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 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2007年7月18日17点,泉城济南突降暴雨延时三个多小时。据媒体报道,这次降水从18 日17时开始,到20时30分前后减弱,济南市区1小时最大降水量达151毫米,2小时最大降水量达167.5毫米,3小时最大降水量达180毫米,这些均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最大值。后来陆续得知暴雨造成了25人死亡,多人失踪和受伤。
这次暴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3亿元,其中,银座购物广场损失尤为惨重。事后,银座购 物广场总经理张西慈回忆了受灾全过程:“7月18日17时,雨开始下,护城河的水迅速上升。18时15分,河水突破河堤开始涌进商场。我们马上启动防汛预案,保安开始用沙袋堵住商场入口。最后水把沙袋冲进了商场,巨大的水压把玻璃都冲碎了,没办法,救人是第一要务,我们开始疏散人群。一切按照预案进行,先是停电,然后商场广播让大家疏散,信息中心发布抢救保留商品信息。只用了15分钟的时间,大约18点半的时候,水已经到了1.6米,所有经营设施和商品被淹。疏散现场有些乱,但大家都出来了,电站、信息中心、广播室是最后出来的三个部分。当晚,市政府征调了多台水泵在银座排水,19日上午又从淄博矿业集团和肥城矿业集团抽调了7台泵机。到19日下午,已有30多台水泵同时作业。用了两天两夜,6万立方米的水才被抽干。”
在已掌握的死者遇难原因中,以溺水以及因电线短路、雷击等造成的触电身亡为主要原因。除 建筑物倒塌致死外,此次灾害中,被困在车中也成为暴雨中乘客死亡的一大“杀手”。市政设施严重老化,一旦有暴雨来临,就很容易发生大面积的停水、停电以及内涝积水,进而加大灾害损失。
济南城市水灾并非个案。在此之前,7月7日至8日,南京市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市中心地区降雨超过258毫米,成为2007年度第一场灾害性特大暴雨,降雨强度重现期超过千年。市区的很多楼房都浸泡在水中,居民甚至自购皮艇出行。
7月17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袭击了山城重庆,这场刷新了重庆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记录的大雨,被称为“115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渣滓洞、白公馆遭受局部冲垮和大范围倒塌的巨大威胁。
2.早在2004年,国内几个大城市就分别出现了由于暴雨骤降而引发的灾情。
2004年7月10日,北京突降暴雨。在四个小时之内,北京降水量达到90毫米,导致了几百辆公交车被淹;由于城市积水造成了交通拥堵,平均拥堵的时间达到了5个小时。
专家给出的诊断结果是,这是城市的“脑梗塞”或是“肠梗阻”,就像人生病了一样,不通则痛,而城市的各种网络就像人体的神经网络,互相协作又密不可分,最后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暴雨的背后,是天气预警、市政排水系统、交通指挥系统、救援抢险系统的各自为政。
当一个城市的规划没有以人们的方便为准则,又不是经济效率最大化时,美好的主观愿望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
从这场暴雨,人们得出了一个教训,那就是政府、企业、公众间的信息沟通和交互在大部分环节都是脱节的。首先是气象部门的气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层层削弱;其次是气象预警信息没有有效地覆盖到公众。
现代城市的应急系统存在很大的问题,各个行业因为条块分割而导致力量分散,无合力可言。110、119、122等多个号码台的存在,使人们在危急关头求助时,还需要首先想一想自己所处的状况和应该拨什么号码,政府之间的资源不能在一个平台上充分共享,往往导致灾害被人为地扩大。
一场暴雨就能够让一个大型的现代化都市陷入瘫痪,暴雨成灾正在拷问着中国的城市建设。
3.截至2007年8月27日,全国因洪涝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1138人,失踪210人。在1138名死亡人员中,因为山洪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是469人,占41%;滑坡和泥石流造成409人死亡,占36%。
截至2007年8月21日,全国农作物洪涝受灾1.45亿亩、成灾7975万亩,受灾人口1.39亿人,倒塌房屋88.3万间,直接经济损失759亿元,其中水利工程损失130亿元。全国耕地受旱面积8853万亩,作物受旱面积7646万亩,有657万人、515万头大牲畜因干旱发生I临时性饮水困难。
据介绍,今年中国气候异常,盛夏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西偏强,台风登陆前期明显偏少偏晚,后期明显增多,强度偏强,淮河、长江上游、珠江上游、汉江等流域降雨明显偏多,江南、华南、东北降雨明显偏少,短历时强降雨、雷电等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频发。淮河流域发生了建国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一些中小河流发生了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山洪灾害频繁发生,而部分地区则发生特大干旱。
除了自然灾害之外,我国突发性事件和生产安全事件、食品卫生安全事件也比较多发。如2007年备受关注的太湖蓝藻爆发事件。从2007年5月29日晚开始,江苏省无锡市的自来水开始出现变味发臭等现象,市民生活用水受到影响。据了解,无锡市区的自来水取自太湖,而近来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大量排人太湖,导致太湖无锡段“蓝藻”大规模爆发,污染了湖水。为了保证生活,市民开始抢购纯净水。由于供不应求,5月31日市场上出现了50块钱一桶纯净水的高价,这仍引起居民疯抢。由于缺乏应急机制,这场灾害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
