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高职单招语文模拟押题试卷与答案(2)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2.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

  4.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5. 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的字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

    • A.其下平旷
    • B.而记游者甚众
    • C.入之甚寒,问其深
    • D.火尚足以明也
  6. 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泉侧出 译文:有一股泉水从旁边涌出
    • B.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译文:进入山洞越深,前进越困难,而见到的景物也就越奇特
    • C.不出,火且尽 译文:不出洞,火把快燃烧完了
    • D.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译文:比起喜欢游览的人还不如他们十个中的一个
  7.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倶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贫困
    • B.有怠而欲出者 怠:懈怠
    • C.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
    • D.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由山以上五六里() 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 B.入之愈深()() 余之力尚足以人
    • C.来而项记之者已少()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而余亦悔其随之
  9. 本文提到的有关渔钓的诗文,涉及到哪几方面的内容?

  10.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钓鱼比打球更能坐收身心之益。
    • B.作者认为,古代文人真正改行去当钓鱼郎的不多,但是“以渔为隐”的恐怕也不在少数。
    • C.“路人借问遥招手,恐畏鱼惊不应人”是说过路人要向渔夫问话,渔夫连连摆手但不应声,怕的是说话声惊跑了水中的鱼儿。
    • D.第5段画线句“如此情景相符”,是说人贪利与鱼贪饵一样,都会祸及自身;沽名钓利的行为与投饵钓鱼的做法一样,都是“吃小亏占大便宜”。
  1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斜风细雨不须归林岫

       眼下北京人最时髦的话是“换个活法儿”。太累了不是?那好,去打球,去钓鱼,反正别照老样子窝着。打球,有输赢之争,还是钓鱼舒心,一人一竿,往那林泉花溪边上一坐,鱼儿咬钩也好,不咬钩也好,钓者怡然,还可以坐收身心之益。四川人说“想得宽,要钓竿”,算得上大彻大悟。

       古代的文人诗人“耍钓竿”吗?幽默作家林语堂先生说,中国的文人“并不钓鱼,只是观鱼、观钓而已’[甲]文人改行去当钓鱼郎的当然不会多,但不多不等于没有。或因愤世嫉俗,或因以适疗疾,去换个活法儿的,恐怕也不在少数。周代的姜太公和唐代的张志和,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烟波钓徒。据宋代《夷坚志》栽,卓彦恭夜过洞廷湖,忽有小鱼船驶来,卓问有鱼否,答曰“无鱼有诗”,问何诗,有渔翁鼓榧高吟:“[乙]”就诗论人,这老翁至少也是个类同张志和的“以渔为隐”之士。

       渔钓诗中最有情趣的是写渔家生活的诗。如柳宗元的“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韩惺“渔翁睡着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胡令能的“路人借问遥招手,恐畏鱼惊不应人”等,皆清雅可诵,充满了生活气息。清代郑板桥的《道情十首》,第一首就写渔翁。词曰:“[丙]”后来为老渔翁写照生情者,俱莫过于此。

       渔钓诗中有一类借渔家生活自道隐居之乐的渔隐诗,也很值得一读。诗中的“渔翁”大都是换个活法儿的文人,唐代张志和可为代表。《新唐书》本传说他“每垂钓,不设鱼饵,志不在鱼也”。他那首《渔父》词传到日本,令嵯峨天皇五体投地,率朝臣群起而效之,恨不立刻置办蓑衣小舟,也作江湖之行。嵯峨所作“[丁]”等五首渔歌,后又传到长安,观者皆以为“有真玄子(张志和)风神”。天皇位居至尊,未必真舍得去当钓鱼郎,换个活法儿也只是想想而已。

       另有一些借鱼钓事讽刺名利之徒(或假隐士)的诗,也很有深味。“名危利害君知否?贪饵江鱼自上钩”,鱼儿贪饵忘钩,与贪利试法者似懂非懂“俗世可欺名可盗,沽来道貌岸然人”,钓者设饵得鱼,又与沽名钓利者似。如此情景相符,自然得天成之诗料。如南朝张正见的“[戊]”、唐代沈佺期的“钓玉君徒尚,微金我未贤。为看芳饵下,贪得会无筌”等皆是。

      魏晋《孔丛子》说,卫国有个人在河里钓到一条极难钓到的鳏鱼,大得都能装满一辆车。智者子思上前请教是如何钓到的。卫国人说,先下一小鲂做钓饵,鳏鱼经过时连看都不看一眼;后来用半只小猪做钓饵,鳏鱼就上钩了。于是子思说,鳏鱼虽然难得,对于能置之死地的鱼饵也会起贪心;士人虽然具备一定的道德品质,对于能置之死地的利禄也会起贪心,此类诗文,足可为贪利者鉴。

        根据上下文意,在甲处补填一句承上启下的话。

  12. 下列四首诗词,是从乙、丙、丁、戊四个空缺处摘出的,请分别将它们回归原位。

    • A.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清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局歌一’曲斜阳晚,—’雲时,波摇金影;暮抬头,月上东山。
    • B.八十沧州一老翁,芦花江上水连空。世间多少乘除事,良夜月明收钓筒。
    • C.渭水终须卜,沧浪徒自吟。空嗟芒饵下,独见有贪心。
    • D.寒江春晓片云晴,两岸飞花夜更明。鲈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
  13. 文中多次提到不同的人想“换个活法儿”,他们各自的原因是什么?

