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单选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到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起来,却是在清代中期以后,这是由于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_______, _______。这些民间艺术家创作的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在于为生活创造美好的形象。 

①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渗入其中 

②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 

③雕镂更加细致,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 

④以剪子铰出为主,趣味质朴 

⑤而且千家万户聚居在一起,相效成习,需求颇巨 

⑥剪纸艺人为了省工,弃剪用刀,一刀多张

  • A.①⑤⑥③④②
  • B.②⑥④⑤③①
  • C.④②①⑤⑥③
  • D.⑥①③⑤②④
试题出自试卷《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语文单招测试题附答案》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一个高档生活小区,开电梯的年轻女孩工作很认真,获得业主的一致好评。但因相貌酷似某位女演员,小区的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说起年轻女孩像女演员的事,女孩默不作声。一次,下班高峰时间,挤在电梯的人们又开始谈论这件事,有人说:“你长得太像某某演员了,为什么不去试试演电影呢?”言外之意,开电梯委屈她了。女孩忍不住了,说:“您说的那位演员我知道,她至多是三流演员,而我是一流的电梯工。”电梯里顿时鸦雀无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概括《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意义,要求简洁、有条理。(5分) 

    以“书写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为宣传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迅速引起关注,收视率飙升4倍,“汉字”成了今年最热门的词汇之一。 观众表示,随着节目进程做检测,结果很“汗颜”。不只是结构复杂、不常用的汉字写不出来,更有笔画简单而“高频”的汉字也“举白旗”。信息化时代,键盘录入和语音录入让人们书写能力退化,提笔忘字、错别字等越来越普遍。有位汉语言文学家说;“提笔忘字其实是母语情感的淡化。世界历史上所有文明的衰亡都伴随着文字的消亡,这是文化层面的危机。”听写大会的裁判长刘丹青说:“大会从选词、命题到读词、解释、评判,到嘉宾的评说讲解,都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基础上,这个节目在传承、传播、规范汉字方面,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在歌唱类、选秀类等节目扎堆的当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既有趣味性,又引领观众感受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正如参赛选手所说:“不论输赢,最后胜利的都是汉字。”

  3.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世间最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最容易丧失,①。为什么“今”最宝贵呢?借哲人耶曼孙所说的话回答这个疑问:“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尔能把握的就是今日。”②?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时间,也不因为我们爱它贵它稍稍在人间留恋。刚刚说它是“今”是“现在”,它早已风驰电掣一般,③。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到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起来,却是在清代中期以后,这是由于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_______, _______。这些民间艺术家创作的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在于为生活创造美好的形象。 

    ①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渗入其中 

    ②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 

    ③雕镂更加细致,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 

    ④以剪子铰出为主,趣味质朴 

    ⑤而且千家万户聚居在一起,相效成习,需求颇巨 

    ⑥剪纸艺人为了省工,弃剪用刀,一刀多张

    • A.①⑤⑥③④②
    • B.②⑥④⑤③①
    • C.④②①⑤⑥③
    • D.⑥①③⑤②④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国外的几个建筑学家对山陕甘会馆很感兴趣,对各式各样的木雕、砖雕、石雕品头论足,他们说在国外少见这种风格的建筑。
    • B.人们社会生活的日渐丰富和变化带动了新词新语的不断产生和流行,也使一些词语失去生命力,汉语词汇就是在吐故纳新中不断发展的。
    • C.专家指出:肥胖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控制饮食,加强锻炼,科学瘦身,乱服减肥药,副作用大,会使身材苗而不秀,有害身体健康。
    • D.35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从历史的角度看,不过是吉光片羽;然而对于亲身经历这场社会变革的人们来说,感觉是漫长而深刻的。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会议围绕充分发挥学生会的作用,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了学生会的组织机构,布置了学生会全年的工作。
    • B.蒋方舟7岁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后被湖南省列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读本,文学届的许多权威也给予很高的评价。
    • C.自费出国旅游人数持续攀升,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人民币汇率的坚挺也对这个攀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 D.据中央气象台消息,一股冷空气将在近期进入新疆北部,侵袭我国中东部地区,随着冷空气的到来,华北中南部的雾霾天气将会逐渐消散。
  7. 材料中几处引用别人对索尔仁尼琴的评价,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8. 索尔仁尼琴说自己是“牛犊顶橡树”,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9. 索尔仁尼琴为什么被誉为“俄罗斯良知”?请简要分析。(6分)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顶着橡树的牛犊 索尔仁尼琴一生跌宕起伏,因对斯大林的不敬而劳改8年,因处女作获赫鲁晓夫批示发表而声名鹊起,又因诺贝尔文学奖流亡国外20年,晚年回国后还因对叶利钦批判和对普京的赞誉而饱受非议。无论被推崇还是被鞭笞,他永远只为“正义”说话,挥舞着“战笔”,为国家的前途开出“良方”。 

