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主观

给定资料

1.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全方位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新世纪以来,H市文化软实力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14年2月,轰动一时的H市杂技团在巴黎驻场演出的《十二生肖》欧洲巡演完美收官;同年,由H市芭蕾舞团创排的现代芭蕾舞剧《简爱》在位于伦敦西区的英格兰国家歌剧院成功上演,“文化走出去”正集聚力量;在第五届中国“文化企业30强”中,H市有5家企业入选;H市先后有10家文化企业上市,数量在全国各省市中占据第一;一批重大文化场馆建设完成;迪士尼、梦工厂落户H市,加上中国(H市)自由贸易试验区中不可忽视的文化板块……H市作为一个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格局和气象进一步凸显。

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北京、广东等地文化发展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每年“两会”上都能听到代表委员们(包括文化界人士)对H市文化发展非常尖锐的批评和极高的期许。

此间出现的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远东文化中心地位的怀念和面对北京等地文化迅疾发展的“焦虑”,值得重视与深思。

3.当“城市文化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宏大抽象的问题放在面前时,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俞吾金首先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表述自己的思考:“城市文化的发展就好像一辆向前行驶的机动车。先要给它确定一个明确的目的地,接着,必须为它的行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最后,又要保持车身在行驶中的均衡,使之不侧翻,永远向前。”近日,记者针对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问题采访了俞吾金教授,请他畅谈自己对H市文化的思考。

记者:机动车有它的目的地,城市发展也离不开目标定位。H市提出到2020年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对这个目标定位我们该怎么理解?

俞吾金:根据国家对H市的战略定位,2020年H市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成为与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大都市,文化就是蕴含其中的一个维度。

文化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背景”,就好像鱼在水里,水是鱼的背景,空气是人类生存的背景一样。H市要建设国际大都市,就要达到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相匹配的文化水准。否则,就像成年人穿小孩衣服。是不协调、不适当的。

记者:怎样的文化才和“国际大都市”这个定位相匹配?

俞吾金:比如,经济开放,文化相应地就应该是多元化的;物质繁荣、社会现代化了,人们的价值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同样地,在现代价值观的导向下,传统也会发生相应的嬗变,以便不为现实生活所淘汰。

记者:在明确了城市文化建设的目标后,发展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何确保城市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主要依靠什么?

俞吾金:复旦发展研究院曾经起草过一份报告。主张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发展都应该“双轮驱动”,即调动政府和民间两个积极性。我开玩笑说,现在宝马、奔驰和奥迪的新车都采用“四轮驱动”了,在城市文化的发展中,我们应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使其获得源源不断的强大的动力。不但要发挥政府和民间的积极性,还要发挥部委、外资(国外、境外和外地的资金)的积极性。这就是我理解的“四轮驱动”模式。

记者:这指的是推动文化发展的资金来源?

俞吾金:对,这是有形的动力。对于城市文化的发展来说,无形的动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众所周知,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核心概念是“道”,道的原初含义是“路”,因而有的西方学者干脆把“道”译为“way”。可见,道的精神就是畅通无阻。试以人体为考察对象,不管是血、气、食品还是排泄物在人体中堵塞起来,人的健康都会发生问题,一个城市与一个人体一样,必须确保自己所有的“路”都处于畅通无阻的状态下。这里说的“路”,既包括像高架、高铁、地铁、航空、航海这样看得见的路,也包括电话、电讯、电传、网络等看不见的路。在所有看不见的路中,最重要的是如何沟通政府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有的路都畅通了.才能把动力解放出来,城市文化发展才会富有活力。

记者:这是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城市文化发展的动力问题。

俞吾金:无论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处于一定约束中,因此,要把每个人身上以合法的方式追求自己心目中的幸福的动力充分地解放出来。当然,文化中的最高层面是精神性的东西,而要使这种精神性的东西充分解放出来,“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双百”乃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文化的创造性只有在“双百”中才能呈现出来。H市这座城市,只有让各种从属于不同流派和风格的文化艺术相互碰撞、相互争辩,才能成为文化繁荣的沃土。以前,报纸副刊上经常发表争鸣、批评的文字,现在批评性的文字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在下降,这个现象之所以值得重视。是因为它会影响城市文化发展的动力。现在出现的“奇观”是:我国发表的论文数量大概是全世界最多的,但真正有原创性的、影响大的或能转化为专利的作品却寥若晨星。换句话说,大量作品停留在“低水平重复”的水准上,实际上是文字垃圾,它们可以使人们获得学位、获得职称或其他益处,但却不能实质性地推进学术文化本身的发展。

