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原材料核算采用实际成本法。发生有关经济业务如下:(1)购入原材料一批,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50000元,增值税税额为8500元,原材料验收入库,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2)委托A公司加工材料一批,发出材料实际成本为40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运输费400元,该批材料收回后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3)支付该批材料的加工费,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加工费为3000元,增值税税额为510元,以银行存款付讫;(4)以银行存款支付委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1500元;(5)该批委托加工材料全部收回并验收入库。要求:(1)编制购入原材料的会计分录;(2)编制发出委托加工材料的会计分录;(3)编制支付加工费和增值税进项税额的会计分录;(4)编制支付消费税的会计分录;(5)编制委托加工材料收回入库的会计分录。
2010年12月20日,戊公司召开经营状况分析会,采购部经理提出,12月份准备购入原材料50万元。假定12月份除购入原材料业务外涉及的其它资产、负债数据不变。2010年11月,戊公司资产负债表(简表)如下:
要求:(1)计算戊公司2010年11月末的流动比率;(2)若采取现购方式购入原材料50万元,计算戊公司12月末的流动比率;(3)若采取赊购方式购入原材料50万元,计算戊公司12月末的流动比率;(4)分析说明上述两种不同付款方式对流动比率和短期偿债能力的影响。
丁公司的一台环保设备,原始价值6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5年,预计净残值3万元。会计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税法允许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要求:(1)采用平均年限法计算各年折旧额;(2)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前两年的折旧额;(3)计算两种折旧方法前两年计提折旧额的差异;(4)分析采用两种折旧方法对企业前两年利润的影响。
丙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0年发生有关经济业务如下:(1)10月25日,向C公司销售商品一批,价款为200000元,增值税税额为34000元,该批商品的实际成本为120000元,商品发出,发票账单交银行办妥托收承付后,获悉C公司财务困难暂时无法支付该款项;(2)12月10日,C公司财务状况好转,承诺近期付款;(3)12月20日,收到C公司支付的该商品款项,存入银行。要求:(1)编制丙公司发出商品的会计分录;(2)编制丙公司发生纳税义务的会计分录;(3)编制丙公司确认商品销售收入的会计分录;(4)编制丙公司结转商品销售成本的会计分录; (5)编制丙公司收到款项的会计分录。
甲公司计提坏账准备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坏账准备计提比例为5%。2009年初,“应收账款”账户余额为600000元,“坏账准备”账户贷方余额为30000元。该公司2009年至2010年发生与应收账款有关的业务如下:(1)2009年,应收账款10000元无法收回,其中,A公司6000元,B公司4000元,经批准作坏账损失处理;(2)2009年末,“应收账款”账户余额为650000元;(3)2010年,收回上年已核销的B公司应收账款4000元,款项存入银行;(4)2010年末,“应收账款”账户余额为580000元。要求:(1)编制2009年发生坏账损失的会计分录;(2)计算并编制2009年末提取坏账准备的会计分录;(3)编制2010年收回已核销坏账的会计分录;(4)计算并编制2010年末提取坏账准备的会计分录。
乙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原材料核算采用实际成本法。发生有关经济业务如下:(1)购入原材料一批,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50000元,增值税税额为8500元,原材料验收入库,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2)委托A公司加工材料一批,发出材料实际成本为40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运输费400元,该批材料收回后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3)支付该批材料的加工费,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加工费为3000元,增值税税额为510元,以银行存款付讫;(4)以银行存款支付委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1500元;(5)该批委托加工材料全部收回并验收入库。要求:(1)编制购入原材料的会计分录;(2)编制发出委托加工材料的会计分录;(3)编制支付加工费和增值税进项税额的会计分录;(4)编制支付消费税的会计分录;(5)编制委托加工材料收回入库的会计分录。
简述或有事项的含义及其特征。
简述利润表的概念及其作用。
简述资产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简述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面值发行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按期计提利息时,可能涉及的会计科目有
2005年初级经济师考试《旅游经济专
初级旅游经济师试题及答案一
初级旅游经济师试题及答案二
2005年初级经济师考试《邮电经济专
初级经济师试题及答案1(邮电经济)
初级经济师试题及答案1(保险经济)
初级经济师试题及答案2(邮电经济)
初级经济师试题及答案2(保险经济)
初级经济师试题及答案3(保险经济)
2014年经济师初级考试真题《建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