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主观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分析驾驭材料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材料,然后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的位置。

二、给定资料

 1.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长”强调的是量的增加,而“发展”则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注重的是通过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来达到质和量的统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就是加强自主创新,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摆脱以往亦步亦趋、模仿照搬的技术发展模式,才能达到质和量的统一。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世界垂直产业化分工中令全球瞩目的经济与社会现象。无论是国际社会中的外国居民、专家学者、华人群体,还是国内的仁人志士,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仍莫衷一是,评价标准及结论也大相径庭。然而,对于近现代以来的中华民族而言,这毕竟是悲喜交加的一段历史。

 曾几何时,我们曾以全世界都能买到中国产品为荣,但随之又出现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说法。对此,有专家指出,一切都是中国制造并不意味着发达国家和其他国家无事可做了,中国完全成为世界工厂之称,也就是世界资源调整完成之时,那时的格局将是:发达国家将以技术生产为主;中国则以工业生产为主。对这种新的均衡没有必要担心。

 中国虽是全球工业生产大国,但核心技术几乎完全为外国掌握,一边占有的是工业产品,另一边占有的是工业技术,两者之间有交易发生,并通过交易实现利益分配。所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并不会妨碍全球的技术进步。

 “世界工厂”的称号曾属于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初的美国和稍随其后的日本,现在这项“桂冠”又戴在了中国头上。因此有人说现今世界工厂的董事会在欧美,办公室在日本,韩国,而生产车间在中国。

 2.“Made in China”的发展状态及其效应同时存在于世界和中国。从世界角度看,至少带来三大效益:其一,产业提升。垂直专业化分工链中的高端不断拓展,从而带动产业层次整体持续升级。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并在重新配置中获得新利益,取得新发展。在“Made in China”过程中,发达国家的企业纷纷对自己长期形成的高成本,聚集一地法的产业链进行分解,普遍将加工环节迁移出来,这就既带来成本节约,又使其资源更加聚集于设计、研发“产业高端”,因而对全球性的产业技术含量的提升具有直接推动作用。如果突破狭隘的民族观点,“Made in China”其实就是历史时期人类产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体现。其二,利益增进。利益增进除使生产者获利以外,也使消费者获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的获益主要体现在用更少的投入获得同量甚至更多的消费福利。走出原产地,授权制造、定牌生产,连锁营销逐渐被消费者接受与认同,并且成为扩大品牌消费的新形式。事实上,目前在全球消费领域,“Made in China”已成为世界品牌消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三,世界经济秩序的重要承载者。众所周知,当今世界产业分工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同一产品从研发到最终消费往往经历数个国家的生产和经营环节,其背后经济组织的相互依存实质上意味着不同国家的相互依存,更进一步说就是全球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这种产业链上的“谁也离不开谁”现象就是时下的国际分工新秩序。难怪一些国际友人作出一下评价:中国是美国当前经济秩序的主要支撑者。

 从国内发展看,“Made in China”意味着改革开放的直接成果。如果说,29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从落后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自给型发展状态不如WTO的世界经济平台,并以排行第四的总量位次参加国际分工,那么“Made in China”是其中的主要参与形式,从这个意义上看,没有“Made in China”,就没有今日中国之发展,就没有中国今天的国际地位。

 3.“Made in China”发展过程中也必然地会释放一些“落后”效应。

 第一,国内企业在制造环节上过度竞争,而高附加值的研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由外资垄断,这除了直接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外,还使中国产业始终被困于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严重阻碍着中国的产业升级。因此,“Made in China”虽然可以带来参与国际分工尤其是垂直国际分工的某些效益,带来经济总量的增长,带来为国际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却带不来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升,因而总体落后的状态无法消失。

 第二,全国各地同时进行“Made in China”,必然出现在特定时间内将工业化流程中的污染积聚起来,集中排放,这是以往工业化国家不曾发生的社会现象。尽管通过进步了的治污技术可以抵消一部分,特别是可降低单位价值污染排放量,但集聚污染的问题始终突出,前不久国家环保总局官员在《中国的环境保护(1995~2005)》白皮书发布会上说,生态环境的破坏或者环境污染的影响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到底有多大,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做过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分析结果是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而世界银行统计的数字是13%。对此,著名的环保问题专家梁从诚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成了世界的厨房,成了世界的泔水桶,我们把做好的美味端上世界餐桌,让外国人享用,但是,做饭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却留在了自己的泔水桶里,目前能源工业尤其是电力工业的发展速度太快,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猛增,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开始向我们大批转移钢铁等重污工业,我们引进的项目虽然比从前进步,但在资源利用与环境污染方面,比起不断提高的国家标准,差距反倒越打越大,陷入“引进、落后、在引进、在落后”的恶性循环。