记者:您用机动车来比喻城市文化。当一辆车向前行驶时,驾驶员必须保持车身的平衡。H市文化发展如何保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俞吾金:H市文化发展要保持平衡,要考虑很多方面。比如,如何与“四个中心”的目标协调起来,H市城市文化如何形成自己的城市精神和特色,如何容纳文化艺术的多流派、多风格。外来优秀人才如何引进、安置,等等。在这些方面中,我这里只谈H市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至少要处理好的两组关系。一是外延与内涵的关系,二是实物与空间的关系。

自改革开放以来,H市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可否认,迄今为止H市城市文化建设似乎偏重的是“外延”,即城市外观上的规模、气派和风格。高耸入云的东方明珠、雄伟多姿的跨江大桥、作为中国第一高楼的环球金融中心等,使许多游客不禁盛赞H市的城市建设,认为它并不逊于纽约的曼哈顿。在看到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还须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城市文化内涵的发展上。

记者:您所说的“内涵”主要指什么?

俞吾金:比如,教育投入的大幅度增加,市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城市管理的科学化,规则、制度的人性化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教育和市民文化素质是城市文化内涵发展中的基础。尽管教育经费的投入近年来不断增加,但在城市总体发展经费的投入中,教育所占的份额还是相对不足,在结构和绩效上也都存在一些问题。而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市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因此,尽管今后H市文化的发展在“外延”上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我认为重点应该落在内涵发展上。与“外延”发展比较起来,内涵上的发展将更加艰巨,也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更持久的努力。记者: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实物与空间”的关系?

俞吾金:我们看到,H市城市建设的速度日新月异。公共设施、办公大楼、民用住宅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这些越来越多的建筑物,正在不断地膨胀着,蚕食着H市有限的空间。过多的高楼大厦不仅遮住了蓝天、阳光和从郊外吹来的新鲜空气,也会阻断人们对历史的回眸,束缚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逼仄、封闭的居住空间中,孩子们失去了天真和童趣,也会失去思想上的敏感性和艺术上的灵动性。

4.在发达国家,社会建设包含了文化建设。在政府机构和商业机构之外,有大量非营利性机构的存在。非营利机构作为一种新的公共治理模式,与政府和市场共存。大量高水平运作下的非营利机构构成了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德国乃至欧洲,歌剧属于国家扶持的重要艺术部类。包括柏林轻喜歌剧院在内的柏林三家歌剧院,共同享受政府每年通过基金会拨付的高达1.2亿欧元的支持。轻喜歌剧院每年从中获得3000万欧元。从票房、出租等经营项目获得的收入,只占该剧院总投入的10%~15%。该剧院提供的最便宜的票价为15欧元,能够保证低收人人群也有能力进入剧院观赏。这就是一家典型的非营利机构。支撑其获得稳定发展的,除了来自外部的资金支持,还有非常完善的专业化运作机制。比如,该剧院的总经理是由政府选拔出来的,任期5年;剧院经营要接受基金会、社会、媒体和政府的多方考核和监督。在法国,有四家国家级剧院,不仅产权属于国家,连院长都由总统任命.享受公务员最高级别的待遇;政府每年给予每个剧院大约1000万欧元的支持,剧院不以营利为目的,票房等只占总预算的一部分。相较而言.H市不仅在制度设计上有待改进,也缺少多元主体的支撑,对文化艺术事业的投入和资助也缺少法定的保证。

5.H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已作出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近年来,H市徐汇区文化局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以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为着力点,注重理顺政府、社会、市场的关系,积极探索和创新各类社会主体有效参与区域文化建设的机制、模式和途径.不断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徐汇区文化局以“放开”为基本要求。探索对社会力量的服务汇聚、导向汇聚和项目汇聚。

徐汇区文化局在区属文化类社会组织中发起建立文化发展促进会.作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第三方”,并理顺其与局社团办的关系,使得两者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合力。一方面对原注册的文化类社会组织进行梳理和剥离,做到主体、机构、职能、人员、资产、场地“六分开”,实现无行政隶属关系、无人事派遣关系、无资产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按照民政部门对社会组织的评估要求,推进社会组织的规范化。2013年,徐汇区注册的文化类社团组织由24家猛增到40家.增幅超过50%,区文化系统对社会力量的汇聚力明显提升。

