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主观

根据背景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某沿海大桥,其主墩基础有40根桩径为1.55m的钻孔灌注桩,实际成孔深度达50m。桥位区地质为:表层为5m的砾石,以下为37m的卵漂石层,在以下为软岩层。施工中有如下事件发生:

事件一:施工现场附近有砂石料场,价格低廉。施工用钢材、水泥由业主提供,砂石材料由承包商自行采购,考虑到与附近居民的关系协调,承包商将砂石材料的供应指定给附近的砂石料场,由于附近料场中粗砂含泥量偏高,级配不理想,承包人施工混凝土质量不能满足要求,承包人不得不重新选择砂石材料供应商。

事件二:采用冲击钻成孔工艺。先场地平整,再桩位放样、埋设护筒,然后采用冲击钻进行钻孔。再设立钢筋骨架,在钢筋笼制作时,采用搭接焊接,当钢筋笼下放后,发现孔底沉淀量超标,但超标量较小,施工人员采用空压机风管进行扰动,使孔底残留沉渣处于悬浮状态。之后,安装导管,导管底口距孔底的距离为35cm,且导管口处于沉淀的淤泥渣之上,对导管进行接头抗拉试验,并用1.5倍的孔内水深压力的水压进行水密承压试验,试验合理后,进行混凝土灌注,混凝土坍落度18cm,混凝土灌注在整个过程中均连续均匀进行。

事件三:施工单位考虑到灌注时间较长,在混凝土中加入缓凝剂。首批混凝土灌注后埋置导管的深度为1.2m,在随后的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埋置深度为3m。当灌注混凝土进行到10m时,出现塌孔,此时,施工人员立即用吸泥机进行清理;当灌注混凝土进行到23m时,发现导管埋管,但堵塞长度较短,施工人员采取用型钢插人导管的方法疏通导管;当灌注到27m时,导管挂在钢筋骨架上,施工人员采取了强制提升的方法;进行到32m时,又一次堵塞导管,施工人员在导管始终处于混凝土中的状态下,拔抽抖动导管,之后继续灌注混凝土,直到顺利完成。养生一段时间后发现有断桩事故。

事件四:上部结构施工的材料主要通过塔吊完成,在起吊一台电焊机时,由于安全防护设施和安全警示标识牌影响操作人员视线,为了安全起吊,现场技术人员安排民工拆除了部分安全防护设施和安全警示标识牌。

针对事件一,承包人将砂石材料供应直接指定给附近砂石料场是否合理?材料采购时承包人可以采取哪些方法选择材料供应商?

试题出自试卷《2016年二级建造师考试《公路工程管理与实务》专家预测试卷(3)》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分析路面出现横向裂缝的可能原因。

  2. 初步判断隧道围岩等级。确定围岩等级有哪些指标?

  3. 本隧道施工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4. 根据背景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12km的山区二级公路工程项目,其中包含一座长100m的双车道隧道。隧道起止桩号为K5+640~K5+750,隧道围岩为砂岩,岩体完整,呈块状整体,进出口岩石裸露。隧道采用传统矿LLl法施工。隧道洞口段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层自上而下为:20cm厚C30水泥混凝土面层;20cm厚水泥稳定碎石层;20cm厚填隙碎石基层。路面施工完成后进行了隧道安全设施的施工。隧道通车后,在进口段发现路面出现横向裂缝,施工单位对出现裂缝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该段基层顶面标高比设计标高平均高出5cm,而混凝土制备、浇筑工艺、养生都满足要求,切缝及时。

    补充隧道中还需要施工的其他附属设施。

  5. 对盖板涵的质量检查项目还有哪两项?

  6. 施工单位B向监理工程师提出工程变更,其程序上是否符合规定?

  7. 根据背景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某施工单位A承包了三级公路K合同段路基工程。合同段起点K33+000~K45+000,由于工期紧,经业主同意,施工单位A将合同段的涵洞施工分包给施工单位B,包括49道钢筋混凝土盖板涵和3道石拱涵。施工前,相关单位在内部会审的基础上,对施工图进行综合会审。图纸经过会审后,会审组织者,及时将会审中提出的有关设计问题的建议,做好详细的记录。盖板涵的主要施工工序有:基坑开挖→工序M→浆砌墙身→现浇板座→吊装盖板→出入口浆砌→工序N→涵洞回填及加固。施工完后,对盖板涵进行了质检,质量检查项目包括混凝土或砂浆强度、涵底流水面高程、结构尺寸、长度、跨径、顶面高程等。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B发现K38+210拱涵的基础开挖后发现地基很软弱,与设计图纸相差很大,施工单位B向监理工程师提出工程变更,并附上书面意见。

    施工图进行综合会审一般由哪个单位负责组织?参加单位有哪些?

  8. 盖板涵的主要施工工序中M、N分别是什么?

  9. 计算M7.5浆砌片石加固土路肩的合同造价。

  10. 写出图中8×12×100预制块构筑物的名称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