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下半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临考押密卷(2)
- 
				
案例中,“一看到底”、“一问到底”等,未能体现教师劳动的( )。
- A.创造性
 - B.广延性
 - C.灵活性
 - D.主动性
 
 -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作为一名老师应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
- A.根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 B.根据学生的特点
 - C.根据课程的性质
 - D.结合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
 
 - 
				
结合第一小题,你认为在实施这种教学方法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
- A.注重内容的系统性
 - B.讲究语言艺术
 - C.注意启发
 - D.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
 
 - 
				
崔老师义务为学生张某补习数学属于( )。
- A.个别辅导
 - B.小组辅导
 - C.集体辅导
 - D.群体辅导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目前,在基础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常有以下几种倾向:一是“一讲到底”,满堂灌,讲得过多,讲得过细,面面俱到;二是“一练到底”,满堂练,备课找题练,上课用题练,讲解对答案;三是“一问到底”,满堂问,常常将一句意思完整的话截成几段,老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直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框子里才肯罢休;四是“一看到底”,满堂看,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
“一讲到底”主要运用的是什么教学方法?( )
- A.讨论法
 - B.练习法
 - C.讲授法
 - D.情境陶冶法
 
 - 
				
我国教师法对于学校解聘教师的情形规定有哪些?( )
- A.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 B.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 C.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 D.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
 
 - 
				
( )是上课的必要补充。
- A.备课
 - B.课外活动
 - C.课外辅导
 - D.作业检查与批改
 
 -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根本条件。 ( )
- 正确
 - 错误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某市路南区某小学教师崔某在学校放学后,义务为其班级学生张某补习数学。该生属于习惯性不听讲,不守纪律的学生。经多次提醒劝告不听,并顶撞教师,情急之下,崔老师用手掐了该生的左脸。事后,该生之父大闹学校,并带来当地“焦点透视’,节目组的记者进行采访、曝光,大肆渲染。路南区教育局迫于媒体的压力,局长当即拍板:对该教师马上解聘,并赔偿学生损失费3000元,要求该学校有关领导作出严肃的检查,并通报全市各级学校就此事展开讨论,自查反省,引以为戒。
局长解聘崔老师的做法是否妥当?( )
- A.妥当
 - B.不妥当
 - C.不知道
 - D.无所谓
 
 - 
				
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赫尔巴特和夸美纽斯。 ( )
- 正确
 - 错误
 
 - 
				
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问答而著名的教育家是柏拉图。 ( )
- 正确
 - 错误
 
 - 
				
运用先进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德育的榜样法。 ( )
- 正确
 - 错误
 
 -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直接经验。 ( )
- 正确
 - 错误
 
 - 
				
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 )
- 正确
 - 错误
 
 - 
				
教育以创造社会物资财富为直接目的,为经济服务是其本质的体现。 ( )
- 正确
 - 错误
 
 - 
				
义务教育具有强迫性。 ( )
- 正确
 - 错误
 
 - 
				
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精神财富的手段。 ( )
- 正确
 - 错误
 
 - 
				
所谓选修课,是一种对必修课起辅助作用的补充性课程。 ( )
- 正确
 - 错误
 
 - 
				
教学过程的内部发展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
- 正确
 - 错误
 
 - 
				
启发式是一种教学方法。 ( )
- 正确
 - 错误
 
 - 
				
我国最早的小学产生于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小班。 ( )
- 正确
 - 错误
 
 - 
				
1986年4月第六届人大审议通过了《教育法》。 ( )
- 正确
 - 错误
 
 -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政治学》中。 ( )
- 正确
 - 错误
 
 - 
				
教师义务是指法律对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一定行为的约束。 ( )
- 正确
 - 错误
 
 - 
				
教学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不应进行思想教育。 ( )
- 正确
 - 错误
 
 - 
				
选修课开设得越多越好。 ( )
- 正确
 - 错误
 
 - 
				
儒家提倡以“兼爱”、“非攻”为教。 ( )
- 正确
 - 错误
 
 - 
				
班会活动是培养优秀班集体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活动能力的基本途径。( )
- 正确
 - 错误
 
 - 
				
赫尔巴特的理论思想包括( )。
- A.教师中心论
 - B.学生中心论
 - C.强调知识的传授
 - D.强调经验的获得
 - E.重视课堂教学的作用
 
 - 
				
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 )。
- A.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 B.多元智力理论
 - C.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
 - D.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 E.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 
				
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经历了三个不同水平的发展过程即( )。
- A.感知运动水平
 - B.具体运算水平
 - C.前习俗水平
 - D.习俗水平
 - E.后习俗水平
 
 - 
				
教育测验与评价具有以下功能( )。
- A.激励
 - B.诊断
 - C.评定
 - D.选拔
 - E.维持
 
 -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根据对兴趣和注意的分析,提出了( )的教学过程四阶段说。
- A.“明了”
 - B.“预备”
 - C.“联想”
 - D.“系统”
 - E.“方法”
 
 - 
				
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是教会学校,它分为( )等几个层次。
- A.僧院学校
 - B.大主教学校
 - C.教区学校
 - D.普通学校
 - E.社会学校
 
 - 
				
小学课程设计要体现( )的高度统一。
- A.科学性
 - B.时限性
 - C.具体性
 - D.思想性
 - E.预测性
 
 - 
				
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 A.内容的丰富
 - 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控制权
 - C.课程结构的更新
 - 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 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 
				
柏拉图把人分为三种集团或三个等级,即( )。
- A.哲学家
 - B.艺术家
 - C.军人
 - D.科学家
 - E.劳动者
 
 - 
				
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 )。
- A.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
 - B.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 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
 - D.重视能力的培养
 - E.重视个别差异
 
