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下半年江西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深度押题试卷(6)
-
案例中,原来老师的行为违反了( )。
- A.导向性原则
- B.疏导性原则
-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
小雷能够改掉坏习惯并爱上学习,是因为( )。
- A.新老师能够在尊重他的同时提醒他的错误
- B.新老师的期望让他自信心增强
- C.小雷喜欢新老师
- D.新老师让他觉得学校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地方
-
案例中,新教师运用赞许帮小雷改掉坏习惯,她运用的是( )
- A.榜样示范法
- B.陶冶教育法
- C.说服教育法
- D.品德评价法
-
感恩教育是当代社会热点,对于感恩教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感恩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尊重他人
- B.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和自立意识
- C.感恩教育对于青少年而言就是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 D.学会感恩首先应学会知恩
-
回答下列各题:
读者薛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岁儿子小雷(化名)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以往由于喜欢做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小动作,被老师发现了。新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以后,每次新老师走过小雷身边,如果小雷没做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很快,小雷改掉了坏习惯,还爱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
案例中,小雷喜欢做小动作,这样的学生你认为他属于( )。
- A.品德败坏
- B.心理障碍
- C.不良学习习惯
- D.情感冷漠
-
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
- A.学校教育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 B.学校教育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
- C.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 D.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提到的社会保护包括( )。
- A.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公共设施,应当对中小学生免费开放
- B.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 C.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 D.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生教室、活动室及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室内抽烟
-
根据当前社会的需要,教学过程中应当更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 )
- 正确
- 错误
-
儒家提倡以“兼爱”、“非攻”为教。 ( )
- 正确
- 错误
-
回答下列各题: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来自各方面的恩惠,国家有恩于我们,社会有恩于我们,大自然有恩于我们……这诸多的恩惠中,让人感受最直接、最深切、最强烈的首推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师长的教诲之恩,对于父母、师长,无论如何回报,也难以答谢其深恩厚爱于万一。
家庭教育具有什么特点?( )
- A.早期性
- B.感染性
- C.针对性
- D.及时性
-
选修课开设得越多越好。 ( )
- 正确
- 错误
-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 )
- 正确
- 错误
-
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会几乎垄断了学校教育。 ( )
- 正确
- 错误
-
遗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所以它可以决定个体的发展。 ( )
- 正确
- 错误
-
获得教师资格就能上岗。 ( )
- 正确
- 错误
-
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教育学上所谈的教育主要指狭义的教育。 ( )
- 正确
- 错误
-
“大有大成,小有小成”体现的是循序渐进的原则。 ( )
- 正确
- 错误
-
基础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 ( )
- 正确
- 错误
-
德育工作既要耐心细致,又要宽严相济,有松有紧。 ( )
- 正确
- 错误
-
研究型课程注重的是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 )
- 正确
- 错误
-
教学过程的内部发展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 )
- 正确
- 错误
-
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是赫尔巴特。 ( )
- 正确
- 错误
-
运用先进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德育的榜样法。 ( )
- 正确
- 错误
-
班会活动是培养优秀班集体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活动能力的基本途径。 ( )
- 正确
- 错误
-
按照学生的能力、学习成绩或兴趣爱好分为不同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称为个别教学。( )
- 正确
- 错误
-
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是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 )
- 正确
- 错误
-
“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是孔子提出的教学要求。 ( )
- 正确
- 错误
-
根据课程的管理制度或制定者,可将课程分为( )。
- A.国家课程
- B.核心课程
- C.地方课程
- D.学校课程
- E.广域课程
-
教师劳动是个体和集体劳动的结合。 ( )
- 正确
- 错误
-
班主任了解学生包括两个方面,即( )。
- A.了解学生学习
- B.了解学生思想
- C.了解学生个体
- D.了解学生群体
- E.了解学生家庭
-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主要有( )。
- A.德育规律
- B.教育者
- C.受教育者
- D.德育内容
- E.德育方法
-
杜威的教育主张有( )。
- A.教育即生活
- B.教育即生长
- C.学校即社会
- D.在做中学
- E.以教师为中心
-
谈话法可分为两种即( )。
- A.复习谈话
- B.总结谈话
- C.引导谈话
- D.启发谈话
- E.评价谈话
-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 )。
- A.儿童对成人模仿的需要
- B.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的社会需要
- C.人类生存的需要
- D.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 E.社会安宁的需要
-
班会的特点有( )。
- A.集体性
- B.诊断性
- C.自主性
- D.评价性
- E.针对性
-
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的措施有( )。
- A.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 B.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
- C.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 D.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
- E.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
孔子的主要教育主张包括( )。
- A.“有教无类”
-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C.“教学相长”
- D.“兼爱”
- E.“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 )三部分构成。,
- A.感性
- B.理性
- C.意志
- D.情感
- E.人格
-
20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有( )。
