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主观

请以“新城建设”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1) 根据给定资料,结合实际,白选角度、自拟题目。

 (2) 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控制在800~1000字。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请以“新城建设”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1) 根据给定资料,结合实际,白选角度、自拟题目。

     (2) 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控制在800~1000字。

  2. 阅读给定资料,根据国外新城建设的经验及教训,说明我国在新城建设中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

     [要求] 措施建议合理可行、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300字。

  3. 请根据给定资料,谈谈你对“新城建设绝不是在中心城区周边‘摊大饼”’这句话的理解。

     [要求] 分析合理、条理清楚,语言准确,字数不超过300字。

  4.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进行考查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答卷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中科院发布《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对北京等50座城市上班花费时间进行的调查显示,有17个城市上班花费的平均时间超过30分钟。北京市上班平均花费的时间最长,达到52分钟。其次为广州48分钟、上海47分钟、深圳46分钟。

     “我如果不在单位,就肯定是在去上班的路上。每天上下班要花费两个小时,每天早晨6点钟前必须从家里出发,否则肯定会迟到。而回家后也已筋疲力尽,根本不想多说一句话。长此以往,不仅工作效率变低了,夫妻之间的感情也受到了影响。”一沪上白领坦言。

     有研究显示,大城市的居民上下班拥堵经济成本约为335.6元/月,堵车造成的社会成本一天就是4000万元,一年按照300天计算,一年的社会成本就达到120亿元。目前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恶化,已经使得普通市民怨声载道,并逐步转化为社会矛盾的焦点之一。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高速推进的城市化,很多城市的空间及设施已经充分利用,甚至处于超负荷状态,尤其是像北京和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及省会城市,已经严重超负荷运转。我国的新城建设应运而生。在老城区之外建设新城,分担老城的部分功能,为城市发展“添把火”,促进城市和谐、有序地发展。

     2.新城运动源自于19世纪末E·霍华德先生的田园城市,是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国外,新城曾被视为治理城市问题的良方,在不同的国家与城市之间掀起了一股兴建热潮。时至今日,西方国家已步人了稳定发展的阶段,新城建设几乎已经成为历史,目前的关注点在于内城振兴问题及解决城市非物质建设发展的种种矛盾。综观国外新城建设的实践历程,新城的功能发展经历了从疏散中心城人口、接纳外溢产业为主,到扩展成为新的城市经济增长极和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的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城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呈多样化趋势,新城建设推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和重组的作用愈加突出。

     3.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经国务院批复出台,确定建设包括顺义新城、通州新城和亦庄重点新城在内的11座新城,并于当年启动实施了顺义、通州、亦庄三个重点新城的建设。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相对独立、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公共服务设施发达的新城。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新城地区近三年外来人口增长率超过中心城区并有加快的趋势。2007年,大兴、昌平、通州新城外来人口分别达到了33.7万人、30.5万人和27.8万人。新城地区人口总体素质大幅低于中心城。根据2005年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的年底数,北京市常住人口中大专学历以上的人口比例在10%左右,中心城在30%左右。

     新城产业发展与区域功能定位不协调。顺义、亦庄新城建设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主导产业基本形成规模和能级优势,但尚不具备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通州和大兴主导产业不发达,低收入人口和低端产业的大规模集聚,呈现职住分离的“睡城”态势,通州尚未具备综合服务中心的功能。昌平、大兴、房山新城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带来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紧张。

     目前企业主导土地一级开发的局面尚未改变,政府掌控土地开发的主导作用未能发挥。土地一级开发中征地、拆迁、安置难度极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多方利益难以平衡,成为土地一级开发顺利实施的瓶颈性约束。新城建设中早期的分散开发方式与土地开发计划、交通设施建设计划和重点项目的引进形不成预先对接,使土地资源配置缺少规模效益。

     新城老旧城区面对近年来拆迁成本持续上升,集体土地也因拆迁成本过高而使征用土地受阻。城中村急需整体改造。新城外围地区的众多村庄需要统筹考虑。新城之间,新城与京津冀区域之间功能互补、产业协作的机制,以及各工业园区的联动发展和产业链的衔接机制尚未形成。总而言之,即新城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没有显现。

     新城公共服务设施历史欠账较多,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发展速度低于人口增长速度。通州、亦庄、大兴、昌平等人口快速增长的新城,以及门头沟和延庆等财政收入较低的新城,都存在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短缺问题。医疗、教育等优质资源引入也未达到预期效果。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大量历史文化遗产是了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教科书,是城市身份的象征。而在新城建设过程中,区域自然地理特色与城市特色结合不紧密,城市空间尺度不够人性化,部分新城没有很好地结合自然山水环境、人文民俗资源、历史遗产保护,出现了“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成为新城建设中的败笔,不禁让人感到痛惜。