徐汇区文化局深入各类社会组织全方位调研,制定了《徐汇区文化类社会组织评估扶持办法》,注重按照艺术院团、文化研究、行业协会等不同类别分类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基本指标和浮动指标的结合,突出政策的导向性。2013年获得评估政策扶持的徐汇区舞蹈协会选送的《鸿雁》等剧目,先后在全国校园舞蹈展演、H市优秀民营院团新剧目展演中获得殊荣。在区委、区政府连续5年每年拨出2000万元建立的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上,区文化局注重资金扶持的专业性和项目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丰富和“拾遗补缺”中来。目前,一大批名人名家汇聚到了该区的社会组织中。他们通过开办讲座、培训、演出或策划、指导、举办各种高雅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满足了广大社区百姓、青年白领等不同群体多样性、差异性的文化需求,也送去了名人大家在各自领域中最新的发展成果和理念。

在社会与市场的关系上,徐汇区文化局以“开放”为基本途径。探索对社会组织的人才引领、市场引领和平台引领。

区文化局把发现和培育社会组织中领军、拔尖、高技能等人才作为抓手,大力推进体制内外人才在资质认定、职称评审、社会保障、成果评奖等方面实现“同等对待”。比如,在专业技术水平认定工作中,区文化局按照表演、演奏、美术、创作和舞台技术5个类别在40家社会组织中组织职称申报,在区文化类社会组织和文化市场中引起极大反响,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区文化局一方面通过“十艺节”“长三角演出项目交易会”等文化产品交易平台积极鼓励社会组织“走市场”,同时将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和文化服务事项转移出来,运用市场手段委托给相应的社会组织。比如,在徐汇区的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办文化设施探索专业化、社会化经营管理模式中,转变文化系统“内循环”为市场“大循环”,采用合作共建、项目招投标等手段,畅通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通道,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管理与运作。

区文化局着力打造H市国际儿童戏剧节、社区文化艺术节等公共文化活动平台,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2013年启动的“艺术加油站”艺术培训进校园项目,吸引了H市、区17家文化类社会组织参与。在社会力量的支持下,徐汇区“一街(镇)一品、一居一特”的品牌建设进入了快车道,联手H市音乐学院举办的“徐家汇公园星期音乐会”已成为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项目,迄今已演出300多场,吸引观众24万余人次。

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徐汇区文化局以区文化市场管理协会为加强市场建设的又一载体.引导文化市场上的企业和场所共同签署“会员自律规约”。同时,强化以“问题”为导向,探索把组织资源、市场资源和社区资源整合起来,为我所用。

徐汇区文化局大力推进区文化市场管理协会与区知识产权保护协会联手组建版权专门委员会。一方面通过司法途径,以形成典型案例的方式来引导市场规范;同时遵循市场规律,大力推进卡拉0K场所“歌曲统一使用平台”的建设,通过建立曲库和增加以点击率为依据的计费办法来维护市场各方的权益。

徐汇区文化局结合市文广局、市新闻出版局审批平台和区政府并联审批平台的实际,把各平台的整合与行政审批“事权下放”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公开招标、委托管理等步骤,在政府采购平台上把社会智力引入到共享数据库的建设中来,为与文化执法等部门联动提供了信息支撑和保障。

面对11类540余家企业场所,仅凭徐汇区市场办6名工作人员,难以将日常监管全覆盖、常态化。为此,徐汇区文化局大胆尝试招募社区志愿者,通过细化培训组建起了近200人的“文化市场平安建设志愿者”队伍,及时发现存在于盲区、死角中的黑网吧和无证游戏机房等问题。6.当前,在国家大力提倡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同时,理论界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有不少疑虑。在西方,理论界一直有批判和质疑“文化工业”的学术传统。发达国家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大致形成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在法国、德国,学术界基本上不接受“文化产业”这一概念,认为文化是与资本对立的。在美国,没有类似文化部这样的国家机构,而以强大的版权保护和版权产业占领全球文化产业高地。相较而言,欧洲更重视对传统和高雅艺术的保护.政府投入巨大,美国则市场化程度更高。但不论欧洲模式还是美国模式,发达国家“文化经济”的高度发展却已是不可争辩的事实。由此启发我们,必须就“作品”和“产品”的关系作一区分。通常来说,作品更强调创作、审美、价值、欣赏,按照文化逻辑创作;产品更侧重生产、传播、市场、消费,按照资本逻辑生产。其实相较文化作品,文化产品更多的是追求利润,这一点在当今社会影视界中尤为明显。从宫斗剧到婆媳剧,从古装武侠到民国抗日,一部原创剧集的成功引发了无数电视剧的同质化创作,可以说作品更多是在非功利情境下诞生,产品则带有明确的利润追求。所以,对于作品,政府应当给予扶持;对于产品,政府应当放给市场。

