不可待地催促着踏上归家的行程。收拾好行李,常常丢三落四地忘却家人嘱咐携带的东西.却总忘不了整理好几册自己要读的书,常常是中国的古书。说真的,再也没有比过年时到乡间更能唤起我读中国古书的情怀了。

    记得有一年带回故乡的是《诗经》,陈子展先生的注本。在祥和氤氲的冬日乡间,我有机会独自面对着收割后一派深沉平静的田野,感受着漂浮在乡间晨曦里那种白露未曦的独特气息。村舍间红色的桃符响亮的鞭炮交织起洋洋的喜气。院落里农事已毕的乡亲们围炉沽酒,在微微醉意中品味着日常生活小满足中的大幸福。在乡间读书总是让人有着太多的感动与联想。乡土,家园,传统,朴素生命里的浮世悲欢,纯粹中国式的生活感受,都在这样一个极其中国化的时节集中凸显出来。在乡间读书,冥冥之中总有声音召唤着中国读书人沿着那条被遗忘与遮蔽多年的旧路回去,让你远离尘嚣,亲近风土,走进民间与历史的深处,刻骨铭心地触摸到在庄稼与方言间流淌的中国灵魂与东方血脉。

    走进这座异地的城里读书已经多年,读出这份困惑与浮躁却是始料未及。在城市钢筋水泥丛林里的读书人忙碌于排行榜、传媒、畅销书和不着边际的研讨会,这种现代人的读书生活中可能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真正的读书。城里这种年复一年的奔波让人纷扰不宁,这更是让我渴望过年时有机会回乡间去读书几日。乡间的民俗说过年时的压岁钱是用来买通时光,“压”住时光不让她催人老去。一个这样的细节寄托了人们多少的梦想啊。可是岁月催人老,常常不知晓。年头岁尾偶尔从生活的漩涡里平静下来,惊心岁月,又流年暗换,蓦然发觉生命里又有一些日子远去了。.其实没有东西能“压岁”啊。对一个读书人来说,过年时回乡间读书,在心灵宁静与平和的无穷感悟中,也许才真的能留住岁月,留住自我。

    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再也没有比过年时到乡间更能唤起我读中国古书的情怀了”这句话的意思。(7分)

    (2)文段中“现代人的读书生活中可能都有,就是没有真正的读书”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7分)

  6. 法国国旗由蓝、白、红三条纵向的色带组成。实际测量发现,三条色带中蓝色带最宽白色带最窄,红色带宽度居中。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 A.国旗上的三色代表法国的三大区域,色带宽度和区域面积相对应
    • B.国旗上三色代表建国时三大党派,色带宽度和当时的党派力量对比有关
    • C.国旗来源于当地某古老部族的旗帜,为什么设计成这样.已经无法考证
    • D.三种颜色给人造成的主观体验不同,为了让三条色带看上去等宽,实际宽度不能相同
  7. 谚语说“十雾九晴”,指大雾多发生在晴天时,因为(  )。

    • A.晴天时水汽多
    • B.晴天时大气运动缓慢
    • C.晴天时尘埃多
    • D.晴天时大气逆辐射弱
  8. 在几千年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亚洲、非洲、美洲、欧洲都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学、艺术和建筑遗产,下列文化遗产属于同一个大洲的是(  )。

    • A.《最后的晚餐》、雕塑《思想者》、雕塑《大卫》
    • B.胡夫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帕特农神庙
    • C.《百年孤独》《老人与海》《海底两万里》
    • D.《飞鸟集》《高老头》《源氏物语》
  9. “中国”作为我国国名的简称,开始于(  )。

    • A.夏朝
    • B.秦朝
    • C.清朝
    • D.辛亥革命后
  10. 莎士比亚的剧作是欧洲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其代表作有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作品有(  )《仲夏夜之梦》等。

    • A.《威尼斯商人》
    • B.《神曲》
    • C.《十日谈》
    • D.《草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