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4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前冲刺试卷(2)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不定项选择题]

    查看材料

    • A.选择题和判断题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
    • B.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
    • C.教学过程中,相关题型应恰当灵活地结合使用,以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
    • D.再认是一种高水平的回忆过程,能再认的不一定能重现
  2. 这种做法有何弊端?(  )[不定项选择题]

    查看材料

    • A.容易引起学生记忆疲劳
    • B.降低学生记忆的效果
    • C.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主动性
    • D.使学生对学习造成心理障碍
  3.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通常其试卷不单纯选用选择题和判断题,而常常借助于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

    教师采用的这种方法是否符合记忆规律?(  )[单选题]

    查看材料

    • A.符合
    • B.不符合
  4.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请问:

    这种做法是否符合记忆规律?(  )[单选题]

    查看材料

    • A.符合
    • B.不符合
  5. 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  )

    • 正确
    • 错误
  6. 桑代克的效果律认为,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  )

    • 正确
    • 错误
  7. 奖励与惩罚可以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

    • 正确
    • 错误
  8. 掌握学习是由布鲁纳等人提出的,其基本理念是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  )

    • 正确
    • 错误
  9. 问题的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  )

    • 正确
    • 错误
  10. 根据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可将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和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

    • 正确
    • 错误
  11.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属于联结学习理论。(  )

    • 正确
    • 错误
  12. 马斯洛认为,需要是由低到高依次出现的,只有当较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高一层的需要才会产生。 (  )

    • 正确
    • 错误
  13. 个体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外在环境和自身内在特征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  )

    • 正确
    • 错误
  14. 在确定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时,常用的三个指标是信度、效度和强度。(  )

    • 正确
    • 错误
  15. 知识的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步。(  )

    • 正确
    • 错误
  16. 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决定因素。(  )

    • 正确
    • 错误
  17. 新教师常利用学生的非语言线索来判断和调整教学。(  )

    • 正确
    • 错误
  18. 个别化教学是指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  )

    • 正确
    • 错误
  19. 社会自我是在青年时期基本成熟。 (  )

    • 正确
    • 错误
  20. 元认知知识包括(  )。

    • A.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
    • B.对任务的认识
    • C.对有关学习策略的认识
    • D.对学习策略使用方面的认识
    • E.对教师的认识
  21. 教师应充当的角色有(  )。

    • A.学习的指导者
    • B.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
    • C.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 D.心理保健者
    • E.教育科研人员
  22. 学校中的教学媒体包括( )。

    • A.非投影视觉辅助
    • B.投影视觉辅助
    • C.听觉辅助
    • D.视听辅助
    • E.远程辅助
  23.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  )。

    • A.感性直观
    • B.实物直观
    • C.本质直观
    • D.模象直观
    • E.言语直观
  24. 人际交往过程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才有可能实现,其主要交往工具是( )。

    • A.语言符号系统
    • B.非语言符号系统
    • C.文字符号系统
    • D.情感系统
    • E.认知系统
  25.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  )。

    • A.本我
    • B.自我
    • C.超我
    • D.力比多
  26. 小军喜欢几何,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刻苦钻研,他的学习动机是(  )。

    • A.近景性动机
    • B.远景性动机
    • C.外部学习动机
    • D.内部学习动机
    • E.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27. 人际排斥的特征表现为(  )。

    • A.行动对抗
    • B.认知失调
    • C.拉帮结伙
    • D.情感冲突
    • E.语言冲突
  28. 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下列属于教学环境中的社会环境的是(  )。

    • A.温度和照明
    • B.座位的排列
    • C.师生关系
    • D.校风
    • E.社会文化背景
  29. 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教学对话等教学方式,其依据的学习理论是(  )。

    • A.联结学习理论
    • B.认知学习理论
    • 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D.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30.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由下列哪些活动交织在一起?(  )

    • A.学习过程
    • B.教学过程
    • C.评价/反思过程
    • D.互动过程
    • E.管理过程
  31. 老师在讲授直角三角形时,列举了直角在上方、下方、右方、左方等不同类型的直角三角形。这种突出直角三角形的本质特征“含有直角”,同时变换直角三角形的非本质特征“直角的方位”的做法,就是运用了(  )。

    • A.定势
    • B.变式
    • C.直观
    • D.迁移
  32. 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划分标准,一般可以把学习分为哪三类?(  )