目前,包括H市在内,对各类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基金的投入逐步加大,但还没有完全分清公益性扶持和产业支持,需要我们加大研究、更规范地运行,找到让多元主体和谐共存、各有发展的规则。更何况.作品和产品并不完全相对,有时会互相转换。如果说产品的功能是盈利,那么全球票房收入跨过1o亿大关的《指环王3?王者归来》,无疑应该是一部明显的文化产品,但不能忽略的是这部文化产品在2004年更是收获了11项奥斯卡奖。可以说文化产品遵从了文艺逻辑,在赢得市场的同时,也能获得巨大的艺术成功,这就有了作品的属性。应该看到,发达国家高度发展的文化产业,从某种程度上正是既遵从资本逻辑又尊重文艺逻辑的结果。在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好莱坞的电影中,大部分都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属于传递真善美的力作。

7.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会形成一种钢筋水泥森林的现象。人们要生活.当然不得不在大地上建造各种实物,尤其是建筑物。但人们应该明白,充分的公共空间对人们精神的健康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座城市应该考虑如何多元化地安排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没有文化的城镇化是野蛮的扩张、格式化的发展,而重视文化平衡建设的城镇化则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这些年,H市青浦区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全覆盖,改进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合理构建和调整公共文化的区域配置,让城镇民众既是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又是文化创造的享有者。

青浦区在新城和集镇建设中,注重文化外延的拓展、内涵的提升,建造了一批亲民、惠民、育民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即使在老城区逼仄的生活空间中.也充分摆开了文化的“道场”,读书角、戏曲角、书画角等星罗棋布;居民悦读、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文化项目贴近生活;创作了一大批演绎青浦人创业、创造和创新的故事,讲述着“身边的感动”。在青浦新城、朱家角新镇等城镇发展过程中,青浦的古文化和水文化资源。始终是影响规划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让文化基因在传承中弘扬和光大,让朱家角新镇与古镇交相辉映。成为青浦文脉的延续和传承。与此同时,在课植园、水乐堂、涵大隆、大清邮局等古老建筑中。既有风貌的保护,又有时尚元素的注入,让古文化动起来,让水文化流起来,在一静一动中勾画出朱家角集镇文化的韵律,这里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最适宜人居的典范”的称号。

城市不只是可供居住和使用的场所,更是承载着情感记忆的文化载体。青浦区通过节庆文化活动,如农耕文化展示、才艺大比拼、包粽子比赛、摇快船竞赛、“角里人家”田山歌音乐剧的排练等,增强了陌生人社会的情感联系。在青浦新城,通过“我们的节Et”等文化活动。以及元宵灯会、端午赛龙舟、社区邻里节,把来自五湖四海的新老青浦人集聚起来,让沪剧与黄梅戏同台,独角戏与二人转共演,外语与方言同场进行故事会串等,营造了社区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如今,在青浦和朱家角等地,“淀山湖文化艺术节”“古镇朱家角旅游节”“国际水彩画双年展”等此起彼伏,年年有新亮点。谭盾的“水乐堂”音乐演出、张军的课植园实景版“牡丹亭”等.每一次节庆活动和文化演出,都成为文化的博览盛会,文化资源经过现代的创意催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达到了最大化,更催生了新的文化样式和品牌的产生。这样富有文化基因的衍生产品,提升了新型城镇的形象,对城市经济具有强大的辐射效能,成为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智力的支撑。同时,在城镇化社会发展中,体现出文化的多元性和不同城镇的文化差异,“一镇一品”“一镇多品”,彰显了当地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了新型城镇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青浦在城镇化推进中,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事业与产业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新格局,造就了青浦城镇文化的多元和多彩。比如这些年实施的“家庭图书馆种子计划”,便是利用民间力量,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在文化建设与管理上。引入了市民“自治化管理”的理念,由社区居民自主组建、自主管理、自主监督。有效地防止了政府提供的文化产品与公众需求不匹配的情况,变大众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极大地拓展了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途径。

作答要求

一、假如你是徐汇区文化局的一名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资料5”。就徐汇区的文化工作开展情况写一篇宣传纲要。(25分)

要求:符合实际,语言精练,条理清楚,只写正文,字数不超过350字。

二、结合给定资料,分析作品与产品的关系。(25分)

要求:准确简明,语言精练,条理清楚,字数不超过300字。

三、阅读给定资料。以“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

(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

试题出自试卷《2016年公务员考试《申论》全真模拟试卷(5)》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给定资料