 - 
				
课外活动制定计划的基本要求有( )。
- A.可行性
 - B.协调性
 - C.明确性
 - D.基础性
 - E.先导性
 
 - 
				
小学课程设计要以实现( )为最终目的。
- A.课程目标
 - B.教育目的
 - C.培养目标
 - D.教学目标
 - E.教育观念
 
 - 
				
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 )。
- A.四书
 - B.文法
 - C.修辞
 - D.辩证法
 - E.论语
 
 - 
				
( )是构成教育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要素。
- A.教师
 - B.校长
 - C.教材
 - D.教具
 - E.学生
 
 -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经历的过程有( )。
- A.前制度化教育
 - B.制度化教育
 - C.义务教育
 - D.普及教育
 - E.非制度化教育
 
 - 
				
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持外铄论观点的代表人物有( )。
- A.弗洛伊德
 - B.威尔逊
 - C.孟子
 - D.荀子
 - E.洛克
 
 - 
				
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包括( )。
- A.幼儿教育
 - B.初等教育
 - C.中等教育
 - D.高等教育
 - E.学历教育
 
 - 
				
小组活动主要包括( )。
- A.学科小组
 - B.技术小组
 - C.艺术小组
 - D.公益活动
 - E.体育小组
 
 - 
				
按课外活动内容的性质划分,课外活动的形式有( )。
- A.科技活动
 - B.小组活动
 - C.学科活动
 - D.个人活动
 - E.文艺活动
 
 - 
				
把教育的最高目的限定为“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的教育家是( )。
- A.柏拉图
 - B.拉伯雷
 - C.卢梭
 - D.裴斯泰洛齐
 
 - 
				
单一课指在一节课中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又可细分为( )。
- A.新授课
 - B.复习课
 - C.练习课
 - D.实验课
 - E.测验课
 
 -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 )。
- A.朱熹
 - B.孔颖达
 - C.夸美纽斯
 - D.斯宾塞
 
 - 
				
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是以( )的发表为标志的。
- A.《大教学论》
 - B.《民主主义与教育》
 - C.《普通教育学》
 - D.《教育漫话》
 
 - 
				
允许成绩优秀的学生跳级,体现了( )原则。
- A.启发性
 - B.直观性
 - C.因材施教
 - D.巩固性
 
 -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末的( )。
- A.京师大学堂的成立
 - B.废科举,兴学校
 - C.北洋大学的创建
 - D.洋务运动的推行
 
 - 
				
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墨子
 
 - 
				
难题提供了试题的( )信息。
- A.错误率
 - B.通过率
 - C.平均通过率
 - D.平均错误率
 
 - 
				
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特殊途径是( )。
- A.少先队活动
 - B.班主任工作
 - C.课外活动
 - D.思想品德课
 
 - 
				
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素养。
- A.崇高的职业道德
 - B.文化科学知识
 - C.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 D.教育理论知识
 
 - 
				
古希腊斯巴达教育比较重视( )。
- A.军事体操教育
 - B.政治哲学教育
 - C.天文数学教育
 - D.全面发展教育
 
 -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大兴,( )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 A.儒、墨
 - B.儒、道
 - C.法、墨
 - D.道、法
 
 - 
				
墨家以( )为教。
- A.“弃圣绝智”
 - B.“兼爱”和“非攻”
 - C.“弃仁绝义”
 - D.“克己复礼”
 
 - 
				
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 )的人。
- A.自然属性
 - B.社会属性
 - C.实践属性
 - D.现实属性
 
 - 
				
小学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 )规律。
- A.政治经济文化
 - B.遗传
 - C.儿童身心发展
 - D.教育
 
 -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发表于( )。
- A.1985年
 - B.1993年
 - C.1998年
 - D.1999年
 
 - 
				
儿童入学后必须以( )为主导。
- A.学习
 - B.游戏
 - C.体育
 - D.文艺
 
 - 
				
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总要求是( )。
- A.教学规律
 - B.教学规则
 - C.教学原则
 - D.教学细则
 
 - 
				
在素质教育中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对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的是( )。
- A.智育
 - B.学校德育
 - C.社会德育
 - D.家庭德育
 
 - 
				
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
- A.课外活动
 - B.教学活动
 - C.班主任活动
 - D.实践活动
 
 - 
				
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中规定初等小学的修业年限为( )。
- A.3年
 - B.4年
 - C.5年
 - D.6年
 
 - 
				
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的指标是( )。
- A.效度
 - B.难度
 - C.信度
 - D.区分度
 
 - 
				
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过程的教育是( )。
- A.现代教育
 - B.传统教育
 - C.素质教育
 - D.创新教育
 
 - 
				
衡量和评价小学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
- A.培养目标
 - B.考试
 - C.小学教育目的
 - D.教学内容
 
 -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 )。
- A.环境决定论
 - B.教育万能论
 - C.二因素论
 - D.遗传决定论
 
 - 
				
在我国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是( )。
- A.杨贤江
 - B.蔡元培
 - C.李大钊
 - D.王道俊
 
 - 
				
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小学教育具有了( )的特征。
- A.广泛性
 - B.普遍性
 - C.强制性
 - D.全民性
 
 -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地反映在( )中。
- A.《学记》
 - B.《大学》
 - C.《论语》
 - D.《中庸》
 
 -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教育家( )编写的。
- A.苏格拉底
 - B.亚里士多德
 - C.柏拉图
 - D.昆体良
 
 - 
				
教科书的主体部分是( )。
- A.提纲
 - B.课文
 - C.目录
 - D.习题
 
 -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
- A.基础型课程
 - B.拓展型课程
 - C.研究型课程
 - D.国家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