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主观

针对资料中反映的“用工荒”问题进行论述。

 1.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2.提出解决的对策。

 [要求] 分析透彻,层次清晰,表述简洁,总字数不超过500字。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围绕“给定资料”主旨,联系实际,以“转危为机化解‘用工荒’难题”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1.观点明确、论述深刻、内容充实。

     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3.字数在1000—1200左右。

  2. 针对资料中反映的“用工荒”问题进行论述。

     1.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2.提出解决的对策。

     [要求] 分析透彻,层次清晰,表述简洁,总字数不超过500字。

  3.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试不同,是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答题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资料一

     2010年2月22日,浙江省义乌市一些企业老板开着小轿车到劳务市场招工,如遇满意的员工,当即开车接回工厂上班。春节后,沿海各地企业遭遇大规模的“用工荒”,一些企业甚至因,为招不到工人而不得不停业或者缩减订单的数量。连日来,浙江省义乌市人才资源市场外,大批的招工者在“抢”打工者。

     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不少外来务工人员找不到工作提前返乡,然而2010年虎年之初,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东南沿海众多企业却面临招工难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珠三角缺工的人数已从当年的15万激增到了200万,广州及邻近的东莞等城市的农民工缺口大约在100万人。而位于长三角的浙江省等地区也出现民工荒,用工缺口达25万人,杭州外来劳动力市场一度创下1比20的劳动力供需比纪录。在义乌等地,招工心切的企业老板甚至开着小轿车到劳务市场“抢人”——一遇到满意的对象,当即送回工厂上班。缺工的种类从技工蔓延到普工。缺工的区域也深入到了内地甚至边远的省份。对于长期生活在“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这类话语体系下的中国民众而言,这幅图景是如此的不可思议和难以接受。

     2010年2月20日上午。在浙江省宁波市人力资源市场门口,记者亲眼见识了企业招人的迫切性。

     奥克斯集团一大早就开来了两辆大客车等着招人,负责招聘的董靖表示,新春上班急需一批工人,所以一大早就来这里,只要求职者有技术、有意向,中午就可以带他们到厂里实地考察。“我们需要大量人员的储备,集中在空调装配工、焊工、电工等岗位,总共需要招3000人。”董靖说。

     在火车南站附近的长春路上、市人力资源市场所处的鄞奉路上,从大年初四开始,十几家民办职介所全都开门迎客。写满招工信息的小黑板一直延伸到路边,每家职介所的用工信息至少有上千条。一家职介所负责人表示:“总体来说,今年是岗位多、求职者少。”

     20日,记者从宁波市就业管理局了解到,宁波目前最缺的三类岗位分别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专业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纺织、机械制造和电子电器三个行业。“今年与去年最大的不同,应该是纺织业、电子业、制造业对于工人的需求增长迅速,至少增长了2成以上。”据宁波市就业管理服务局公共服务就业科科长陈发泉分析,这主要跟宁波市这几年一直对于相关产业发展的引导政策有关。另外,自去年12月以来,宁波的外贸经济走上了恢复性增长轨道。1月份宁波市进出口总额超出2008年同期4.2亿美元,已初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据了解,挡车工、车位工、缝纫工、印染工、抛光工、钳工、装配工、焊工、电工等是浙江目前最缺的工种。也是招工量最大的工种,也正好分属浙江的支柱性产业。

     资料二

     用工荒,今年为何特别荒?浙江省绍兴市几家职介所的老板分析说,很多农民工嫌工资低,另一方面,他们家乡的经济水平也好起来,春节回家就没回来了。“今年区别于以往有两个特点,一是今年用工岗位增加数比较快,增加了19.1%;二是中西部地区开发力度加大以后,回流的农民工大量减少。”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王国益分析认为,企业招工难度加大,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突出问题。

     国家统计局于2010年3月19日发布调查显示,2009年全国外出农民工总量14533万人,增长3.5%,在流动格局上。出现农民工开始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特点。

     统计局于2008年底,建立了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制度。相关结论根据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多个行政村的农民工监测调查结果推算得出。调查结果印证了当前“民工荒”的实际情况。从输入地来看,2009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9076万人,下降8.9%,占全国外出农民工人数的62.5%,比上年降低8.5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尽管中西部所占总数比例低,但中部和西部增幅分别为33.2%和35.8%,所占整体的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3.8和4.8个百分点。

     统计局表示,农民工的外出流动格局发生了变化,中西部地区受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拉动政策措施的影响,对农民工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强,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增加,而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减少,农民工开始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此外,调查还显示一个特点是,跨省外出的农民工比重下降,而在省内务工的外出农民工数量增加较多,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就近转移加快。来自湖南的打工妹燕子告诉记者,现在很多朋友都转战内地二线城市了,离家近一点,“比如南昌,月薪并不比广州低。”