 第三,而对全球担忧的能源问题,集中从事加工业、耗能过高的国家不仅制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极易成为众矢之的,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国际形象。一般而言。愈是处于产业低端,单位价值资源消耗量也愈高,同样类型产量越多,资源消耗总量越多。因此,“Made in China”实质上就意为着资源消耗型生产方式。尤其在工业领域,上述资源消耗规律体现得更加明显,因此,若要降低单位价值资源消耗量,改进技术、注重节约固然是可取之招,但明显见效之举还是提升产业价值链。

 第四,由于“Made in China”产品是国际分工体系中的组成,回归国际市场类似于“生物链”。然而,发达国家往往以“顺差”为由,推出种种常规性甚至“创造性”的贸易壁垒方式,制定了《关于报废电子电器设的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器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指令》。这两项指令实施后,一夜在出口时要额外交纳高额的电子垃圾回收费用,其回收成本可能会就近甚至高于在中国的制造成本。这对利润很低的中国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一些企业可能因此而推出欧盟市场,此外,欧盟实行的SA8000标准认证,将劳工权利、环境因素与订单挂钩,这将对我国产品出口形成新的贸易壁垒。

 4.处于产业低端的“Made in China”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状态往往表现为低价竞争低价竞争最严重的领域应属纺织品和服装业。如2004年,中国羊毛衫的平均出口价格为7美元/件,到005年下降到3美元/件。中国的鞋、球类产品在过去的10年里出口额增加了50%,而平均价却下降了20%以上。其实,原材料、资源性产品以及机电产品也有低价竞争加剧之势。2004年,中国稀土产品出口量是1990的9倍,而平均价格却下降了46%;2006年一季度,轿车出口数量同比增长458%,而出口值只增长302%、手机出口价格为72.2美元/只、同比下降了15.3%。

 低价竞争其实是低成本竞争,而这种低成本获得,又往往是通过耗费资源和侵害劳动者利益。就制造业而言,目前中国平均土地成本是日本的1/10,韩国的1/5;平均劳动人成本是韩国的1/13,日本的1/22这里包含着对工人合法权益的剥夺。《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6月26日披露,河北省总工会对全省1021甲企业2005年执行最低工资了、标准情况进行专项调查显示: 42%的企业未执行最低工资标准,76%的职工在节假日加班未享受国家规定的加班工资。非公有制企业中51%的日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有的企业职工甚至每天工作12小时,每月工作26天以上。看来,除了应反思现有“Made in China”增长模式意外,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严格管理和法制监控必须跟上。

 5.去年,圣诞节过后,我们决定不再购买一些表明“Made in china”塑料、金属和木制产品,但是我们还保留已经拥有的“中国制造”的产品。我们想试试,没有“中国制造”,我们能不能正常生活。

 但是,在去年那个黑色的星期一,当我坐在沙发上,环顾节日过后的满地狼藉时,一种不安慢慢涌上心头。直到那一刻,我才注意到一个不容辩驳的事实——中国正在占领这个地方。

 桌子上的电视机、门边的一顿网球鞋、圣诞树上的彩灯、地板上的洋娃娃……屋里随处都可见中国制造的产品。我起身离开沙发,迅速进行了一次盘点。把所有的礼物分为两大类——中国制造的和非中国制造的。最后的统计结果是:中国产品25件,非中国产品14件。我意识到圣诞节已经成了中国人制造的节日。突然,我觉得够了,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结合给定材料,请你从“民族精神和中国制造”的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内容充实,观点明确,说理充分,结构完整;篇幅不少于1000字。

  2. 针对“给定材料3”中所提到的第一个“落后”效应,请你结合材料,提出相应的对策。

    要求:针对性强,方法可行,篇幅不少于200字。

  3.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分析驾驭材料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材料,然后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的位置。

