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主观

某市新建道路大桥,主桥长520m,桥宽22.15m,桥梁中间三孔为钢筋混凝土预应力连续梁,跨径组合为30m+35m+30m,需现场浇筑,做预应力张拉,其余部分为22mT形简支梁。部分基础采用沉入桩,平面尺寸5m×26m,布置128根桩的群桩形式,中间三孔模板支架有详细专项方案设计,经项目经理批准,将基础桩分包给专业施工队,并签订了施工合同。

(1)为增加桩与土体的摩擦力,打桩顺序定为从四周向中心打。为了防止桩顶或桩身出现裂缝、破碎,决定以贯入度为主进行控制。

(2)施工组织设计经项目经理批准签字后,上报监理工程师审批。

(3)方案中对支架的构件强度作了验算,符合规定要求。

(4)施工中由于拆迁原因影响了工期,项目总工对施工组织设计作了相应的变更调整,并及时请示项目经理,经批准后付诸实施。

(5)为加快桥梁应力张拉的施工进度,从其他工地借来几台千斤顶与本项目部的油泵等配套使用。

【问题】

1.打桩方法是否符合规定?如不符合,请指出正确做法。

2.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批和变更程序的做法是否正确,应如何办理?

3.对支架的验算内容是否全面?如不全面,请补充。

4.从其他工地借来的千斤顶违反了哪些规定?

试题出自试卷《2015年二级建造师市政公用工程管理与实务冲刺试卷(案例题,第6套,标准答案)》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某市政设施工程全部由政府投资兴建。该项目为该省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且已列入地方年度固定投资计划,概算已经主管部门批准,征地工作尚未全部完成,施工图纸及有关技术资料齐全。现决定对该项目进行施工招标。招标人在国家级报刊发布招标公告。因估计除本市施工企业参加投标外,还可能有外省市施工企业参加投标,故招标人委托咨询单位编制了两个标底,准备分别用于对本省和外省市施工企业投标价的评定。招标人于2011年6月5日向具备承担该项目能力的A、B、C、D、E五家承包商发出资格预审合格通知书,其中说明,于6月10-11日在招标人总工程师室领取招标文件,7月5日14时为投标截止时间。该五家承包商均领取了招标文件。6月18日招标人对投标单位就招标文件提出的所有问题统一做了书面答复,随后组织各投标单位进行了现场踏勘。7月5日这五家承包商均按规定的时间提交了投标文件。但承包商A在送出投标文件后,发现报价估算有较严重的失误,遂赶在投标截止时间前半小时,递交了一份书面声明,撤回已提交的投标文件。

    开标时,由招标人委托的市公证处人员检查投标文件的密封情况,确认无误后,由工作人员当众拆封。由于承包商A已撤回投标文件,故招标人宣布有B、C、D、E四家承包商投标,并宣读该四家承包商的投标价格、工期和其他主要内容。

    评标委员会委员由招标人直接确定,共由7人组成。其中,招标人代表2人、技术专家3人、经济专家2人。

    按照招标文件中确定的综合评标标准,4个投标人综合得分从高到低的依次顺序为B、C、D、E,故评标委员会确定承包商B为中标人。由于承包商B为外地企业,招标人于7月8日将中标通知书寄出,承包商B于7月18日收到中标通知书。最终,双方于8月13日签订了书面合同。

    【问题】

    1.《招标投标法》中规定的招标方式有哪几种?

    2.该工程若采用邀请招标方式是否违反有关规定?为什么?

    3.招标人对投标单位进行资格预审应包括哪些内容?

