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置换减摩泥浆的凝固材料有( )。
(四)
【背景资料】
某城市桥梁工程,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承台最大尺寸为长8m、宽6m、高3m,梁体为现浇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梁。跨越既有道路部分,梁跨度30 m,支架高20m。施工前,项经理及相关人员编制了项目目标成本计划,并制定了施工成本控制措施:
(1)材料成本控制重点是控制主材价格和限额领料;
(2)人员工资严格执行劳动定额;
(3)机械使用严格执行定额管理。桩基混凝土浇筑前,项目技术负责人到场就施工方法对作业人员进行了口头交底,随后混凝土浇筑,导管埋深保持在0. 5~1. 0 m。在后续的承台、梁体施工中,施工单位采取了以下措施。
(1)针对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编制了专项方案,采取了如下防裂缝措施:①混凝土浇筑安排在一天中气温较低时进行;②根据施工正值夏季的特点决定采用浇水养护;③按规定在混凝土中适量理入大石块。
(2)项目部新购买了一套性能较好、随机合格证齐全的张拉设备,并立即投入使用。
(3)跨越既有道路部分为现浇粱施工,采用支撑间距较大的门洞支架,为此编制了专项 施工方案,并对支架强度作了验算。
问题:
1.目标成本计划编制的依据是什么?除背景材料中对主材价格的控制和限额领料以外,再列举至少4条材料成本管理的措施。
2桩基混凝土施工有哪些错误之处?请改正。
3.补充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防治措施。
4.施工单位张拉设备使用是否正确?为什么?
5.支架除了进行强度验算外,还应进行什么验算?
(三)
【背景资料】
某城市跨线桥工程,上部结构为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其中主跨跨径为30 m并跨越一条宽20 m的河道;桥梁基础采用直径1.5 m的钻孔桩,承台尺寸为12.0 m×7.0 m×2.5 m(长×宽×高),承台顶标高为+7.0m,承台边缘距驳岸最近距离为1.5 m;河道常水位为+8.0 m.河床底标高为+5.0 m,河道管理部门要求通航宽度不得小于12 m。
根据工程地质资料,地面以下2m为素填土,素填土以下为粉砂土,原地面标高为+10.0 m。
项目部进场后编制了施工组织设计,并对钻孔桩、大体积混凝土、承重支架模板、预应力张拉等关键分项工程编制了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项目经理签字后,报监理审批。项目负责人组织项目部施工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后开始施工。第一根钻孔桩成孔后进入后续工序施工,二次清孔合格后,项目部通知商品混凝土厂家供应混凝土并准备水下混凝土灌注工作。首批混凝土灌注时发生卡管现象,项目部立即按要求进行了处理。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在跨越河道段采用门洞支架,对通行孔设置了安全设施;在河岸两侧采用满布式支架,对支架基础按设计要求进行处理,并明确在浇筑混凝土时需安排专人值守的保护措施。为了满足施工后梁体设计标高的要求,施工单位施工时,设置了一定的预拱度。上部结构施工时,项目部采取如下方法安装钢绞线:纵向长束在混凝土浇筑之前穿入管道;两端张拉的横向束在混凝土浇筑之后穿入管道。
问题:
1.试分析发生卡管的原因?
2.预拱度的数值需要考虑哪些变形值之和?
3.在支架上浇筑连续梁,对支架有哪些技术要求?
