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主观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斜风细雨不须归林岫

   眼下北京人最时髦的话是“换个活法儿”。太累了不是?那好,去打球,去钓鱼,反正别照老样子窝着。打球,有输赢之争,还是钓鱼舒心,一人一竿,往那林泉花溪边上一坐,鱼儿咬钩也好,不咬钩也好,钓者怡然,还可以坐收身心之益。四川人说“想得宽,要钓竿”,算得上大彻大悟。

   古代的文人诗人“耍钓竿”吗?幽默作家林语堂先生说,中国的文人“并不钓鱼,只是观鱼、观钓而已’[甲]文人改行去当钓鱼郎的当然不会多,但不多不等于没有。或因愤世嫉俗,或因以适疗疾,去换个活法儿的,恐怕也不在少数。周代的姜太公和唐代的张志和,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烟波钓徒。据宋代《夷坚志》栽,卓彦恭夜过洞廷湖,忽有小鱼船驶来,卓问有鱼否,答曰“无鱼有诗”,问何诗,有渔翁鼓榧高吟:“[乙]”就诗论人,这老翁至少也是个类同张志和的“以渔为隐”之士。

   渔钓诗中最有情趣的是写渔家生活的诗。如柳宗元的“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韩惺“渔翁睡着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胡令能的“路人借问遥招手,恐畏鱼惊不应人”等,皆清雅可诵,充满了生活气息。清代郑板桥的《道情十首》,第一首就写渔翁。词曰:“[丙]”后来为老渔翁写照生情者,俱莫过于此。

   渔钓诗中有一类借渔家生活自道隐居之乐的渔隐诗,也很值得一读。诗中的“渔翁”大都是换个活法儿的文人,唐代张志和可为代表。《新唐书》本传说他“每垂钓,不设鱼饵,志不在鱼也”。他那首《渔父》词传到日本,令嵯峨天皇五体投地,率朝臣群起而效之,恨不立刻置办蓑衣小舟,也作江湖之行。嵯峨所作“[丁]”等五首渔歌,后又传到长安,观者皆以为“有真玄子(张志和)风神”。天皇位居至尊,未必真舍得去当钓鱼郎,换个活法儿也只是想想而已。

   另有一些借鱼钓事讽刺名利之徒(或假隐士)的诗,也很有深味。“名危利害君知否?贪饵江鱼自上钩”,鱼儿贪饵忘钩,与贪利试法者似懂非懂“俗世可欺名可盗,沽来道貌岸然人”,钓者设饵得鱼,又与沽名钓利者似。如此情景相符,自然得天成之诗料。如南朝张正见的“[戊]”、唐代沈佺期的“钓玉君徒尚,微金我未贤。为看芳饵下,贪得会无筌”等皆是。

  魏晋《孔丛子》说,卫国有个人在河里钓到一条极难钓到的鳏鱼,大得都能装满一辆车。智者子思上前请教是如何钓到的。卫国人说,先下一小鲂做钓饵,鳏鱼经过时连看都不看一眼;后来用半只小猪做钓饵,鳏鱼就上钩了。于是子思说,鳏鱼虽然难得,对于能置之死地的鱼饵也会起贪心;士人虽然具备一定的道德品质,对于能置之死地的利禄也会起贪心,此类诗文,足可为贪利者鉴。

    根据上下文意,在甲处补填一句承上启下的话。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2.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

  4.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5. 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的字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

    • A.其下平旷
    • B.而记游者甚众
    • C.入之甚寒,问其深
    • D.火尚足以明也
  6. 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泉侧出 译文:有一股泉水从旁边涌出
    • B.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译文:进入山洞越深,前进越困难,而见到的景物也就越奇特
    • C.不出,火且尽 译文:不出洞,火把快燃烧完了
    • D.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译文:比起喜欢游览的人还不如他们十个中的一个
  7.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倶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贫困
    • B.有怠而欲出者 怠:懈怠
    • C.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
    • D.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由山以上五六里() 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 B.入之愈深()() 余之力尚足以人
    • C.来而项记之者已少()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而余亦悔其随之
  9. 本文提到的有关渔钓的诗文,涉及到哪几方面的内容?

  10.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钓鱼比打球更能坐收身心之益。
    • B.作者认为,古代文人真正改行去当钓鱼郎的不多,但是“以渔为隐”的恐怕也不在少数。
    • C.“路人借问遥招手,恐畏鱼惊不应人”是说过路人要向渔夫问话,渔夫连连摆手但不应声,怕的是说话声惊跑了水中的鱼儿。
    • D.第5段画线句“如此情景相符”,是说人贪利与鱼贪饵一样,都会祸及自身;沽名钓利的行为与投饵钓鱼的做法一样,都是“吃小亏占大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