- A.教育终身化
- B.教育全民化
- C.教育世俗化
- D.教育民主化
- E.教育多元化
-
参观法的种类有( )。
- A.准备性参观
- B.并行性参观
- C.总结性参观
- D.常识性参观
- E.教育性参观
-
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包括( )。
- A.现代的教育观
- B.现代的学生观
- C.现代的教学观
- D.素质教育观
- E.现代的教育质量观
-
西周建立了典型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 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其典型特征是( )。
- A.学为文士
- B.以(书)吏为师
- C.学在官府
- D.政教合一
- E.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根据课程任务,可以把课程分为( )。
- A.国家课程
- B.基础型课程
- C.拓展型课程
- D.研究型课程
- E.学校课程
-
备课要写好的三种计划是( )。
- A.远景规划
- B.近期设计
- C.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 D.单元计划
- E.课时计划
-
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 )。
- A.核心课程
- B.融合课程
- C.潜在课程
- D.活动课程
- E.广域课程
-
“产婆术”与“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说明教学要遵循( )。
- A.直观性原则
- B.循序渐进原则
- C.启发性原则
- D.巩固性原则
- E.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现代比较有影响的课程理论有( )。
- A.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 B.多元中心课程理论
- C.目标中心课程理论
- D.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 E.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
个案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
- A.跟踪法
- B.追因法
- C.临床法
- D.产品分析法
- E.教育会诊法
-
“五四学制”实验始于1981年由( )主持进行。
- A.北师大
- B.东北师大
- C.华东师大
- D.西南师大
-
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是( )。
- A.校长
- B.教导主任
- C.科任教师
- D.班主任
-
终身教育是( )。
- A.古代教育的特点
- B.中世纪教育的特点
- C.近代教育的特点
- D.现代教育的特点
-
“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 B.互补性
- C.差异性
- D.阶段性
-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末的( )。
- A.京师大学堂的成立
- B.废科举,兴学校
- C.北洋大学的创建
- D.洋务运动的推行
-
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 )。
- 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 B.精深的专业知识
-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 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
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中规定初等小学的修业年限为( )。
- A.3年
- B.4年
- C.5年
- D.6年
-
著名的“白板说”的倡导者是( )。
- A.卢梭
- B.杜威
- C.洛克
- D.斯宾塞
-
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谩骂,体罚或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这是由学生的( )决定的。
- A.身心健康权
- B.人身自由权
- C.人格尊严权
- D.隐私权
-
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西欧为了更好地布道,设立了众多的教区学校,适当讲授 ( )知识。
- A.天文
- B.几何
- C.读写
- D.修辞
-
主张“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
- A.夸美纽斯
- B.赫尔巴特
- C.康德
- D.杜威
-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发表于( )。
- A.1985年
- B.1993年
- C.1998年
- D.1999年
-
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
- A.领会知识
- B.巩固知识
- C.运用知识
- D.检查知识
-
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 )。
- A.校长
- B.教育主任
- C.班主任
- D.科任教师
-
实施义务教育需要一系列的办学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 )。
- A.办学经费和设备
- B.办学经费和师资
- C.基础设施和师资
- D.经费和设施
-
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
- A.师生共同参加的
- B.学生自愿选择的
- C.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 D.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范的
-
训练班级成员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最好载体是( )。
- A.小组
- B.班集体
- C.年级
- D.少先队
-
童年期是生理发展( )的时期。
- A.相对稳定与不平衡
- B.变化与不平衡
- C.相对稳定与平衡
- D.变化与平衡
-
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
- A.德育方法上
- B.德育规律上
- C.德育内容上
- D.德育原则上
-
在我国教育史上,孔子第一次大规模创办的办学形式是( )。
- A.私学
- B.公学
- C.书院
- D.官学
-
“四有、两爱、两精神”的教育目的出自( )。
-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
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 )。
- A.礼、乐、射、御、书、数
- B.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
- C.礼、乐、射、辞、书、数
- D.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
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 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这种教育描述的是( )。
- A.古代斯巴达教育
- B.古代雅典教育
- C.古代印度教育
- D.古代罗马教育
-
“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古代( )的教育特征。
- A.中国
- B.印度
- C.希腊
- D.埃及
-
机体某一种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这体 现了身心发展具有( )。
- A.顺序性
- B.互补性
- C.差异性
- D.阶段性
-
对学校教育来说,课外活动( )。
- A.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是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施加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 B.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因此要替代课堂教学
- C.并不是正规的教育活动,而课堂教学是正规的教育活动
- D.是课堂之外的,不可能与课堂教学的教育目标保持一致
-
把教育的最高目的限定为“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的教育家是( )。
- A.柏拉图
- B.拉伯雷
- C.卢梭
- D.裴斯泰洛齐
-
墨子的教育思想中,除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外,主要的思想 是( )。
- A.“兼爱”和“非攻”
- B.“弃仁绝义”
- C.“道法自然”
- D.“化性起伪”
-
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
- A.课外活动
- B.教学活动
- C.班主任活动
- D.实践活动
-
明代以后使科举考试形成固定格式的是( )。
- A.八股文
- B.程朱理学
- C.《四书》和《五经》
- D.六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