     北京将新城建设作为疏解中心城职能和人口压力的重要战略。研究结果表明,在北京市目前的城市发展阶段,新城建设难以起到疏解中心城人口压力的目的,操作不好反而容易使新城成为容纳外来人口继续向北京市迁移的集聚地,进一步造成新城建设区的蔓延和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

     4.在伦敦、巴黎早期的新城建设中,特别强调政府在建设上的投入、政策上的支持以及制度上的保障。伦敦、巴黎负责新城开发的公共组织往往都直接对中央政府负责,政府还在投资交通基础设施、提供住宅补贴、建设公共住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国1946年通过的新城法案,对新城土地利用制度、建设主体的职能权限及筹措建设资金的方法等作了法律规定。这些规定为新城的建设给予了实际支持。法国中央政府按照1965年巴黎大区规划的设想,和私人公司合作成立了直接负责于总理的中央新城建设集团,负责协调法国国家系统中牵涉到新城的有关机构,负责工程选址、保证建设资金纳入每个部门的预算等。

     新城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复杂系统工程,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全面负责新城的开发建设、社会管理、政策落实等事宜,成为国际大都市建设新城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例如,英国为了促进新城建设的顺利进行,政府一开始就成立了“新城开发局”,并赋予其三个主要职权:一是编制总体规划,确定选址方案;二是筹集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强制购买土地权,即可以按现有土地使用功能的价格购买新城开发土地。巴黎在新城建设中,特别成立了“新城国土开发公共规划机构”,以多重身份参与新城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目前,从国外新城建设的资金筹集和开发模式来看,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但不同国家之间有所差异。从新城建设费用负担来看,英国主要由中央政府全权负责;法国则中央政府承担主要费用;日本为多方筹资(国民政府、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各出资三分之一)。可见,政府依然是新城建设费用的“主要承担者”,但是为减轻政府负担,国外新城建设也积极拓展民间投资的渠道,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的进入。从新城的有效开发模式来看,主要存在三种主要模式,即以政府为主体、事业化运作的开发模式——以伦敦为代表;政府控股、商业化经营的开发模式——以香港为代表:以私人开发商为主体、政府政策倾斜的开发模式——以东京为代表。

     5.从国外新城建设的主导目标来看,新城建设主要是为了有效疏解大都市中心城区的人口和产业,成为整个大都市区的有机功能区域。而要想真正发挥新城的“反磁力中心”作用,吸引中心区足够的人口和产业,就必须与母城具有一定的距离,距离太近,往往会被摊入城市连绵建成区中,例如巴黎的拉得方斯。距离太远,又往往会成长动力不足。因此新城建设应选择适当的空间距离,具备一定规模,功能完善,具有相对独立性。这是英国在进行第三代新城建设时,从原来收效甚微的第一代、第二代新城中取得的经验教训。

     伦敦自1946~1960年间多次增加新城的数量和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内城的衰落。因此,从7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被迫削减了大部分新城建设计划,转而关注伦敦的内城改造,防止新城建设导致内城衰落。因此新城建设必须要和内城更新协调起来,须注重人口与就业、产业与功能、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平衡,实现新城自身平衡。这对于有着复杂的二元城市化特征的北京而言,尤其值得加强。

     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借鉴了国外城市的经验,在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中,建设11座新城形成反磁力系统,使之成为位于两个发展带上的重要结点,以带动区域的发展。这种规划结构既保障北京高速发展又保持城市正常的运转,标志着北京已经基本接受了国外城市普遍采用的用新城进行城市功能区域重构的方式。就11座新城的区域布局而言,它们兼具伦敦新城和巴黎新城的特点。但毋庸置疑的是,北京新城的规划建设不可能简单复制伦敦或巴黎新城模式,必须因地制宜地寻求自己的发展对策。

     6.广州市的新城建设比较早。除著名的华南新城之外,以CBD为核心的珠江新城目前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广州市也启动另外几个新城的建设,由于珠江三角洲是目前中国最发达的城市群,在广州市,每个县都有能力建造新城。

     而南京河西新城、昆明的呈贡新城、贵阳的东线新城、福州的南屿和南通新城、南宁的相思新城、长沙岳麓山生态新城、武汉的东湖新城、汉口新城、成都的牧马山新城等等目前都在热火朝天地建设当中。

     以上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