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甘肃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5)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

  3. 简述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4. 什么是想象?想象的种类有哪些?

  5. 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6. 和__________的交往活动对于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7. 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8.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缺乏__________,表现为自己不会主动确立目的,需要教师或其他成人给定目的;在注意进程中不会组织自己的注意,需要他人不断提醒和关照。

  9. 所谓__________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10.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__________。

  11.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2. 所谓有意识记指按着一定的目的任务和需要采取__________的一种识记。

  13. __________过程是人在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14. __________是把所需信息输入头脑的过程。这是记忆的第一步。

  15. 在世界范围内最早对遗忘做系统研究的人,要推德国心理学家__________。

  16. __________是个性最显著的特征,反映—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17. 自我意识就是作为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__________。

  18. 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或基础是__________。

  19. 过度焦虑分为两种类型,一是__________,即儿童从早年就出现焦躁、易感等过度反应特征,表现为缺乏自信、温顺、克制自我、智力较高等特点。通常他们的父母也有慢性焦虑症。二是__________,对于那些平时情绪较稳定的儿童来说,由于生活中出现一些重大的刺激,如父母离婚、受到教师严重歧视等,从而导致焦虑过度表现。

  20. __________儿童和__________儿童在班级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这些儿童往往比较愿意上学,学习也较积极,并能正确地对待班集体的利益。他们在班级中能产生一种安全感和舒适感。

  21. 思维过程的基本操作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2. 从总体上讲,小学儿童在班级中选择朋友,表现出明显的——和——的特点。

  23. 所谓__________,就是利用头脑中已经掌握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去接受一个新的概念。

  24. 智力测验是测验的一种,主要测验人的一般适应能力。

  25. __________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信息交流和相互理解,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26. 吃糖后接着吃橘子会觉得橘子酸,这是感觉的(  )。

    • A.适应
    • B.同时对比
    • C.即时对比
    • D.差别感受性
  27. 瞬时记忆又称__________,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感觉信息在__________秒钟以内的记忆。

  28. “万绿丛中一点红”,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这主要是由于刺激物具有(  )。

    • A.强度的特点
    • B.新异性的特点
    • C.变化的特点
    • D.对比的特点
  29. 人与人之间的公众距离是(  )。

    • A.150cm
    • B.200cm
    • C.260cm
    • D.360cm
  30. 关于情感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情感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 B.情感和认识一样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本身
    • C.情感是一种主观感受,不是对现实的反映
    • D.任何事物只要对人作用,就能引起人的情感
  31. 每个概念都包含两个方面,它们是内涵和(  )。

    • A.例证
    • B.外延
    • C.名称
    • D.属性
  32. “鹤立鸡群”容易引起无意注意,这是由于(  )引起的。

    • A.刺激物的强度
    • B.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 C.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 D.刺激物的新异性
  33.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最高层次是(  )。

    • A.生理与安全需要
    • B.社交与自尊需要
    • C.求知与审美需要
    • D.自我实现的需要
  34. 一般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  )记忆。

    • A.瞬时
    • B.短时
    • C.长时
    • D.运动
  35. 个性心理是通过(  )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A.认识过程
    • B.情感过程
    • C.意志过程
    • D.心理过程
  36. 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

    • A.依从
    • B.认同
    • C.内化
    • D.坚定
  37. 以下对能力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 B.能力是调节行为、活动的相应的心理过程的概括化结果
    • C.能力的迁移范围很小
    • D.能力与知识、技能有密切的关系
  38.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是(  )。

    • A.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 B.培养间接兴趣
    • C.人的知识经验
    • D.刺激物的新异性
  39. 许多人利用早晨和晚上的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早上和晚上所受的的是哪种抑制的干扰?(  )

    • A.双重抑制
    • B.前摄抑制
    • C.单一抑制
    • D.倒摄抑制
  40. 在复习过的教室里参加考试,会对考试有帮助,这种现象称为(  )。

    • A.情绪依存性记忆
    • B.情境依存性记忆
    • C.状态依存性记忆
    • D.地点依存性记忆
  41. 学校恐怖症,多见于男学生中,表现出对上学的惧怕,拒绝上学,它不同于一般的逃学行为,其年龄大多在(  )。

    • A.5~6岁左右
    • B.6~7岁左右
    • C.7~l0岁左右
    • D.7~12岁左右
  42. 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是(  )。

    • A.遗传
    • B.知识
    • C.练习
    • D.动作
  43. 儿童的兴趣由直接转化为间接,与他们的(  )直接相联系。

    • A.交往水平
    • B.认识能力
    • C.情感状态
    • D.意志水平
  44. 1~3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小学中年级是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关键期。这一事实说明心理发展的(  )。

    • A.不平衡性
    • B.连续性
    • C.顺序性
    • D.差异性
  45. 小学生用学习过的原理,解答教师布置的作业或解决生活中的某一个问题的思维过程是(  )。

    • A.具体化
    • B.抽象
    • C.概括
    • D.综合
  46. 反映主体的我的需要与客体的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的是(  )。

    • A.自我认识
    • B.自我体验
    • C.自我监控
    • D.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