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多选

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这起事故由(  )负责调查。 查看材料

  • A.国务院
  • B.国资委
  • C.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
  • D.事故发生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
  • E.事故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年×月×日,某造纸厂发生一起因工人严重违反操作规程和缺乏救助常识导致10人中毒,其中5人死亡的较大事故。

    当日,工人于早上7时停机,经过往浆渣池中灌水、排水的工序后,8时左右有2名工人下池清扫浆池,当即晕倒在池中。在场工人在没有通知厂领导的情况下,擅自下池救人,先后有6人因救人相继晕倒在池中,另有2人在救人过程中突感不适被人救出。至此,已有10人中毒。厂领导赶到后,立即组织抢救,经往池中灌氧、用风扇往池中送风后,方将中毒者全部用绳子拉出池。由于本次中毒发生快、中毒深,病情严重,10例病人送至医院时已有6例心跳和呼吸停止,虽经多方努力抢救,至当日下午16时20分,有5人死亡。

    事故原因调查与分析:

    1.未进行有害气体测试及中毒化学物质鉴定。浆池外形似一倒扣的半球状体,顶部有一40 cm×60 cm洞口,工人利用竹梯从洞口进出清洗浆池。走近洞口,就闻到一股较浓的臭味。事故发生后,在洞口处用快速检测管对洞口内10cm处的气体进行检测,硫化氢(H2S)55 mg/m3(国家卫生标准为10 mg/m3),一氧化碳、氯气和氯化氢未检出,可以推断,在向池中

    通风、送氧之前,其浓度一定更高。根据中毒病人症状,可以确定本次事故为急性重度硫化氢中毒。

    2.浆池硫化氢产生的原因。造纸过程中使用大量含硫化学物质,通常情况下,由硫化氢引起的职业危害多发生在蒸煮、制浆和洗涤漂白过程中。如果含硫的废渣、废水长时间存放在浆池中,再加上含硫有机物的腐蚀,就会释放出大量的硫化氢气体,此类气体比重较大,沉积于浆池的底部。

    3.工人严重违反操作规程。硫化氢是剧毒的窒息性气体,在没有良好通风和个人防护的情况下,绝对不能进入高浓度硫化氢环境工作。但本次清洗浆池前,水仅灌注了1/4,且工人在没对池内进行通风处理的情况下就下池清洗,随后一连串的救人更是在没有任何通风和防护的情况下进行的,结果发生中毒事故。

    4.缺乏安全及应急措施。现场调查发现,用于鼓风的排污口处没有鼓风机,连电源插座都找不到;清洗浆池没有任何个人防护用具,如防毒面具,甚至连一根救助的绳子都没有,更没有发生事故时的抢救设备。

    5.缺乏劳动安全卫生意识、管理混乱。事故发生后,当检查人员要求厂方提供有关安全规章制度时,厂方说有,但却找不到,不知放在哪里。如果厂里有安全监督员,并负责对整个安全程序进行监督,便能做到及早发现、及早预防,这起事故完全可以避免。

    6.缺乏必要的防毒急救安全知识教育。本次中毒的10位工人在该厂工作1~5年,却从未接受过有关安全卫生培训和教育,不知道制浆过程中存在哪些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不知道有害物质会对人体造成哪些伤害,也不知预防措施,更不知发生紧急情况如何救治。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6分):

    1.硫化氢的检测方法是什么?

    2.进入设备内作业的安全要求是什么?

    3.生产经营单位应进行全员的安全培训和教育,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4.结合本案例,应提出的安全管理整改措施有哪些?

  2. 某日9时25分,位于J市经济技术开发区H路的××轿车有限公司一出租仓库发生火灾,接警后,市公安消防局迅速调集10个消防中队170余名消防官兵赶赴现场扑救,消防官兵救出被困在二楼的部分人员。上午11时许,现场明火扑灭。火灾造成14人死亡,1人失踪,过火面积1000多平方米。

    起火仓库是钢架结构的二层小楼.其中一层为厂房,二层为员工宿舍。仓库承租方为光明商贸有限公司、星光橡塑有限公司。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6分):

    1.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除应当履行一般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职责外,还应当履行哪些消防安全职责?