    二、给定资料

     1.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长”强调的是量的增加,而“发展”则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注重的是通过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来达到质和量的统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就是加强自主创新,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摆脱以往亦步亦趋、模仿照搬的技术发展模式,才能达到质和量的统一。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世界垂直产业化分工中令全球瞩目的经济与社会现象。无论是国际社会中的外国居民、专家学者、华人群体,还是国内的仁人志士,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仍莫衷一是,评价标准及结论也大相径庭。然而,对于近现代以来的中华民族而言,这毕竟是悲喜交加的一段历史。

     曾几何时,我们曾以全世界都能买到中国产品为荣,但随之又出现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说法。对此,有专家指出,一切都是中国制造并不意味着发达国家和其他国家无事可做了,中国完全成为世界工厂之称,也就是世界资源调整完成之时,那时的格局将是:发达国家将以技术生产为主;中国则以工业生产为主。对这种新的均衡没有必要担心。

     中国虽是全球工业生产大国,但核心技术几乎完全为外国掌握,一边占有的是工业产品,另一边占有的是工业技术,两者之间有交易发生,并通过交易实现利益分配。所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并不会妨碍全球的技术进步。

     “世界工厂”的称号曾属于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初的美国和稍随其后的日本,现在这项“桂冠”又戴在了中国头上。因此有人说现今世界工厂的董事会在欧美,办公室在日本,韩国,而生产车间在中国。

     2.“Made in China”的发展状态及其效应同时存在于世界和中国。从世界角度看,至少带来三大效益:其一,产业提升。垂直专业化分工链中的高端不断拓展,从而带动产业层次整体持续升级。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并在重新配置中获得新利益,取得新发展。在“Made in China”过程中,发达国家的企业纷纷对自己长期形成的高成本,聚集一地法的产业链进行分解,普遍将加工环节迁移出来,这就既带来成本节约,又使其资源更加聚集于设计、研发“产业高端”,因而对全球性的产业技术含量的提升具有直接推动作用。如果突破狭隘的民族观点,“Made in China”其实就是历史时期人类产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体现。其二,利益增进。利益增进除使生产者获利以外,也使消费者获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的获益主要体现在用更少的投入获得同量甚至更多的消费福利。走出原产地,授权制造、定牌生产,连锁营销逐渐被消费者接受与认同,并且成为扩大品牌消费的新形式。事实上,目前在全球消费领域,“Made in China”已成为世界品牌消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三,世界经济秩序的重要承载者。众所周知,当今世界产业分工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同一产品从研发到最终消费往往经历数个国家的生产和经营环节,其背后经济组织的相互依存实质上意味着不同国家的相互依存,更进一步说就是全球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这种产业链上的“谁也离不开谁”现象就是时下的国际分工新秩序。难怪一些国际友人作出一下评价:中国是美国当前经济秩序的主要支撑者。

     从国内发展看,“Made in China”意味着改革开放的直接成果。如果说,29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从落后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自给型发展状态不如WTO的世界经济平台,并以排行第四的总量位次参加国际分工,那么“Made in China”是其中的主要参与形式,从这个意义上看,没有“Made in China”,就没有今日中国之发展,就没有中国今天的国际地位。

     3.“Made in China”发展过程中也必然地会释放一些“落后”效应。

     第一,国内企业在制造环节上过度竞争,而高附加值的研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由外资垄断,这除了直接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外,还使中国产业始终被困于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严重阻碍着中国的产业升级。因此,“Made in China”虽然可以带来参与国际分工尤其是垂直国际分工的某些效益,带来经济总量的增长,带来为国际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却带不来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升,因而总体落后的状态无法消失。