4.有关研究成果表明,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TRANBBS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中城市遭受灾害的损失越来越重。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已成为许多国家抵御灾害的重中之重。
例如,全国位于地震烈度大于或等于7度的城市占城市总数的45%;全国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虽然城市灾害的威胁在不断加剧,但城市的灾害应急能力却十分脆弱。加强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战略任务。目前,城市化进程聚集了财富,但也聚集了风险;一旦某系统因灾失灵,就容易导致城市大面积瘫痪,使灾害性打击在有限区域内造成巨大损失,进而对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构成严重威胁。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可以预想,城市遭受灾害潜在威胁的形势将十分严峻。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社会也同时迈入“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多发期”。据有关资料统计,2003年至2005年,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4500~6500亿元人民币,约占当年GDP总值的5%~6%;与此同时造成的人员伤亡数也较大。因此,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科学编制并组织实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是我国应急管理的一项十分关键和紧迫的任务。
5.应急管理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应急管理的方方面面。
目前,我国的应急体系建设日益完善。
在组织领导体系方面,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正式成立。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加强与有关专项机构的联动机制建设,充分发挥综合协调和运转枢纽作用。地方各级政府普遍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各省(区、市)政府均已成立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大多数生产类型中央企业设立了应急管理工作机构。
在应急准备方面,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已制定各类预案约135万件,各省(区、市)、97.9%的市(地)和92.8%的县(市)均制定了总体预案。中央企业预案制定率达100%,高危行业绝大部分规模以上企业都已制定应急预案。2006年全国共开展预案演练13.7万多次。与此同时,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资金物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应急商品信息数据库的重点联系企业已经有1000多家。
此外,在预防预警方面,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网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预防预警能力的有效提高,为及时制订实施相关防范措施提供了准确依据。在应急处置方面,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急能力进一步提高,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均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置。
但是,我国应急体系的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表示,中国的自然灾害应急体系已基本确立,各级政府抗灾救灾工作不存在责任的空白。但他同时承认,我国的应急体系也存在一些缺陷。
2006年,在接受人民网的访谈时,他谈到:“我想缺陷恐怕还是有一些,从我们最近正在总结的情况来看,一个是应对极端性气候。极端超出了我们传统的经验。比如‘碧利斯’台风在资兴这个地区,局部地区降到600毫米的水,这是什么概念,24小时如果降雨50毫米就是暴雨,如果说一天降300、400、500、600毫米的雨水又是什么概念,你是没有办法形容的。”
“在这样局部灾害面前,也就是局部相当复杂的灾害面前,我们觉得如何在最小的范围内应对这种极端性的气候还有不
根据材料5中的内容,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简述一下我国应急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根据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以《如何加快应急体系建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语言简练,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可行性强。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 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2007年7月18日17点,泉城济南突降暴雨延时三个多小时。据媒体报道,这次降水从18 日17时开始,到20时30分前后减弱,济南市区1小时最大降水量达151毫米,2小时最大降水量达167.5毫米,3小时最大降水量达180毫米,这些均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最大值。后来陆续得知暴雨造成了25人死亡,多人失踪和受伤。
