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单选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改进作风,领导干部责无旁贷;但“八项规定”施行一年来,歪风斜气仍有市场,“低调”奢华让群众眼花瞭乱。
  • B.马航失联之后,家属和公众强烈质疑,而马国军方及政府仍各行其事,各执一词,事件真相更加扑朔迷离。
  • C.菲律宾等国处心积虑,使得南海局势再起波澜,这也给了某些国家以可乘之机,将水搅浑,乱中牟利。
  • D.《中国成语大会》制作精细,与一些粗制乱造的节目形成鲜明对比。它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在引人入胜的猜词竞技中。
试题出自试卷《2014年浙江高职单招语文试卷及答案》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网络时代和纸媒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有着不同的方式。假如你即将升入大学,就如何更好地维系这份亲情,请简要谈谈你的设想。(4分)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他第一次出现便使众人情不自禁地爆发出了一阵阵戏谑的欢笑。他满脸涨红,眼中打着泪花,一路走到了最右面的角落,成了我的同桌。

    他的刻苦与奋进让我觉得有些惊异。对于上课连课本都不会翻开的我来说,他的聚精会神,常常让我觉得他是在睁着眼睛打瞌睡。因为,最后一排的学生,不是问题少年,就是终年无法突破倒数的防线。这么一群被众人忽视的可怜儿,似乎常年都看不到阳光。我们从不曾想过努力,对于我们来说,那是一种类似于无用功的挣扎。

    没过多久,他加入了我们的行列。上课无精打采,下课生龙活虎。我们之间,没有一个人忘记他是瘸子。所有游戏里边,只要是沾有跑步的,我们一律不让他参加。

    开学,班主任强行实施一项极为民主的政策——班委竞选。我们原本以为这又是一段可以安睡的甜美时光,殊不知,他竟然厉声宣布,每个同学都必须上台参加竞选!于是,原本死气沉沉的后排男生,忽然热血澎湃地准备起来,忙得不亦乐乎。

    轮到我的时候,我在台上结巴了半天,硬是没说出一句话来。最后走下讲台的时候,班上同学忽然大声来了一句:“你到底要竞选什么职务?”我想了半天,还是没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只好顺口说了一句:“劳动委员!”然后,狼狈地在一片欢笑声中下场。

    他还未走上讲台,班上的同学就已笑倒了大片。他像个受伤的战士,一瘸一拐地向前方阵地逼近。他等了很久,直至笑声在一片肃穆的气氛中戛然而止,他才缓缓地念出自己的演讲词:“亲爱的同学们,我今天竞选的职务是体育委员。健全的你们无法体会到,我有多么渴望自由自在地奔跑……”

    没有一个人再笑他,他以一种慷慨激昂的方式,重重地叩响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门。

    他想,自己是不可能当上体育委员的。可让他想不到的是,班主任不仅让他做了体育委员,还让他成为了自己的科代表。

    “老师,你不觉得我有问题吗?我可能胜任不了这两个职位。”他有些沮丧地说。

    他艰难地伸出了自己的一只脚:“老师,我是个残疾……”

    “哦,原来是这样。但是,我觉得这无关紧要。难道,你觉得它很重要?”

    请全面理解上述材料,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标题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A.收到在外地读大学的“儿子”的第一封信,全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尽管信的内容非常简单,但是“儿子”能主动来信问候家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惊喜。
    • B.“儿子”的这封信在家里引发了一场争论,“我”的岳母和妻子怀疑信不是“儿子”的笔迹,“我”为了宽慰想念外孙的岳母,坚持说就是“儿子”的亲笔信。
    • C.因为长期习惯于敲击电脑键盘而陌生了纸和笔,小说中的“儿子”才会迟迟寄来家人尤其是外婆热切盼望的第一封家书,也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字迹太丑,他才会请人代笔。
    • D.小说情节起伏不大,语言也较平实,“儿子”的简省和外婆的啰唆对比鲜明。从请人代笔到亲自写家书,我们能感受到“儿子”从一点不懂亲情到珍惜亲情的成长。
    • E.小说通过塑造盼望收到外孙亲笔信的“外婆”和习惯用电脑而疏于纸笔的“儿子”这两个人物形象,反映了网络时代老年人与年轻人在亲情的维系与表达上的观念冲突。
  4. 对于小说中的“儿子”,有人认为他对“外婆”不孝,有人认为他对“外婆”孝。你的看法是什么?请在小说中找到相应的依据来说明。(3 分)

  5. ⑴收到儿子的第一封信,全家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轮流读了一遍。读了之后,又座 谈式地议论,一致认为这封信似乎没说什么,“我在学校一切都好,请放心”,接着是一句问候和祝愿。信的抬头是:外婆、爸爸、妈妈。 

    ⑵妻子说:概念化。我笑了,说:你们像接圣旨一样,他能写来这封信已经很难得了。这封信是应儿子的外婆之愿所写。岳母很快发现笔迹不对,说:他的字迹不是这样的。

     ⑶我坚持这是儿子的亲笔信。可是,岳母找出了证据,她保存着我儿子高中时的作文簿。我还是咬定:几十个字,他不可能让同学代笔。

    ⑷岳母甚至猜测我儿子在校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无法执笔写信。我说,怎么可能?妻子也说:我越看越不像儿子的笔迹。我说事物都在发展,他进步了,应该高兴。

