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主观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要求。(填序号)(12分)

(1)图内四个省中,临海的有,陆上同邻国接壤的有,纬度最高的有

(2)四个省中,地理位置最偏东的是,最偏西的是,有热带分布的是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拿破仑描写过骑术不精但有纪律的法国骑兵和当时无疑地最亳于单个格斗但没有纪律的骑兵――马木留克兵之间的战斗,他写道:“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三个法国兵,一百个法国兵与一百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则总能打败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兵。” 

    评析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规律以及这一规律对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2. 右图是局部区域经纬网及太阳高度等值线(A和B)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M的地理坐标为:经度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_。 

    (2)该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___;地球上有极夜现象的范围是__________。 

    (3)有关经线X度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等于110°E 

    B.等于130°E 

    C.大于130°E 

    D.小于130°E

    (4)下图表示该日北京某中学操场上旗杆(旗杆立于O点)杆影端点移动的轨迹和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3.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要求。(填序号)(12分)

    (1)图内四个省中,临海的有,陆上同邻国接壤的有,纬度最高的有

    (2)四个省中,地理位置最偏东的是,最偏西的是,有热带分布的是

  4. 石窟艺术是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右图是云冈石窟所在区域示意图,读右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1)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和__________石窟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石窟,其表现的佛教文化由古印度扩散而来,该文化扩散方式属于__________扩散。图中标出的旅游资源中属于自然景观的是__________

    (2)图中作为我国重要地形区分界线的山脉名称是__________,云冈石窟所在地属于__________气候区气温年较差__________。该石窟开凿于北魏,建在岩层近于水平、较坚硬的砂岩石壁上,历经多次地震,至今仍保存完整。试从岩性、构造、降水量分析石窟保存完好的原因。 

    (3)大同是我国传统的煤炭工业区,煤炭外运至秦皇岛的铁路干线是__________线(限填图中的一个铁路编号)。该地大量使用煤炭产生的S02形成酸性物质可能会对石窟造成损害,试从减少S02排放以保护石窟的角度提出该工业区的综合整治措施。

  5. 根据下列材料和地图,回答问题。(14分)

    2005年11月13日,位于吉林市的中石化公司双苯厂车间发生爆炸,造成大量苯类污染物流入松花江.形成一条长约80千米的污染带,沿松花江向下游流动,造成松花江的严重污染。

    (1)下列城市中.水源不会受到此次事故污染的是(  )。

    A.长春市

    B.松原市

    C.哈尔滨市

    D.佳术斯市

    (2)此次松花汀污染事故还直接影响到下列国家(  )。

    A.韩国

    B.朝鲜

    C.俄罗斯

    D.日本

    (3)简要描述这条污染带的流动疗向(图示部分)。

    (4)你认为这次事故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教训?

  6. 为什么称郑成功为民族英雄?清政府是在哪一年设置台湾府内?有什么意义?(13分)

  7. 《四月提纲》提出(  )。

    • A.把大型企业收归国有
    • B.推翻沙皇政权
    • C.从资产阶级民主政权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 D.立刻开始夺取政权的武装起义
  8. 在平原地区,建筑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  )。

    • A.减少噪音扰民
    • B.较少占用耕地
    • C.缩短运营里程
    • D.保护野生动物
  9. 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叫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文中的“礼物”指的是(  )。

    • A.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
    • B.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C.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
    • D.“一五”计划
  10. “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就像登山运动员登山一样,每登高一步,就接近顶峰一步。与登山不同的是.人们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顶峰”。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

    • A.它揭示了真理的客观性
    • B.它揭示了真理的发展过程
    • C.它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
    • D.它否认了真理的绝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