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湖南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前预测试卷(六)
-
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
简述学习动机的分类。
-
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
使用“头脑风暴法”时所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
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和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
-
简述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在课时计划中的差异。
-
简述转变错误观念的条件。
-
从教学评价的功能来划分,教学评价可分为配置性评价和 评价。
-
原型定向阶段是主体掌握 的阶段。
-
策略是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
-
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
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
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能力或特性称之为 。
-
错误观念即个体日常直觉经验中与科学理论相违背的 。
-
在认知风格中,与“场独立”相对的认知风格叫 。
-
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宜采用 的评价手段。
-
指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摄制成录像,课后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 行为。
-
根据反映活动的内容不同,知识可以分为具体知识和 。
-
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
对遗忘原因的一种最古老的解释理论是 。
-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出假设常用的方式有算法式和 。
-
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即 和相关类属学习。
-
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 行为。
-
依据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教学评价可分为 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
是阅读和听讲时常用的一种精细加工策略,教师应注意讲慢一点、重复复杂主题材料、在黑板上写出重要信息等。
-
高原期通常出现在操作技能练习过程中的( )
- A. 初始阶段
- B. 中间阶段
- C. 结束阶段
- D. 全过程
-
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念。这是运用了( )
- A. 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 B. 变式法
- C. 比较法
- D. 直观法
-
美国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20世纪60年代掀起了一股人本主义思潮,( )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
- A. 杜威
- B. 罗杰斯
- C. 马斯洛
- D. 桑代克
-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
- A. 学生的学习
- B. 教育措施
- C. 学校环境
- D. 学与教的规律
-
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有帮助的这种方法称为( )
- A. 语义联想
- B. 视觉想象
- C. 关键词法
- D. 谐音联想法
-
品德形成的标志是( )
- A. 道德信念
- B. 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
- C. 价值内化
- D. 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
在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依据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付诸实施的阶段是( )
- A. 原型启发
- B. 原型定向
- C. 原型操作
- D. 原型内化
-
安德林的心理技能形成三个阶段的第三个阶段是( )
- A. 认知阶段
- B. 联结阶段
- C. 评价阶段
- D. 自动化阶段
-
课堂上,教师一般在处理学生讲小话没认真听课的行为时,采用( )妥当
- A. 惩罚
- B. 表扬别人忽视他
- C. 屡足
- D. 消退
-
( )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
- A. 知识
- B. 应用
- C. 评价
- D. 综合
-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作者是( )
- A. 陶行知
- B. 蔡元培
- C. 廖世承
- D. 潘菽
-
有的学生平时易受暗示,屈从于权威,按照他人的意见办事,不善于适应紧急情况,这类学生的性格属于( )
- A. 场依存性占优势
- B. 场独立性占优势
- C. 思考型
- D. 冲动型
-
以下不属于言语讲解应注意的一项是( )
- A. 言语要简洁、概括与形象化
- B. 同时讲解动作的结构和具体要求,以及动作包含的基本原则
- C. 不仅讲解动作的物理特性,也要指导学生注意体验执行动作时的肌肉运动知觉
- D. 过度的讲解,数量一般应控制在100%~l50%
-
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的时期是( )
- A. 童年期
- B. 幼儿期
- C. 青少年期
- D. 成年期
-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经典条件反射现象的是( )
- A. 望梅止渴
- B. 画饼充饥
- C. 谈虎色变
- D. 叶公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