     ⑸过了一个月,岳母还在重温我儿子的信,她似乎要读出信中没写出的内容。确实儿子的信太简单,太枯燥了,好像是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也不能说没有应付的味道。 

    ⑹岳母的猜测逐渐丰富起来。难怪呀,儿子第一次出远门独立生活,外婆怎能不操心。她操心惯了,我儿子去那么远的地方读书,她有点“下岗”的感觉。她看电视,关注的是外孙所在城市的气象预报,气温下降,她担心他会不会感冒,最后又落实到笔迹问题。 

    ⑺我给儿子打了电话,说:你再给外婆写封信吧。果然,那封信是儿子让同学代笔的。我关照:这回你自己写,大学生了,信还让别人代笔,像话嘛?他说:不是有了一封了吗?不过,他还是承诺:好吧。

    ⑻岳母就开始等待信的抵达。妻子发短信:信何时发?儿子回复:正在写。过三天,妻子又一个短信:告诉发信时间。回复:今日寄。

     ⑼十天以后,我取楼下信箱的报纸,仍没有信件。我悄悄打电话说:到底寄出了没有?儿子说:爸,我发伊妹儿吧。我说:外婆就等你的信了,还是来手写的信吧,说定了。

     ⑽我知道儿子已经陌生了纸和笔,他敲击键盘十分熟练,像饿了的鸡啄米粒。我对岳母说:大概邮路出了问题,再等几天吧。

     ⑾我和妻子共同隐瞒着儿子未发信的事实。妻子频繁发短信。我说:别为难他了,现在,有几个人还寄手写的信? 

    ⑿我知道绕不过去,还是打了电话。我说:无论如何,你不能拖了,你外婆只有看到你的亲笔信,才能得到安慰,获得满足。 

    ⒀晚上,儿子打来电话。他一个礼拜,总会来个电话,还点名要让外婆听电话。他的习惯问候是:都好吗?而且,一一问候。他对外婆说:我这儿都好,您放心,睡好觉。外婆说:信寄出了吗? 

    ⒁儿子说:我已经寄出了。过后,我证实,确实寄出了。儿子不知道他的信的分量(对外婆来说)。我强调:你自己写,字丑没关系。

     ⒂岳母开始倒计时,我看出,那信,对她来说,像是逐渐走近的外孙——一步一步,一站一站地往家走。岳母不知打哪儿弄来了飞机、铁路交通地图,推断着信件的运行路线和时间。 

     ⒃七天之后,是个星期天,下午三点,妻子下楼,上来的时候,没进门,就喊:妈,信到了。 

    ⒄岳母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剪开了信封。她第一个阅读,好像信里通报了最新感人信息。她说:这是外孙的字迹了,还是那么幼稚。

     ⒅我一眼扫过信的内容,说:题材雷同。两封信竟是同样的表达,只是附了一张课程表。岳母说:要学那么多东西呀?别用伤了脑筋。

     ⒆妻子说:他什么时候用功过。我说:玩电脑他不是很投入吗?不写信了,你们牵挂;来信了,你们又挑剔。岳母说:该写得具体点。好,字迹已经端正了。 

    ⒇我打电话去,表示祝贺,还鼓励了一番,传达了外婆读了信的反应。我说:看到了你的信,外婆睡觉都在笑呢。我要求儿子隔一个月,给外婆来封信,题材不限,随便写点学校生活就行。儿子说好吧,我尽力。他那口气,似乎是我硬把他往纸媒时代拽。

    小说围绕“一封家书”展开,具有现实意义。请根据作品内容,从儿子的角度简要归纳本文的主要情节。(4 分)

  6. 小说主要通过哪些手法来塑造“外婆”这一形象?结合文本选择其中一种作简要分析。(5 分)

  7. 阅读全文,概括微博“粉丝”的特点,并作简要阐述。(6 分)

  8. 近年来,“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互联网上,让中国悄然进入“微时代”。面对此类现象,有人持乐观态度,也有人持相反观点。若你是其中的一名微博“粉丝”,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3 分)

  9.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微博“粉丝”与现实生活中的“粉丝”,虽然都叫“粉丝”,但内涵不同。微博“粉丝”不一定是微博用户的迷恋者,而现实生活中的一般带有对对方的崇拜、迷恋。
    • B.微博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公众人物拥有粉丝的情况不同。微博世界中,他们即使有对立关系,也可能拥有相同的粉丝,这在现实世界中则完全不可能。
    • C.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可能都有“粉丝”,但微博的博主,个个有“粉丝”。只要博主发出信息,他的“粉丝”们就能看到并可做出反应。
    • D.现实生活中的“粉丝”一般不会指责、攻击自己的偶像,有的甚至盲目崇拜;而微博“粉丝”,却很有可能站到偶像的对立面,对偶像进行攻击。
  1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在微博世界,对于博主的崇拜、迷恋和对于博主发布信息的关注可以天然地合二为一。而有时候,成为某人的“粉丝”也是情非所愿,只是为了了解其信息。
    • B.微博的普通用户有自己的“粉丝”,甚至大量“粉丝”;现实生活中的公众人物,更可以借助微博延伸其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扩大其知名度和受关注度。
    • C.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想要了解明星的一举一动,常常寄希望于大众媒体的新闻报道。但到了微博时代,普通人可以通过微博与明星进行“近距离接触”。
    • D.有的微博“粉丝”在自己的关注对象发布信息后快速做出指责,主观上是恶意的,他们对该关注对象不再“迷恋”,可以说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