    1965年,处女作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的发表给他带来巨大声誉。这部描写苏联劳改营生活的小说引起重视,主要在于索尔仁尼琴提出了一个本质性的问题:人对人的不人道、人类心灵中的邪恶是一个永恒的世界性主题。随着赫鲁晓夫的下台,小说遭到公开批判。1967年,索尔仁尼琴抗议苏联的报刊检查制度,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的和秘密的检查制度”,而苏联作家协会通过了谴责他是苏联作家叛徒的决议。1968年写成暴露莫斯科附近一个政治犯特别收容所的长篇小说《第一国》及叙述苏联集中营历史和现状的长篇小说《癌症楼》,均未获准出版。无奈之下在法国发表,两部作品一问世,立刻获得了国际性声誉。1969年他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这引起国际上一些著名作家的抗议。 

    随着作品在欧洲的出版,索尔仁尼琴在世界文坛的声誉日隆。1970年,因为“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代所具有的道义力量”,索尔仁尼琴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索尔仁尼琴受到苏联当局的警告:出去后就别想再回国。没有选择主动流亡的索尔仁尼琴致信斯德哥尔摩,出于个人原因放弃诺贝尔奖。1973年,以揭露十月革命以来“非人的残暴统治”为主旨的《古拉格群岛》第一卷在巴黎出版,集中体现了索尔仁尼琴反对强权和暴力、追求正义和真理的思想,继承了雨果和托尔斯泰的人文传统,堪称20世纪最伟大的著作之一。4年后,作为国际知名人士的索尔仁尼琴还是被迫出走他乡,从联邦德国、瑞士一直流亡到美国。 

    美国当局以为他不喜欢极权主义,向往西方的民主自由,可以利用他的影响力,在意识形态的斗争中揶揄苏联。1974年2月的美国《时代》周刊上,索尔仁尼琴被拍成了卡什镜头下的海明威一样。线条坚毅而粗犷,面部稀疏的白色胡渣和沧桑的皱纹,像一只老狮子,副标题是“从艺术家到流亡者”。同年10月,美国参议院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但他们惊恐地发现,索尔仁尼琴对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他始终是一个异见者。在一次受邀出席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他在演讲中不认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有着普世价值,称美国陷入了庸俗的物质消费主义,这样的言论让邀请者很尴尬。事实上,即使受到西方各国的优待,索尔仁尼琴依然像自传《牛犊顶橡树》中牛犊那样,横冲直撞。 

    1994年,受叶利钦总统邀请回到俄罗斯,原来遭禁的作品陆续在国内出版。归来的他发表了一连串抨击时政的言论,让当局异常难堪,1998年拒领叶利钦颁发的圣安德列勋章。在索尔仁尼琴心中没有权威,只有正义和真理。叶利钦在回忆录中写道:“索尔仁尼琴的笔是受上帝指挥的。”俄罗斯女作家尤利兹娅说:“索尔仁尼琴是上一代作家中最后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他能够改变社会进程,至少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在俄罗斯,之所以能产生像索尔仁尼琴、帕斯捷尔纳克等伟大的文学巨人,其原因就是有这样一群具有“强烈的尊严意识和人道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并在普通百姓中获得广泛支持。也因如此,1994年之后的索尔仁尼琴一度被视为俄罗斯未来的先知。“他能得到俄罗斯百姓认同主要是在于他的使命感,在大家不敢说的时候他说了真话。”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文学专家陈建华这样评价索尔仁尼琴。 

    2007年俄罗斯国庆节,索尔仁尼琴获得了俄罗斯国家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37年之后,索尔仁尼琴终于在自己的祖国获得了肯定。“全世界成千上万人把索尔仁尼琴的名字和创作与俄罗斯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的研究和杰出的文学著作,事实上是他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祖国”,普京在颁奖典礼上说。总结自己的一生,索尔仁尼琴在《牛犊顶橡树》中说:“只要还活着,或者直到牛犊顶到橡树上折断了脖颈时为止,或者是橡树被顶得吱吱响,倒在了地上为止。”他这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牛犊,总是很不明智地、数十年如一日地用自己的脑袋和犄角狂热地顶向枝干庞大根基深厚的橡树。 (摘编自《索尔仁尼琴:俄罗斯良知》) [注]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1918年-2008年)。苏俄著名作家、政论家、社会活动家。1970年,他以揭露抨击苏联时政的《古拉格群岛》一书,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74年,被当局驱逐出境。1994年返回俄罗斯,1997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院士,2007年获俄罗斯国家奖。2008年逝世,享年89岁。被誉为“俄罗斯良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索尔仁尼琴虽然一生跌宕起伏,但他宠辱不惊,无论是获得国际性声誉还是流亡国外,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思想,表现出独立的批判精神。
    • B.描写苏联劳改营生活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既给索尔仁尼琴带来了声誉,也让他遭到批判,这说明小说的主题存在争议。
    • C.因为“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代所具有的道义力量”,索尔仁尼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来还因此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
    • D.作为一名有着“强烈的尊严意识和人道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索尔仁尼琴在俄罗斯民众中获得了广泛支持,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 E.索尔仁尼琴的文学作品揭露了苏联时期的社会问题,表达对人性这一永恒主题的思考,思想价值远远高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