4.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批程序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
(二)
【背景资料】
某市政道路排水管道工程长2. 24 km,道路宽度30 m。其中,路面宽18 m,两侧人行道各宽6m;雨、污水管道位于道路中线两边各7m。路面为厚220 mm的C30、剂量为l0%的石灰土。工程从当年3月5日开始,工期共计300天。施工单位中标价为2b34. 12万元(包
括措施项目费)。招标时,设计文件明确地面以下2. 4~4.1 m会出现地下水,雨、污水管道埋深在4~5 m。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石灰土雨期施工措施为:①连续5天平均气温低于-5℃或最低气温低于-15℃时,应停止施工;②使用的水泥渗入10%粉碳灰;③对搅拌物中掺加优选确定的早强剂、防冻剂;④养护期内应加强保温、保湿覆盖。
施工组织设计经项目经理签字后,开始施工。当开挖沟槽后,出现地下水。项目部采用单排井点降水后,管道施工才得以继续进行。项目经理将降水费用上报,要求建设单位给予赔偿。
问题:
1.补充底基层石灰土雨期施工措施。
2.水泥混凝土面层冬期施工所采取措施中有不妥当之处并且不全面,请改正错误并补充完善。
3.施工组织设计经项目经理批准后就施工,是否可行?应如何履行手续才是有效的?
4.项目经理要求建设单位赔偿降水费用的做法不合理,请说明理由。
市政公用工程横道图进度计划的存在的问题是( )。
(一)
【背景资料】
某条城市道路建设中,需埋设一条污水管道,总长3. 14 km,采用钢筋混凝土管,其中26#井至28#井管段长140 m,因需要穿过一片居民旧楼及超市,无法明开槽,设计为管内径为1350mm的顶管管线,采用手掘式顶管施工法来完成地下的穿越。现知上游(26#)管内底标高36. 7266 m,下游(28#)管内底标高34.626 m。由于该段地质条件影响,顶进所需顶力较大,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采用长距离顶管的中继间法技术,在顶进时增加三个中继间的项管施工方案:
(1)通过水文地质调查,26#~28#井段地下水初见水位在35. 95 m,要确保顸管作业的工程质量,必须进行工程降水,使地下水位降至34. 026 m以下。
(2)施工中,第二个中继间拆除时,采用的拆除顺序为先底部、次顶部、后两侧。
(3)项目经理部的技术负责人在该单位工程开工前进行了书面的技术交底。但对26#~28#井段的顶管这一部位工程,开工前只由负责顸管作业的施工工长对施工班的作业人员进行了口头交底,没有书面记录,更无签字手续。
(4)监理单位对硕管方案的审批中,要求26#~28#井段单独做闭水试验。并要求施工单位明确该段264、289顶坑何时回填在方案中作出交代。
问题:
1.根据《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第6.3.1条要求,本顶管段降水井平面布置的要求是什么?
2.第二个中继间采用的拆除顺序是否正确?请说明中继间工作前应进行的工作及中继间拆除的正确方法和顺序。
3.顶坑内导轨及设备安装有何要求?如顶进坑放在28#处,计算出导轨应安装多大纵坡才合适?关于顶进段的技术交底可否符合要求?为什么?
4. 26#~28#井段单独闭水,计算其灌水水头标高与什么因素有关?计算出灌水水头标高。确定回填应在何时进行才恰当?
明挖基坑施工的安全应急措施包括( )。
CJI1—2008《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规定,沥青混合料面层质量检测项目包括压实度、厚度、弯沉值、平整度、宽度、中线高程与偏位、横坡、井框与路面的高差、抗滑等10项,其中( )是主控项目。
工程竣工报告应经( )审核签字加盖单位公章,实行监理的工程,工程竣工报告必须经总监理工程师签署意见。
盾构施工中,注浆是向管片与围岩之间的空隙注入浆液,向管片外压浆的工艺,应根据所建工程对( )的要求选择同步注浆或壁后注浆,一次注浆或多次注浆。
下列基坑围护结构,属于板桩式围护结构的是( )。
2011年会计专业技术资格(高级会计
2010年高级会计师考试《高级会计实
2014年会计专业技术资格(高级会计
2013年会计专业技术资格(高级会计
2012年会计专业技术资格(高级会计
2011年高级会计师考试真题及答案《
2015年高级会计师考试真题及答案《
2017年会计职称(高级)考试真题及
2010高级会计师《会计实务》模拟题
2010高级会计师《会计实务》模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