这次暴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3亿元,其中,银座购物广场损失尤为惨重。事后,银座购 物广场总经理张西慈回忆了受灾全过程:“7月18日17时,雨开始下,护城河的水迅速上升。18时15分,河水突破河堤开始涌进商场。我们马上启动防汛预案,保安开始用沙袋堵住商场入口。最后水把沙袋冲进了商场,巨大的水压把玻璃都冲碎了,没办法,救人是第一要务,我们开始疏散人群。一切按照预案进行,先是停电,然后商场广播让大家疏散,信息中心发布抢救保留商品信息。只用了15分钟的时间,大约18点半的时候,水已经到了1.6米,所有经营设施和商品被淹。疏散现场有些乱,但大家都出来了,电站、信息中心、广播室是最后出来的三个部分。当晚,市政府征调了多台水泵在银座排水,19日上午又从淄博矿业集团和肥城矿业集团抽调了7台泵机。到19日下午,已有30多台水泵同时作业。用了两天两夜,6万立方米的水才被抽干。”
在已掌握的死者遇难原因中,以溺水以及因电线短路、雷击等造成的触电身亡为主要原因。除 建筑物倒塌致死外,此次灾害中,被困在车中也成为暴雨中乘客死亡的一大“杀手”。市政设施严重老化,一旦有暴雨来临,就很容易发生大面积的停水、停电以及内涝积水,进而加大灾害损失。
济南城市水灾并非个案。在此之前,7月7日至8日,南京市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市中心地区降雨超过258毫米,成为2007年度第一场灾害性特大暴雨,降雨强度重现期超过千年。市区的很多楼房都浸泡在水中,居民甚至自购皮艇出行。
7月17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袭击了山城重庆,这场刷新了重庆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记录的大雨,被称为“115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渣滓洞、白公馆遭受局部冲垮和大范围倒塌的巨大威胁。
2.早在2004年,国内几个大城市就分别出现了由于暴雨骤降而引发的灾情。
2004年7月10日,北京突降暴雨。在四个小时之内,北京降水量达到90毫米,导致了几百辆公交车被淹;由于城市积水造成了交通拥堵,平均拥堵的时间达到了5个小时。
专家给出的诊断结果是,这是城市的“脑梗塞”或是“肠梗阻”,就像人生病了一样,不通则痛,而城市的各种网络就像人体的神经网络,互相协作又密不可分,最后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暴雨的背后,是天气预警、市政排水系统、交通指挥系统、救援抢险系统的各自为政。
当一个城市的规划没有以人们的方便为准则,又不是经济效率最大化时,美好的主观愿望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
从这场暴雨,人们得出了一个教训,那就是政府、企业、公众间的信息沟通和交互在大部分环节都是脱节的。首先是气象部门的气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层层削弱;其次是气象预警信息没有有效地覆盖到公众。
现代城市的应急系统存在很大的问题,各个行业因为条块分割而导致力量分散,无合力可言。110、119、122等多个号码台的存在,使人们在危急关头求助时,还需要首先想一想自己所处的状况和应该拨什么号码,政府之间的资源不能在一个平台上充分共享,往往导致灾害被人为地扩大。
一场暴雨就能够让一个大型的现代化都市陷入瘫痪,暴雨成灾正在拷问着中国的城市建设。
3.截至2007年8月27日,全国因洪涝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1138人,失踪210人。在1138名死亡人员中,因为山洪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是469人,占41%;滑坡和泥石流造成409人死亡,占36%。
截至2007年8月21日,全国农作物洪涝受灾1.45亿亩、成灾7975万亩,受灾人口1.39亿人,倒塌房屋88.3万间,直接经济损失759亿元,其中水利工程损失130亿元。全国耕地受旱面积8853万亩,作物受旱面积7646万亩,有657万人、515万头大牲畜因干旱发生I临时性饮水困难。
据介绍,今年中国气候异常,盛夏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西偏强,台风登陆前期明显偏少偏晚,后期明显增多,强度偏强,淮河、长江上游、珠江上游、汉江等流域降雨明显偏多,江南、华南、东北降雨明显偏少,短历时强降雨、雷电等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频发。淮河流域发生了建国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一些中小河流发生了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山洪灾害频繁发生,而部分地区则发生特大干旱。
除了自然灾害之外,我国突发性事件和生产安全事件、食品卫生安全事件也比较多发。如2007年备受关注的太湖蓝藻爆发事件。从2007年5月29日晚开始,江苏省无锡市的自来水开始出现变味发臭等现象,市民生活用水受到影响。据了解,无锡市区的自来水取自太湖,而近来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大量排人太湖,导致太湖无锡段“蓝藻”大规模爆发,污染了湖水。为了保证生活,市民开始抢购纯净水。由于供不应求,5月31日市场上出现了50块钱一桶纯净水的高价,这仍引起居民疯抢。由于缺乏应急机制,这场灾害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