    2.按照《火灾统计管理规定》对火灾事故的分类,该起火灾构成什么火灾?

    3.在有关人民政府不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的情况下,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对有关人民政府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调查的规定有哪些?

    4.《消防法》明确规定了需要设立专职消防队的单位及其职责,哪些单位应当建立单位专职消防队,承担本单位的火灾扑救工作?

  3. ×年×月×日18时15分,某炼油厂油品分厂罐区发生爆炸,引起310号油罐燃烧,造成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39万元。

    事故当日13时许,某炼油厂油品分厂半成品车间工人黄某在当班期间,发现310号油罐油面高度已达14.21m,接近警戒高度14.30m,黄某马上向该厂总调度报告,并向总调度请示310号油罐汽油调和量。根据总调度的指示,黄某进入罐区将油切换至304号油罐。13时30分许,黄某在给310号油罐做汽油调和流程准备时,本应打开310号油罐D400出口阀门,却开了311号油罐D400出口阀门。15时许,黄某开启11A号泵欲对310号油罐进行自循环调和,由于错开了311号油罐D400出V1阀门,实际上此时310号油罐不是在自循环,而是将311号罐中的汽油抽入310号油罐。15时40分,仪表工陈某从计算机显示屏上发现310号油罐油面不断上升,随后计算机开始“高位报警”,陈当即让黄某到罐区去核实一下310号罐的油面高度,黄某却认为是计算机不准确,没去核实也未采取其他措施。16时,黄某在交班时违反规定,没有在油罐现场进行交接班,也未核实油罐流程。17时50分,310号油罐的汽油开始外冒,部分汽油挥发,在空气中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18时15分,某单位职工吕某驾驶手扶拖拉机路过罐区11号路,排气管排出的火星遇空气中的爆炸混合气体引发起火爆炸,导致吕某当场死亡,另一名工人被严重烧伤,后因抢救无效死亡。310号油罐当即燃烧,火灾持续17h后被扑灭。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2分):

    1.如果310号油罐和311号油罐相距400m,且都是直径15m的圆柱形罐体,其最高油面高度是14.3m,试判断该单元是否构成重大危险源。汽油在储存区的临界量是200t,汽油的密度是750kg/m3。

    2.试分析该罐区具有哪些危险因素,指出防止危险因素演变为事故的控制措施有哪些。

    3.试分析该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4.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灼烫事故包括(  )。 查看材料

    • A.火灾引起的烧伤
    • B.火焰烧伤
    • C.电灼伤
    • D.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的灼伤
    • E.高温物体烫伤
  5. 防范和整改措施是在事故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事故发生单位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薄弱环节、漏洞、隐患等提出的,要具备(  )。 查看材料

    • A.针对性
    • B.灵活性
    • C.可操作性
    • D.时效性
    • E.普遍适用性
  6. 如果这起事故在调查过程中需要进行技术鉴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查看材料

    • A.事故调查组应当委托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单位进行技术鉴定
    • B.必要时,事故调查组可以自己进行技术鉴定
    • C.必要时,事故调查组可以直接组织专家进行技术鉴定
    • D.技术鉴定所需时间计人事故调查期限
    • E.技术鉴定所需时间不计人事故调查期限
  7. 关于提交、批复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要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查看材料

    • A.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d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 B.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d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 C.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30d
    • D.一般事故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15d内作出批复
    • E.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45d内的作出批复
  8. 如果这次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5000万元,则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这起事故构成的事故等级是(  )。 查看材料

    • A.特别重大事故
    • B.特大事故
    • C.重大事故
    • D.较大事故
    • E.一般事故
  9. 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这起事故由(  )负责调查。 查看材料

    • A.国务院
    • B.国资委
    • C.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
    • D.事故发生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
    • E.事故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
  10. 根据《生产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事故报告应包括的内容是(  )。 查看材料

    • A.事故发生单位及受害者概况
    • B.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
    • C.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情况
    • D.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 E.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