    1.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全方位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新世纪以来,H市文化软实力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14年2月,轰动一时的H市杂技团在巴黎驻场演出的《十二生肖》欧洲巡演完美收官;同年,由H市芭蕾舞团创排的现代芭蕾舞剧《简爱》在位于伦敦西区的英格兰国家歌剧院成功上演,“文化走出去”正集聚力量;在第五届中国“文化企业30强”中,H市有5家企业入选;H市先后有10家文化企业上市,数量在全国各省市中占据第一;一批重大文化场馆建设完成;迪士尼、梦工厂落户H市,加上中国(H市)自由贸易试验区中不可忽视的文化板块……H市作为一个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格局和气象进一步凸显。

    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北京、广东等地文化发展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每年“两会”上都能听到代表委员们(包括文化界人士)对H市文化发展非常尖锐的批评和极高的期许。

    此间出现的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远东文化中心地位的怀念和面对北京等地文化迅疾发展的“焦虑”,值得重视与深思。

    3.当“城市文化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宏大抽象的问题放在面前时,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俞吾金首先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表述自己的思考:“城市文化的发展就好像一辆向前行驶的机动车。先要给它确定一个明确的目的地,接着,必须为它的行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最后,又要保持车身在行驶中的均衡,使之不侧翻,永远向前。”近日,记者针对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问题采访了俞吾金教授,请他畅谈自己对H市文化的思考。

    记者:机动车有它的目的地,城市发展也离不开目标定位。H市提出到2020年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对这个目标定位我们该怎么理解?

    俞吾金:根据国家对H市的战略定位,2020年H市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成为与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大都市,文化就是蕴含其中的一个维度。

    文化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背景”,就好像鱼在水里,水是鱼的背景,空气是人类生存的背景一样。H市要建设国际大都市,就要达到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相匹配的文化水准。否则,就像成年人穿小孩衣服。是不协调、不适当的。

    记者:怎样的文化才和“国际大都市”这个定位相匹配?

    俞吾金:比如,经济开放,文化相应地就应该是多元化的;物质繁荣、社会现代化了,人们的价值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同样地,在现代价值观的导向下,传统也会发生相应的嬗变,以便不为现实生活所淘汰。

    记者:在明确了城市文化建设的目标后,发展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何确保城市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主要依靠什么?

    俞吾金:复旦发展研究院曾经起草过一份报告。主张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发展都应该“双轮驱动”,即调动政府和民间两个积极性。我开玩笑说,现在宝马、奔驰和奥迪的新车都采用“四轮驱动”了,在城市文化的发展中,我们应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使其获得源源不断的强大的动力。不但要发挥政府和民间的积极性,还要发挥部委、外资(国外、境外和外地的资金)的积极性。这就是我理解的“四轮驱动”模式。

    记者:这指的是推动文化发展的资金来源?

    俞吾金:对,这是有形的动力。对于城市文化的发展来说,无形的动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众所周知,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核心概念是“道”,道的原初含义是“路”,因而有的西方学者干脆把“道”译为“way”。可见,道的精神就是畅通无阻。试以人体为考察对象,不管是血、气、食品还是排泄物在人体中堵塞起来,人的健康都会发生问题,一个城市与一个人体一样,必须确保自己所有的“路”都处于畅通无阻的状态下。这里说的“路”,既包括像高架、高铁、地铁、航空、航海这样看得见的路,也包括电话、电讯、电传、网络等看不见的路。在所有看不见的路中,最重要的是如何沟通政府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有的路都畅通了.才能把动力解放出来,城市文化发展才会富有活力。

    记者:这是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城市文化发展的动力问题。

    俞吾金:无论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处于一定约束中,因此,要把每个人身上以合法的方式追求自己心目中的幸福的动力充分地解放出来。当然,文化中的最高层面是精神性的东西,而要使这种精神性的东西充分解放出来,“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双百”乃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文化的创造性只有在“双百”中才能呈现出来。H市这座城市,只有让各种从属于不同流派和风格的文化艺术相互碰撞、相互争辩,才能成为文化繁荣的沃土。以前,报纸副刊上经常发表争鸣、批评的文字,现在批评性的文字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在下降,这个现象之所以值得重视。是因为它会影响城市文化发展的动力。现在出现的“奇观”是:我国发表的论文数量大概是全世界最多的,但真正有原创性的、影响大的或能转化为专利的作品却寥若晨星。换句话说,大量作品停留在“低水平重复”的水准上,实际上是文字垃圾,它们可以使人们获得学位、获得职称或其他益处,但却不能实质性地推进学术文化本身的发展。