4.有关研究成果表明,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TRANBBS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中城市遭受灾害的损失越来越重。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已成为许多国家抵御灾害的重中之重。
例如,全国位于地震烈度大于或等于7度的城市占城市总数的45%;全国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虽然城市灾害的威胁在不断加剧,但城市的灾害应急能力却十分脆弱。加强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战略任务。目前,城市化进程聚集了财富,但也聚集了风险;一旦某系统因灾失灵,就容易导致城市大面积瘫痪,使灾害性打击在有限区域内造成巨大损失,进而对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构成严重威胁。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可以预想,城市遭受灾害潜在威胁的形势将十分严峻。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社会也同时迈入“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多发期”。据有关资料统计,2003年至2005年,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4500~6500亿元人民币,约占当年GDP总值的5%~6%;与此同时造成的人员伤亡数也较大。因此,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科学编制并组织实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是我国应急管理的一项十分关键和紧迫的任务。
5.应急管理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应急管理的方方面面。
目前,我国的应急体系建设日益完善。
在组织领导体系方面,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正式成立。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加强与有关专项机构的联动机制建设,充分发挥综合协调和运转枢纽作用。地方各级政府普遍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各省(区、市)政府均已成立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大多数生产类型中央企业设立了应急管理工作机构。
在应急准备方面,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已制定各类预案约135万件,各省(区、市)、97.9%的市(地)和92.8%的县(市)均制定了总体预案。中央企业预案制定率达100%,高危行业绝大部分规模以上企业都已制定应急预案。2006年全国共开展预案演练13.7万多次。与此同时,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资金物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应急商品信息数据库的重点联系企业已经有1000多家。
此外,在预防预警方面,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网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预防预警能力的有效提高,为及时制订实施相关防范措施提供了准确依据。在应急处置方面,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急能力进一步提高,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均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置。
但是,我国应急体系的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表示,中国的自然灾害应急体系已基本确立,各级政府抗灾救灾工作不存在责任的空白。但他同时承认,我国的应急体系也存在一些缺陷。
2006年,在接受人民网的访谈时,他谈到:“我想缺陷恐怕还是有一些,从我们最近正在总结的情况来看,一个是应对极端性气候。极端超出了我们传统的经验。比如‘碧利斯’台风在资兴这个地区,局部地区降到600毫米的水,这是什么概念,24小时如果降雨50毫米就是暴雨,如果说一天降300、400、500、600毫米的雨水又是什么概念,你是没有办法形容的。”
“在这样局部灾害面前,也就是局部相当复杂的灾害面前,我们觉得如何在最小的范围内应对这种极端性的气候还有不
2009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初级会计
2002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初级会计
2010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初级会计
2011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初级会计
2013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初级会计
2012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初级会计实
2018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会计实务
2010年会计职称《初级会计实务》模
2019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实务考试
2010年会计职称考试《初级会计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