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单选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修葺 赡养 针炙 如火如荼
  • B.凋教 浩瀚 焕发 以逸待劳
  • C.浸渍 骁勇 惬意 精兵减政
  • D.气概 对峙 纰漏 融会贯通
试题出自试卷《2017年高升专入学考试试题1(语文)》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修葺 赡养 针炙 如火如荼
    • B.凋教 浩瀚 焕发 以逸待劳
    • C.浸渍 骁勇 惬意 精兵减政
    • D.气概 对峙 纰漏 融会贯通
  2. 人生识字糊涂始

    魯迅

    中国的成语只有“人生识字忧患始”这一句是我翻造的。

    孩子们常常给我好教训,其一是学话。他们学话的时候,没有教师,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地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到得两三岁,普通的简单的话就大概能够懂,而且能够说了,也不大有错误。小孩子往往喜欢听人谈天,更喜欢陪客,那大目的,固然在于一同吃点心,但也为了爱热闹,尤其是在所究别人的言语。

    我们先前的学古文也用同样的方法,教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分析、比较去。弄得好,是终于能够有些懂,并且竟也可以写出几句来的,然而到底弄不通的也多得很。自以为通,别人也以为通了,但一看底细,还是并不怎么通,连明人小品却点不断的,又何尝少有?人们学话,学不会的是几乎没有的,一到学文,就不同了,学会的恐怕不过极少数,就是所谓学会了的人们之中,请恕我坦白地再来重复地说一句罢,大约仍然糊糊涂涂的还是很不少。这自然是古文作怪。因为我们虽然拼命地读古文,但时间究竟是有限的,不像说话,整天的可以听见;而且所读的书,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糟,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这一种“有所得”当然不会清清楚楚,大概是似懂非慢的居多,所以自以为通文了,其实却没有通,自以为识字了,其实也没有识。自己本是糊涂的,写起文章来自然也糊涂,读者看起文章来,自然也不会倒明白。因此我想,这“糊涂”的来源,是在识字和读书。

    例如我自己,是常常会用些书本子上的词汇的。虽然并非什么冷僻字,或者连读者也并不觉得是冷僻字。然而很如有一位精细的读者,请了我去,交给我一枝铅笔和一张纸,说道,“您老的文章里,说过这山是‘崚嶒’的,那山是‘唆岩’的,那究竟是怎么一副样子呀?您不会画画儿也不要紧,就勾出一点轮廓来给我看看罢。请, 请’请…..”这时我就会腋下出汗,恨无地洞可钻。

    说是白话文应该“明白如话”,已经要算唱厌了的老调了,但其实,现在的许多白话文却连“明白如话”也没有做到。倘要明白,我以为第一是在作者先把似识非识的字放弃,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 上来;也就是学学孩子,只说些自己的确能懂的话。至于旧语的复活,方言的普遍化,那自然也是必要的,但一须选择,二须有字典以确定所含的意义。

    第三段所说的“同样的方法”是指什么?这种方法有什么局限?

  3. 杜甫《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老臣”是指( )

    • A.曹操
    • B.李斯
    • C.诸葛亮
    • D.王安石
  4. 第 2 题 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由达成共识到制订计划,__________欧盟在军事一体化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②领导既然这样要求,虽然时间紧,任务重,我们也只能__________而为之了

    ③实践证明,人的大脑愈用愈发达,不用则会__________

    • A.表明勉励蜕化
    • B.说明勉力蜕化
    • C.说明-勉励退化
    • D.表明勉力退化
  5.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一个精灵,漂泊如___,清冷似___ ;有一十精灵,惆怅如___,幽怨如___;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二胡,阿炳。

    ①三春之水 ②初夏梅雨 ③深秋落叶 ④冬夜之月

    • A.①②③④
    • B.①④②③
    • C.②①④③
    • D.③②①④
  6. 《行路难》的作者是( )

    • A.白居易
    • B.杜甫
    • C.李白
    • D.李商隐
  7. “计中国之在海内”中的“中国”是指( )

    • A.神州
    • B.中国
    • C.中原
    • D.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