    记者:您用机动车来比喻城市文化。当一辆车向前行驶时,驾驶员必须保持车身的平衡。H市文化发展如何保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俞吾金:H市文化发展要保持平衡,要考虑很多方面。比如,如何与“四个中心”的目标协调起来,H市城市文化如何形成自己的城市精神和特色,如何容纳文化艺术的多流派、多风格。外来优秀人才如何引进、安置,等等。在这些方面中,我这里只谈H市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至少要处理好的两组关系。一是外延与内涵的关系,二是实物与空间的关系。

    自改革开放以来,H市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可否认,迄今为止H市城市文化建设似乎偏重的是“外延”,即城市外观上的规模、气派和风格。高耸入云的东方明珠、雄伟多姿的跨江大桥、作为中国第一高楼的环球金融中心等,使许多游客不禁盛赞H市的城市建设,认为它并不逊于纽约的曼哈顿。在看到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还须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城市文化内涵的发展上。

    记者:您所说的“内涵”主要指什么?

    俞吾金:比如,教育投入的大幅度增加,市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城市管理的科学化,规则、制度的人性化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教育和市民文化素质是城市文化内涵发展中的基础。尽管教育经费的投入近年来不断增加,但在城市总体发展经费的投入中,教育所占的份额还是相对不足,在结构和绩效上也都存在一些问题。而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市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因此,尽管今后H市文化的发展在“外延”上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我认为重点应该落在内涵发展上。与“外延”发展比较起来,内涵上的发展将更加艰巨,也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更持久的努力。记者: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实物与空间”的关系?

    俞吾金:我们看到,H市城市建设的速度日新月异。公共设施、办公大楼、民用住宅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这些越来越多的建筑物,正在不断地膨胀着,蚕食着H市有限的空间。过多的高楼大厦不仅遮住了蓝天、阳光和从郊外吹来的新鲜空气,也会阻断人们对历史的回眸,束缚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逼仄、封闭的居住空间中,孩子们失去了天真和童趣,也会失去思想上的敏感性和艺术上的灵动性。

    4.在发达国家,社会建设包含了文化建设。在政府机构和商业机构之外,有大量非营利性机构的存在。非营利机构作为一种新的公共治理模式,与政府和市场共存。大量高水平运作下的非营利机构构成了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德国乃至欧洲,歌剧属于国家扶持的重要艺术部类。包括柏林轻喜歌剧院在内的柏林三家歌剧院,共同享受政府每年通过基金会拨付的高达1.2亿欧元的支持。轻喜歌剧院每年从中获得3000万欧元。从票房、出租等经营项目获得的收入,只占该剧院总投入的10%~15%。该剧院提供的最便宜的票价为15欧元,能够保证低收人人群也有能力进入剧院观赏。这就是一家典型的非营利机构。支撑其获得稳定发展的,除了来自外部的资金支持,还有非常完善的专业化运作机制。比如,该剧院的总经理是由政府选拔出来的,任期5年;剧院经营要接受基金会、社会、媒体和政府的多方考核和监督。在法国,有四家国家级剧院,不仅产权属于国家,连院长都由总统任命.享受公务员最高级别的待遇;政府每年给予每个剧院大约1000万欧元的支持,剧院不以营利为目的,票房等只占总预算的一部分。相较而言.H市不仅在制度设计上有待改进,也缺少多元主体的支撑,对文化艺术事业的投入和资助也缺少法定的保证。

    5.H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已作出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近年来,H市徐汇区文化局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以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为着力点,注重理顺政府、社会、市场的关系,积极探索和创新各类社会主体有效参与区域文化建设的机制、模式和途径.不断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徐汇区文化局以“放开”为基本要求。探索对社会力量的服务汇聚、导向汇聚和项目汇聚。

    徐汇区文化局在区属文化类社会组织中发起建立文化发展促进会.作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第三方”,并理顺其与局社团办的关系,使得两者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合力。一方面对原注册的文化类社会组织进行梳理和剥离,做到主体、机构、职能、人员、资产、场地“六分开”,实现无行政隶属关系、无人事派遣关系、无资产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按照民政部门对社会组织的评估要求,推进社会组织的规范化。2013年,徐汇区注册的文化类社团组织由24家猛增到40家.增幅超过50%,区文化系统对社会力量的汇聚力明显提升。

