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主观

2、科学地预设教学目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要求,下面是两位教师为同一节英语课“This ismy sister”预设的教学目标。阅读后按要求答题。

第一位老师:①通过单词配对,能够记住新单词。

②通过听说练习,能够运用基本句型进行流畅的对话。

③进行巩固训练,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介绍他人。

④通过观看关于“家人”的视频,增强亲情感。

第二位老师:①学会新单词

②掌握关于人物提问和回答的基本句型。

③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介绍他人。

④能够熟练背诵课文。

请分析哪一位老师预设的教学目标较为理想,并说明理由。

试题出自试卷《2015年河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卷及答案【公共基础知识】》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阅读下面材料,选好角度,自拟题目,联系世界,写一篇不少于 600 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传说,北山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路,他下定决心要把山平掉,河曲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可能。 愚公回答说: “我死后有儿子, 儿子死后有孙子, 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这两座山可不会再增高了,凿去一点儿就少一点儿,终有一天要凿平的。 ”

    作为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祥地,愚公移山的精神在河南薪火相传。广大乡村教师扎根基层,面对工作、生活上的困难,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艰苦奋斗,谱写了绚丽的人生篇章。

  2. 教学材料:某版本七年级语文教材编排了“汉字的魅力”单元,该单元教学建议中要求老师结合实际组织一次一“文字的运用”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相关情况: 教学对象为某乡镇学校七年级( 1)班的学生,班级人数为 60 人。请设计一次语文实践活动,写出活动的内容,方式、及具体做法。

  3. 3.下面是一位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遇到的突发事件, 该教师成功的化解了该事件, 确保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阅读后按要求答题。在一次公开课上,执教老师对一个胖乎乎的男孩说:“请你把这段课文给大家读一下,好吗?”老师,现在我不想读,这名学生不顾有听课老师在场,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你有权保持沉默,” 执教老师笑容依然, “我们会耐心等待,以后再欣赏你的精彩表现。 ” 果然,在后半节课上这个学生主动发言, 以自己精彩的朗读博得了听课老师和学生的热烈掌声。

     请分析该老师在处理这一事件的所体现的教育教学素养。

  4. 请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论述如何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5. 请根据所提供的教学材料和相关情况,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教学材料:某版本小学四年级教学教材编排了“认识计算器”一课,教学内容为古今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以及使用计算器正确进行较大数目的四则计算。相关情况:授课对象为某乡村小学四年级(1)班的学生,班级人数为 40 人,请设计一个课堂导入活动,并说明设计理由。

  6. 2、科学地预设教学目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要求,下面是两位教师为同一节英语课“This ismy sister”预设的教学目标。阅读后按要求答题。

    第一位老师:①通过单词配对,能够记住新单词。

    ②通过听说练习,能够运用基本句型进行流畅的对话。

    ③进行巩固训练,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介绍他人。

    ④通过观看关于“家人”的视频,增强亲情感。

    第二位老师:①学会新单词

    ②掌握关于人物提问和回答的基本句型。

    ③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介绍他人。

    ④能够熟练背诵课文。

    请分析哪一位老师预设的教学目标较为理想,并说明理由。

  7. 1、对某乡村中学八年级小班的学生来说,付老师就是他们最亲最爱的人。晓彤天生听力障碍,又遭遇家庭不幸,因而性格孤僻、 意志消沉。 尽管工资微薄, 付老师毅然自己掏钱给她配上了助听器。小杰是班里的“问题学生” , 付老师经过家访找到了小杰“任性” 的根源, 有针对性地对其实施教育和引导, 最终使小杰成为班里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小龙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 后因为早恋出现了早到倒退的显现, 成绩明显下降。 付老师与他进行了推心置腹的谈心, 终于使其认识到早恋的危害, 并协助改正。

    请结合案例,分析教师关爱学生的基本要求。

  8. 根据成就动机理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的学生应更多地安排( )。A 非常容易的任务

    • A.没有难度和竞争性不强的任务
    • B.非常困难的任务
    • C.有一定难度和竞争性的任务
  9. 根据教师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福勒和布朗把教师的成长阶段按顺序分为( )。

    • A.关注学生→关注生存→关注情境
    • B.关注学生→关注情境→关注生存
    • C.关注情境→关注学生→关注生存
    • D.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
  10. 画家必须作画才能获得最大满足, 诗人必须写诗才能获得最大满足, 这类现象体现了人的( )

    • A.归属与爱的需要
    • B.尊重的需要
    • C.自我实现的需要
    • D.安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