     第二,全国各地同时进行“Made in China”,必然出现在特定时间内将工业化流程中的污染积聚起来,集中排放,这是以往工业化国家不曾发生的社会现象。尽管通过进步了的治污技术可以抵消一部分,特别是可降低单位价值污染排放量,但集聚污染的问题始终突出,前不久国家环保总局官员在《中国的环境保护(1995~2005)》白皮书发布会上说,生态环境的破坏或者环境污染的影响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到底有多大,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做过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分析结果是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而世界银行统计的数字是13%。对此,著名的环保问题专家梁从诚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成了世界的厨房,成了世界的泔水桶,我们把做好的美味端上世界餐桌,让外国人享用,但是,做饭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却留在了自己的泔水桶里,目前能源工业尤其是电力工业的发展速度太快,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猛增,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开始向我们大批转移钢铁等重污工业,我们引进的项目虽然比从前进步,但在资源利用与环境污染方面,比起不断提高的国家标准,差距反倒越打越大,陷入“引进、落后、在引进、在落后”的恶性循环。

     第三,而对全球担忧的能源问题,集中从事加工业、耗能过高的国家不仅制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极易成为众矢之的,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国际形象。一般而言。愈是处于产业低端,单位价值资源消耗量也愈高,同样类型产量越多,资源消耗总量越多。因此,“Made in China”实质上就意为着资源消耗型生产方式。尤其在工业领域,上述资源消耗规律体现得更加明显,因此,若要降低单位价值资源消耗量,改进技术、注重节约固然是可取之招,但明显见效之举还是提升产业价值链。

     第四,由于“Made in China”产品是国际分工体系中的组成,回归国际市场类似于“生物链”。然而,发达国家往往以“顺差”为由,推出种种常规性甚至“创造性”的贸易壁垒方式,制定了《关于报废电子电器设的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器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指令》。这两项指令实施后,一夜在出口时要额外交纳高额的电子垃圾回收费用,其回收成本可能会就近甚至高于在中国的制造成本。这对利润很低的中国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一些企业可能因此而推出欧盟市场,此外,欧盟实行的SA8000标准认证,将劳工权利、环境因素与订单挂钩,这将对我国产品出口形成新的贸易壁垒。

     4.处于产业低端的“Made in China”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状态往往表现为低价竞争低价竞争最严重的领域应属纺织品和服装业。如2004年,中国羊毛衫的平均出口价格为7美元/件,到005年下降到3美元/件。中国的鞋、球类产品在过去的10年里出口额增加了50%,而平均价却下降了20%以上。其实,原材料、资源性产品以及机电产品也有低价竞争加剧之势。2004年,中国稀土产品出口量是1990的9倍,而平均价格却下降了46%;2006年一季度,轿车出口数量同比增长458%,而出口值只增长302%、手机出口价格为72.2美元/只、同比下降了15.3%。

     低价竞争其实是低成本竞争,而这种低成本获得,又往往是通过耗费资源和侵害劳动者利益。就制造业而言,目前中国平均土地成本是日本的1/10,韩国的1/5;平均劳动人成本是韩国的1/13,日本的1/22这里包含着对工人合法权益的剥夺。《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6月26日披露,河北省总工会对全省1021甲企业2005年执行最低工资了、标准情况进行专项调查显示: 42%的企业未执行最低工资标准,76%的职工在节假日加班未享受国家规定的加班工资。非公有制企业中51%的日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有的企业职工甚至每天工作12小时,每月工作26天以上。看来,除了应反思现有“Made in China”增长模式意外,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严格管理和法制监控必须跟上。

     5.去年,圣诞节过后,我们决定不再购买一些表明“Made in china”塑料、金属和木制产品,但是我们还保留已经拥有的“中国制造”的产品。我们想试试,没有“中国制造”,我们能不能正常生活。

     但是,在去年那个黑色的星期一,当我坐在沙发上,环顾节日过后的满地狼藉时,一种不安慢慢涌上心头。直到那一刻,我才注意到一个不容辩驳的事实——中国正在占领这个地方。

     桌子上的电视机、门边的一顿网球鞋、圣诞树上的彩灯、地板上的洋娃娃……屋里随处都可见中国制造的产品。我起身离开沙发,迅速进行了一次盘点。把所有的礼物分为两大类——中国制造的和非中国制造的。最后的统计结果是:中国产品25件,非中国产品14件。我意识到圣诞节已经成了中国人制造的节日。突然,我觉得够了,

  4. “给定材料5”是美国一位家庭主妇对“中国制造”产品使用的生活感受,请你对这则资料所蕴含的“中国制造”有关现象和问题,作出必要的分析。(内容不少于四个)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贴切,语言简洁;篇幅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