    徐汇区文化局深入各类社会组织全方位调研,制定了《徐汇区文化类社会组织评估扶持办法》,注重按照艺术院团、文化研究、行业协会等不同类别分类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基本指标和浮动指标的结合,突出政策的导向性。2013年获得评估政策扶持的徐汇区舞蹈协会选送的《鸿雁》等剧目,先后在全国校园舞蹈展演、H市优秀民营院团新剧目展演中获得殊荣。在区委、区政府连续5年每年拨出2000万元建立的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上,区文化局注重资金扶持的专业性和项目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丰富和“拾遗补缺”中来。目前,一大批名人名家汇聚到了该区的社会组织中。他们通过开办讲座、培训、演出或策划、指导、举办各种高雅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满足了广大社区百姓、青年白领等不同群体多样性、差异性的文化需求,也送去了名人大家在各自领域中最新的发展成果和理念。

    在社会与市场的关系上,徐汇区文化局以“开放”为基本途径。探索对社会组织的人才引领、市场引领和平台引领。

    区文化局把发现和培育社会组织中领军、拔尖、高技能等人才作为抓手,大力推进体制内外人才在资质认定、职称评审、社会保障、成果评奖等方面实现“同等对待”。比如,在专业技术水平认定工作中,区文化局按照表演、演奏、美术、创作和舞台技术5个类别在40家社会组织中组织职称申报,在区文化类社会组织和文化市场中引起极大反响,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区文化局一方面通过“十艺节”“长三角演出项目交易会”等文化产品交易平台积极鼓励社会组织“走市场”,同时将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和文化服务事项转移出来,运用市场手段委托给相应的社会组织。比如,在徐汇区的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办文化设施探索专业化、社会化经营管理模式中,转变文化系统“内循环”为市场“大循环”,采用合作共建、项目招投标等手段,畅通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通道,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管理与运作。

    区文化局着力打造H市国际儿童戏剧节、社区文化艺术节等公共文化活动平台,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2013年启动的“艺术加油站”艺术培训进校园项目,吸引了H市、区17家文化类社会组织参与。在社会力量的支持下,徐汇区“一街(镇)一品、一居一特”的品牌建设进入了快车道,联手H市音乐学院举办的“徐家汇公园星期音乐会”已成为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项目,迄今已演出300多场,吸引观众24万余人次。

    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徐汇区文化局以区文化市场管理协会为加强市场建设的又一载体.引导文化市场上的企业和场所共同签署“会员自律规约”。同时,强化以“问题”为导向,探索把组织资源、市场资源和社区资源整合起来,为我所用。

    徐汇区文化局大力推进区文化市场管理协会与区知识产权保护协会联手组建版权专门委员会。一方面通过司法途径,以形成典型案例的方式来引导市场规范;同时遵循市场规律,大力推进卡拉0K场所“歌曲统一使用平台”的建设,通过建立曲库和增加以点击率为依据的计费办法来维护市场各方的权益。

    徐汇区文化局结合市文广局、市新闻出版局审批平台和区政府并联审批平台的实际,把各平台的整合与行政审批“事权下放”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公开招标、委托管理等步骤,在政府采购平台上把社会智力引入到共享数据库的建设中来,为与文化执法等部门联动提供了信息支撑和保障。

    面对11类540余家企业场所,仅凭徐汇区市场办6名工作人员,难以将日常监管全覆盖、常态化。为此,徐汇区文化局大胆尝试招募社区志愿者,通过细化培训组建起了近200人的“文化市场平安建设志愿者”队伍,及时发现存在于盲区、死角中的黑网吧和无证游戏机房等问题。6.当前,在国家大力提倡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同时,理论界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有不少疑虑。在西方,理论界一直有批判和质疑“文化工业”的学术传统。发达国家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大致形成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在法国、德国,学术界基本上不接受“文化产业”这一概念,认为文化是与资本对立的。在美国,没有类似文化部这样的国家机构,而以强大的版权保护和版权产业占领全球文化产业高地。相较而言,欧洲更重视对传统和高雅艺术的保护.政府投入巨大,美国则市场化程度更高。但不论欧洲模式还是美国模式,发达国家“文化经济”的高度发展却已是不可争辩的事实。由此启发我们,必须就“作品”和“产品”的关系作一区分。通常来说,作品更强调创作、审美、价值、欣赏,按照文化逻辑创作;产品更侧重生产、传播、市场、消费,按照资本逻辑生产。其实相较文化作品,文化产品更多的是追求利润,这一点在当今社会影视界中尤为明显。从宫斗剧到婆媳剧,从古装武侠到民国抗日,一部原创剧集的成功引发了无数电视剧的同质化创作,可以说作品更多是在非功利情境下诞生,产品则带有明确的利润追求。所以,对于作品,政府应当给予扶持;对于产品,政府应当放给市场。