    • A.知识学习、意义学习和命题学习
    • B.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和机械学习
    • C.命题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 D.技能学习、知识学习和社会规范学习
  33. (  )是对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是对材料领会的一种形式。

    • A.转换
    • B.解释
    • C.推断
    • D.记忆
  34. 迁移的形式训练说认为,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  )。

    • A.具体内容
    • B.学习过程
    • C.概括
    • D.获得策略知识
  35. 上位学习又称( )。

    • A.类属学习
    • B.总括学习
    • C.并列结合学习
    • D.命题学习
  36. 个体心理发展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特点的时期是(  )。

    • A.童年期
    • B.幼儿期
    • C.少年期
    • D.青年期
  37. 学生思考问题时,思维灵活多变,不容易受习惯、定势的影响,这是发散思维(  )品质的表现。

    • A.流畅性
    • B.精确性
    • C.独创性
    • D.变通性
  38. “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这种社会认知效应称为(  )。

    • A.刻板效应
    • B.近因效应
    • C.晕轮效应
    • D.首因效应
  39. 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总目标,对学习时间作出总安排,并列出学习日程安排表。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 A.认知策略
    • B.元认知策略
    • C.资源管理策略
    • D.精细加工策略
  40. 某人在判断行为的好坏时,关注的是行为的具体结果或与自身的利害关系。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这种道德判断水平属于(  )。

    • A.前习俗水平
    • B.习俗水平
    • C.后习俗水平
    • D.普遍伦理水平
  41. 对代数式a2-2ab+b2进行因式分解属于(  )的问题。

    • A.有结构
    • B.无结构
    • C.界定含糊
    • D.无固定答案
  42.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

    • A.修养和处世方法
    • B.身份和地位
    • C.交往方式与方法
    • D.需要满足的程度
  43. 青年初期是世界观(  )。

    • A.形成时期
    • B.初步形成时期
    • C.初步成熟时期
    • D.成熟时期
  44. 通过对学生的家庭作业或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的模型、绘画等各种作品进行考查分析,并形成某种判断和决策的过程称为(  )。

    • A.个案研究
    • B.观察分析
    • C.案卷分析
    • D.轶事记录
  45. 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称为(  )。

    • A.行为塑造
    • B.行为训练
    • C.行为矫正
    • D.行为强化
  46. 在师生关系中,“亲其师而信其道”反映教师哪项特征对学生的影响?(  )

    • A.知识
    • B.认知
    • C.人格
    • D.技能
  47. 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

    • A.目的和内容
    • B.共同语言
    • C.深厚友谊
    • D.约束力量
  48. 诊断性评价多半是在(  )实施。

    • A.教学过程中
    • B.形成性评价之后
    • C.形成性评价之前
    • D.教学过程之后
  49.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称为(  )。

    • A.实验法
    • B.测验法
    • C.调查法
    • D.观察法
  50. “凡社会大众认可的就是对的,反之就是错的”,按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这种道德判断处于(  )。

    • A.前习俗水平
    • B.习俗水平
    • C.后习俗水平
    • D.普遍伦理取向
  51. (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 A.斯金纳
    • B.布鲁纳
    • C.苛勒
    • D.加涅
  52. 知识学习中,理解某一原理意义的学习属于(  )。

    • A.陈述性知识学习
    • B.程序性知识学习
    • C.策略性知识学习
    • D.操作性知识学习
  53. 从(  )人手来培养创造性是促进创造性产生的一条有效途径。

    • A.个性
    • B.好奇心
    • C.独立性
    • D.创新精神
  54. 小红在阅读课文时,对其中重要内容作划线标记,运用的是学习的(  )。

    • A.组织策略
    • B.复述策略
    • C.元认知策略
    • D.精加工策略
  55. 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  )。

    • A.诊断问题
    • B.克服障碍
    • C.行为矫正
    • D.寻求发展
  56. 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

    • A.刺激情境
    • B.即定疑问
    • C.思维状态
    • D.思维起点
  57.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以(  )为主。

    • A.小学生
    • B.正常学生
    • C.非正常学生
    • D.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
  58. (  )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

    • A.学校
    • B.家庭
    • C.社会
    • D.工作单位
  59. 流体智力理论是由(  )提出的。

    • A.卡特尔
    • B.瑟斯顿
    • C.加德纳
    • D.吉尔福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