     一方面内地城市发展起来了,缺工已经不仅仅是珠三角、长三角,而是全国性的问题,现在连安徽这样的劳务输出地也都发展起来,开始出现缺工现象。另一方面,缺工是因为供求的不平衡,企业需要大量的一线工人,但是新成长的劳动力学历越来越高,首要选择已经不再是生产工。新生代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不仅仅影响着企业的招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在逼迫着企业升级换代。

     绍兴市就业管理局副局长张浩分析说,绍兴的经济结构是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发展模式多数还是粗放型的,从长远来看其发展前景并不看好。招工难应该让这些企业认识到“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否则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院院长陈诗达表示,从全国而言,农民工供应总量充裕,“人口红利”近几年还不会消失。但受舆论影响,一些企业担忧用工荒而被迫提前开工、提前招工,形成了目前的用工短缺;受金融危机影响,去年一些企业裁员、减薪,挫伤了农民工积极性,减少了农民工的入浙数量;国家连续几年出台惠农政策,以及沿海一些产业带向中西部的转移,消化了一部分当地外出农民工,“工资相差不多,生活成本却天差地别,农民工又何必非要远离乡土。到沿海来打工呢?”

     另外。大量“85后、90后”农民工的涌现,也增加了企业招工难度。据浙江省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局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一处处长向明华介绍,相比上一代农民工,“85后、90后”学历较高,很多都是高中毕业;物质要求也高,生活标准会向城市居民看齐;不会吃苦,此前没干过农活,大多由父母供养。近日,杭州一家企业招收抛光工,曾向一名“85后”开出4000元月薪,被对方以该工作不利于健康,是在“拿身体换钱”为由拒绝。

     基于以上种种。农民工更多地开始以脚投票,跟招工单位博弈,要求提高待遇。

     资料三

     2010年3月初。记者连续走访了东莞、顺德等地,以求证“珠三角用工荒”这一提法是否属实,在与工厂主、劳务市场负责人的交谈中,“‘85后’、‘90后’农民工”的概念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工厂主说起过“85后”农民工的优点,不过这不代表他们不喜欢这些“孩子”,他们正集中精力解决这群工厂新人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为了企业形象,也为了生产安全,上一辈农民工“很听话”,他们穿着统一的工作服进厂房,男人们把头发剪得很短。可这些正处在叛逆期的男孩们就偏偏喜欢留长发,用几缕发丝遮住眼睛——他们认为这样能透出一种神秘感和深邃感。

     在东莞厚街劳务大市场营销总监黄京的眼里,这些年轻人其实很难说清自己的求职目的,“对他们来说,外出打工更像是享受生活,他们的父辈已经解决了家庭成员的生存问题。”“有的男孩直接问招聘负责人,工厂的女孩多不多,多就去。”青春懵懂的“85后”们刚刚步人社会,单纯而直接。

     杨举荣出生于1989年,杨王邦出生于1991年,他们俩都是广西钦州人。2010年3月4日,两个写着一脸稚气的男孩站在人才市场的招聘信息栏前不紧不慢地看着,眼神中明显透着对这个新世界的期待。他们都是前一天下午到顺德的。

     虽然才21岁,已经工作了3年的杨举荣对工作的规划比弟弟要清晰得多。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最重要的是做得开心”,如果对他要求太多,他会“二话不说,马上提起行囊就走人”。

     两个孩子找工作的“基本原则”惊人的相似。杨王邦虽然才第一次出外打工,听到堂哥的说法,他也附和道:“是啊,工作最重要的是开心。”站在一旁的爸爸杨贵合一脸慈爱地看着他们,笑着说:“他们愿意怎么找就怎么找,我不限制他们。”

     杨氏兄弟理想中的工厂必须具备一点:“不要管得太严”,不然他们肯定待不住。不要加班,下班后可以自由地到任何地方去,不要穿统一的工装上班,不要军事化管理。

     依照这一逻辑,才3年时间,杨举荣已经换了好几个行当。先是在深圳从事电子元件行业,后来又做了一段时间的建筑工,可“都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做建筑工的时候,每天在钢筋架上,一晒就是一天,工资也不比其他工种高。”他说他并不怕吃苦,从小在农村长大,什么苦都能吃,但这个苦对他来说。吃得“不值”。

     弟弟杨王邦初中毕业后,到南宁的一家炸石厂工作,月工资有1500元。但他后来放弃了这份“还可以”的工作,原因之一是“太累太危险”,另外一点重要原因是哥哥杨举荣所说的“应该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总不能老在山里面待着”。所以,他今年义无反顾地辞工来了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