    目前,包括H市在内,对各类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基金的投入逐步加大,但还没有完全分清公益性扶持和产业支持,需要我们加大研究、更规范地运行,找到让多元主体和谐共存、各有发展的规则。更何况.作品和产品并不完全相对,有时会互相转换。如果说产品的功能是盈利,那么全球票房收入跨过1o亿大关的《指环王3?王者归来》,无疑应该是一部明显的文化产品,但不能忽略的是这部文化产品在2004年更是收获了11项奥斯卡奖。可以说文化产品遵从了文艺逻辑,在赢得市场的同时,也能获得巨大的艺术成功,这就有了作品的属性。应该看到,发达国家高度发展的文化产业,从某种程度上正是既遵从资本逻辑又尊重文艺逻辑的结果。在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好莱坞的电影中,大部分都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属于传递真善美的力作。

    7.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会形成一种钢筋水泥森林的现象。人们要生活.当然不得不在大地上建造各种实物,尤其是建筑物。但人们应该明白,充分的公共空间对人们精神的健康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座城市应该考虑如何多元化地安排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没有文化的城镇化是野蛮的扩张、格式化的发展,而重视文化平衡建设的城镇化则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这些年,H市青浦区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全覆盖,改进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合理构建和调整公共文化的区域配置,让城镇民众既是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又是文化创造的享有者。

    青浦区在新城和集镇建设中,注重文化外延的拓展、内涵的提升,建造了一批亲民、惠民、育民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即使在老城区逼仄的生活空间中.也充分摆开了文化的“道场”,读书角、戏曲角、书画角等星罗棋布;居民悦读、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文化项目贴近生活;创作了一大批演绎青浦人创业、创造和创新的故事,讲述着“身边的感动”。在青浦新城、朱家角新镇等城镇发展过程中,青浦的古文化和水文化资源。始终是影响规划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让文化基因在传承中弘扬和光大,让朱家角新镇与古镇交相辉映。成为青浦文脉的延续和传承。与此同时,在课植园、水乐堂、涵大隆、大清邮局等古老建筑中。既有风貌的保护,又有时尚元素的注入,让古文化动起来,让水文化流起来,在一静一动中勾画出朱家角集镇文化的韵律,这里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最适宜人居的典范”的称号。

    城市不只是可供居住和使用的场所,更是承载着情感记忆的文化载体。青浦区通过节庆文化活动,如农耕文化展示、才艺大比拼、包粽子比赛、摇快船竞赛、“角里人家”田山歌音乐剧的排练等,增强了陌生人社会的情感联系。在青浦新城,通过“我们的节Et”等文化活动。以及元宵灯会、端午赛龙舟、社区邻里节,把来自五湖四海的新老青浦人集聚起来,让沪剧与黄梅戏同台,独角戏与二人转共演,外语与方言同场进行故事会串等,营造了社区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如今,在青浦和朱家角等地,“淀山湖文化艺术节”“古镇朱家角旅游节”“国际水彩画双年展”等此起彼伏,年年有新亮点。谭盾的“水乐堂”音乐演出、张军的课植园实景版“牡丹亭”等.每一次节庆活动和文化演出,都成为文化的博览盛会,文化资源经过现代的创意催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达到了最大化,更催生了新的文化样式和品牌的产生。这样富有文化基因的衍生产品,提升了新型城镇的形象,对城市经济具有强大的辐射效能,成为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智力的支撑。同时,在城镇化社会发展中,体现出文化的多元性和不同城镇的文化差异,“一镇一品”“一镇多品”,彰显了当地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了新型城镇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青浦在城镇化推进中,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事业与产业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新格局,造就了青浦城镇文化的多元和多彩。比如这些年实施的“家庭图书馆种子计划”,便是利用民间力量,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在文化建设与管理上。引入了市民“自治化管理”的理念,由社区居民自主组建、自主管理、自主监督。有效地防止了政府提供的文化产品与公众需求不匹配的情况,变大众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极大地拓展了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途径。

    作答要求

    一、假如你是徐汇区文化局的一名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资料5”。就徐汇区的文化工作开展情况写一篇宣传纲要。(25分)

    要求:符合实际,语言精练,条理清楚,只写正文,字数不超过350字。

    二、结合给定资料,分析作品与产品的关系。(25分)

    要求:准确简明,语言精练,条理清楚,字数不超过300字。

    三、阅读给定资料。以“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

    (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