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湖南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权威预测试卷(1)
-
试述如何培养班集体?
-
论述班主任如何做个别教育工作
-
简述现代学制改革的趋势。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
简述活动课程论及其特点。
-
简述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
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
制约和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力量是________。
-
学校教育进行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________、________的再生产。
-
1957年, 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我国提出的________。
-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是:________包括________。
-
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__________教育。
-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供学习内容,是教学策略研究的核心。目前认为主要有两条途径,即________和问题化策略。
-
所谓________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
-
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________、简捷性、交往性等方面。
-
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的__________。
-
根据《________》,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
-
________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
教育目的有三个层次,即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________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
________认为,教育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
-
17、l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被称勾________。
-
________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班级所期望达到的境界。
-
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成为现实性取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和________的相互作用。
-
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美国________创立的,是吸取认知发展论某些观点与行为主义合理内核相结合,创立了新的认知一行为主义学说。
-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________、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________。
-
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是“________”地统一过程。
-
前苏联教育理论家________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 ( )
- A.重要力量
- B.主要力量
- C.内部动力
- D.外部动力
-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属于 ( )
- A.道德素质教育
- B.思想素质教育
- C.政治素质教育
- D.心理素质教育
-
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
- A.共青团组织
- B.教导处
- C.总务处
- D.班级
-
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施的结果”的评价模式是 ( )
- A.目标评价模式
-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 C.过程评价模式
- D.成果评价模式
-
( )的基本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
- A.练习法
- B.实验法
- C.实习作业法
- D.参观法
-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 ( )
- A.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 B.社会环境的要求
- C.教育要求的内化
- D.个体的理想和目标
-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 ( )
- A.德育
- B.劳动技术教育
- C.体育
- D.智育
-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 ( )
- A.教育教学工作要抓关键期
- B.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 C.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 D.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叫 ( )
- A.实习法
- B.参观法
- C.演示法
- D.读书指导法
-
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 )
- A.条件
- B.任务
- C.途径
- D.结果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
- A.热爱教育事业
- B.热爱学生
- C.教书育人
- D.创新开拓
-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 )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 )
- A.遗传素质
- B.环境
- C.个体主观能动性
- D.教育
-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 )
- A.教育的性质
- B.教育的任务
- C.教育的内容
- D.教育的规律
-
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和依据是 ( )
- A.课程计划
- B.课程标准
- C.考试用书
- D.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