    4.根据《招标投标法》的有关规定,判断该项目在招标投标过程中有哪些不妥之处?并说明理由。

  2. 某热力管线暗挖隧道,长3.4km,断面有效尺寸为3.2m×2.8m,埋深3.5m。隧道穿越地层为砂土层和砂砾层,除局部有浅层滞水外,无需降水。

    承包方A公司通过招标将穿越砂砾层段468m隧道开挖及初期支护分包给B专业公司。B公司依据A公司的施工组织设计,进场后由工长向现场作业人员交代了施工做法后开始施工。

    施工后,B公司在距工作竖井48m施工时,发现开挖面砂砾层间有渗水且土质松散,有塌方隐患。B公司立即向A公司汇报。经有关人员研究,决定采用小导管超前加固技术措施。B公司采用劈裂注浆法,根据以往经验确定注浆量和注浆压力,注浆过程中地面监测发现地袁有隆起现象,随后A公司派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协助B公司研究解决。质量监督部门在工程竣工前例行检查时,发现A公司项目部工程资料中初期支护资料不全,部分资料保留在B公司人员手中。

    【问题】

    1.暗挖隧道开挖前的技术交底是否妥当?如有不妥,写出正确的做法。

    2.B公司采用劈裂注浆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应采取什么方法?哪些浆液可供选用?

    3.分析注浆过程中地表隆起的主要原因,给出防止地表隆起的正确做法。

    4.说明A、B公司在工程资料管理方面应改进之处。

  3. 某市新建道路大桥,主桥长520m,桥宽22.15m,桥梁中间三孔为钢筋混凝土预应力连续梁,跨径组合为30m+35m+30m,需现场浇筑,做预应力张拉,其余部分为22mT形简支梁。部分基础采用沉入桩,平面尺寸5m×26m,布置128根桩的群桩形式,中间三孔模板支架有详细专项方案设计,经项目经理批准,将基础桩分包给专业施工队,并签订了施工合同。

    (1)为增加桩与土体的摩擦力,打桩顺序定为从四周向中心打。为了防止桩顶或桩身出现裂缝、破碎,决定以贯入度为主进行控制。

    (2)施工组织设计经项目经理批准签字后,上报监理工程师审批。

    (3)方案中对支架的构件强度作了验算,符合规定要求。

    (4)施工中由于拆迁原因影响了工期,项目总工对施工组织设计作了相应的变更调整,并及时请示项目经理,经批准后付诸实施。

    (5)为加快桥梁应力张拉的施工进度,从其他工地借来几台千斤顶与本项目部的油泵等配套使用。

    【问题】

    1.打桩方法是否符合规定?如不符合,请指出正确做法。

    2.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批和变更程序的做法是否正确,应如何办理?

    3.对支架的验算内容是否全面?如不全面,请补充。

    4.从其他工地借来的千斤顶违反了哪些规定?

  4. 某道路工程属城市次干路,长3800m,路宽16.5m,位于城市环路以内,设计结构为:30cm厚9%石灰土处理土基,12%石灰土底基层,35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2cm沥青混凝土面层。

    施工项目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后,做了一些必要的技术准备工作,经技术交底后开始道路施工。受城市交通管削和环境保护要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拌合站设在郊区,采用夜间运输、白天摊铺方式,碾压成型后发现水泥稳定基层局部表面松散。

    由于拆迁延期,有一段沥青混凝土路面延至十二月上旬摊铺,项目部选择白天气温较高,约在5℃~80℃时段,采取提高沥青混凝土出厂温度到180℃,运输中覆盖保温等措施,摊铺碾压沥青混凝土成型。

    沥青混凝土面层竣工后,施工单位进行了外观检查,沥青表面平整,没有脱落、推挤等现象,经过检测弯沉值、平整度、中线高程、横坡等项目,合格率达到98%,施工单位认为工程质量检验合格。

    项目部在工程施工全部完成后,依据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进度计划调整资料编制了进度控制总结,并上报公司工程管理部。

    【问题】

    1.项目部技术准备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2.试分析水泥稳定碎石表面松散的原因?

    3.冬季铺油做法是否妥当?如必须在冬期施工时,写出正确做法。

    4.沥青面层检测项目是否齐全?判断为合格的依据包括哪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