    (1)北京人是因为(不超过10个字)

    (2)古代的文人诗人是因为(不超过10个字)

    (3)日本天皇是因为(不超过13个字)

  14. 夏四奶奶行动踌躇,脸上显出羞愧的原因,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境太穷苦,祭品太寒伧,对不起死去的亲人。
    • B.儿子是被夏三爷告发的,家丑外扬,无脸见人。
    • C.自己衣衫褴褛,上坟又来得迟了,很不体面。
    • D.儿子是被官府处斩的犯人,埋在了细路的左边,给他上坟太不光彩。
  15. 摘录原文填空:①(3)(4)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在特定情景下夏四奶奶的表情:“() ”。华大妈的心态:“() ”。②“()”,夏四奶奶的话是一个注脚——瑜儿坟上红白相间的花“() ”,那分明是有人祭奠夏瑜安放的花圈。

  16. 对第③句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暗示革命者是杀不绝的
    • B.革命遭受挫折、不被人们理解,有如这倒春寒
    • C.渲染坟场的凄凉气氛
    • D.烘托人物的凄苦心理
  17. 第②句是个比喻句,对本体、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外形相似,都是圆而尖。
    • B.时间相似,都在清明前后。
    • C.数量相似,都呈重重叠叠。
    • D.性质相似,都为阔人吞食。
  18. 中国古代对农历每月的十五叫“望”,每月的最后一天叫()。

  19. 阅读《药》(节选)。

     (1)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①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②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祝寿时候的馒头。

     (2)③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正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地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微风起来,吹动短发,确乎比年白得多了。

     (3)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

     (4)他们的眼睛都已老花多年了,但望这红白的花,却还能明白看见。花也不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华大妈忙看他儿子和别人的坟,却只有不怕冷的几点青白小花,零星开着;便觉得心里忽然感到一种不足和空虚,不愿意根究。那老女人又走近几步,细看了一遍,自言自语的说,“这没有根,不像自己开的。——这地方有谁来呢?孩子不会来玩;——亲威本家早不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昵?”他想了又想,忽又流下泪来,大声说道:“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你还是忘不了,伤心不过,今天特意显点灵,要我知道么?”

     对①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交代一下自然环境,细路的形成是因为人们图近便,自然而然走出来的。
    • B.作为死刑和瘐毙的人的坟墓与穷人丛冢的自然界限“细路”,早已在“贪走便道的人”心中形成了自然的界限。
    • C.歪歪斜斜的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随意走出来的。
    • D.歪歪斜斜的细路,说明坟头很多,想走捷径也不成,必须绕来绕去地走,这也便成了自然的界限。
  20. (),(),蜀山兀,阿房出。(杜牧《阿房宫赋》)

  21. 科举时代,对没有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 。

  22. 《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古代阿拉伯的民间故事集。《() 》是古代希腊寓言家伊索的作品。

  23. 下列词语中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绮丽(qí),焗油(jú),泡桐(pāo),卷帙浩繁(zhì)
    • B.渐染(jiān),档次(dàng),纤细(xiān),胼手胝足(zhī)
    • C.佝偻(gōu),笨坯(pēi),拾级(shí),心宽体胖(pán)
    • D.发酵(jiào),付梓(zǐ),踟蹰(zhī),顺蔓摸瓜(wàn)
  24. 填入下列语段画括号中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建筑不是浮在空中的,它跟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紧密相关。“中则正,满则覆”,(),()。(),()。方方正正的一个房子,故意缺少一角,留出一点缺憾,意思就是不能过满,过满就走向反面了。

    ①它的审美趣味在于“整”和“缺”

    ②这是中国人的处世之道

    ③中国建筑不过分追求完美

    ④同样也反映在建筑上

    • A.②①③④
    • B.③④①②
    • C.②④①③
    • D.③②①④
  25.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销赃,变本加厉,明信片,舐犊情深
    • B.善长,察言观色,摄像机,出类拔萃
    • C.震撼,不径而走,绿茵场,招聘启事
    • D.焦躁,蛛丝马迹,挖墙角,韬光养晦
  2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经点破,那含蓄的美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
    • B.在当今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软实力”硬不硬、强不强、大不大,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业强大与否直接关联。
    • C.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 D.许多地方以较低的价格征用耕地盖起高楼大厦,这给国家不但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也给老百姓造成极大的利益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