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下半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深度预测卷(3)
- 
				
该案例对于我们的启示是( )。
- A.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 B.教师不仅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 C.“高材生”一定能教出“高材生”
 - D.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
 
 -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素养,还应具有( )。
- A.道德素养
 - B.能力素养
 - C.心理素养
 - D.身体素养
 
 - 
				
根据材料,你认为该老师出现上述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没有钻研教材
 - B.没有充分了解学生
 - C.没有制订好教学计划
 - D.没有注重教学反思
 
 -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某大学化学系的高材生,分配到一所中学教高中化学,他每节课尽心教授,渴望将其化学才智传给学生。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学生埋怨教师讲的东西他们无法理解;老师责备学生太笨,自己的苦心得不到回报。
教师备课应做到哪几个方面?( )
- A.钻研教材
 - B.了解学生
 - C.制订教学进度计划
 - D.写好教学反思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双基”是什么?( )
- A.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 B.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 C.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 
				
下列能够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是( )。
- A.只要一个人活着,学习就不停止,除非因为他不运用学习的能力以致学习能力衰退
 - B.温故而知新
 - C.活到老,学到老
 - D.有教无类
 
 - 
				
伊里奇主张( )。
- A.非正规教育观念
 - B.学生中心理论
 - C.启发式教学
 - D.非学校化观念
 
 - 
				
德育过程就是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 )
- 正确
 - 错误
 
 -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明确指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终身教育思想最早是由谁提出的?( )
- A.保罗·朗格郎
 - B.斯宾塞
 - C.库姆斯
 - D.杜威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 )
- 正确
 - 错误
 
 - 
				
教育先行,就意味着教育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速度。 ( )
- 正确
 - 错误
 
 - 
				
中小学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方面的素养要求不仅仅指精通学科专业知识。 ( )
- 正确
 - 错误
 
 - 
				
考试时为照顾部分落后学生,应尽可能降低试题难度和分量。 ( )
- 正确
 - 错误
 
 -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自发产生的。 ( )
- 正确
 - 错误
 
 - 
				
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信息传输过程。 ( )
- 正确
 - 错误
 
 - 
				
反对压抑儿童本性,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关心儿童、信任儿童的是存在主义教育家的主张。 ( )
- 正确
 - 错误
 
 - 
				
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分辨的程度。 ( )
- 正确
 - 错误
 
 -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
- 正确
 - 错误
 
 - 
				
“棍棒底下出孝子”,说明体罚也可以教育出好学生。 ( )
- 正确
 - 错误
 
 - 
				
洛克认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教育之故。” ( )
- 正确
 - 错误
 
 - 
				
备课就是备教材。 ( )
- 正确
 - 错误
 
 - 
				
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与个性影响力是对立的。 ( )
- 正确
 - 错误
 
 -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 )
- 正确
 - 错误
 
 -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凝结于他的《理想国》中。 ( )
- 正确
 - 错误
 
 -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 )
- 正确
 - 错误
 
 - 
				
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 )
- 正确
 - 错误
 
 - 
				
基础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 ( )
- 正确
 - 错误
 
 - 
				
墨家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教育应“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 )
- 正确
 - 错误
 
 - 
				
常规训练包括( )。
- A.礼貌常规训练
 - B.学生守则训练
 - C.课堂常规训练
 - D.卫生常规训练
 - E.实践能力训练
 
 - 
				
德育的主要途径有( )。
- A.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 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 C.劳动
 - D.共青团活动
 - E.班主任工作
 
 - 
				
学校教育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 )。
- A.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
 - B.社会出现了剩余产品
 - C.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
 - D.语言发展到文字状态
 - E.社会出现了阶级
 
 - 
				
陶冶法的方式包括( )。
- A.人格感化
 - B.自然熏陶
 - C.环境陶冶
 - D.艺术陶冶
 - E.别人感化
 
 -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表现为( )。
- A.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 B.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 C.改变人们的科技价值观
 - D.具有科学研究功能
 - E.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 
				
关于新课程的理念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小学以分科课程为主
 - B.初中以综合课程为主
 - C.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包括创新性
 - D.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 E.以省级课程管理为主
 
 -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表现在( )。
- A.帮助人发现自身价值
 - B.认识并发掘自身潜能
 - C.形成并发展人的个性
 - D.发展人的精神力量
 - E.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 
				
CIPP评价模式包括( )。
- A.背景评价
 - B.输入评价
 - C.过程评价
 - D.效果评价
 - E.成果评价
 
 -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及“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体现的是德育的( )。
- A.导向性原则
 - B.疏导原则
 - C.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 D.因材施教原则
 - E.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 
				
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 )。
- A.前制度化教育
 - B.制度化教育
 - C.义务教育
 - D.普及教育
 - E.非制度化教育
 
 -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是( )。
- A.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学生都可以获得全面发展
 - B.以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 C.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 D.优越的社会制度保证教育有极高的社会效益
 - E.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 
				
按教学的任务划分,课的类型有( )。
- A.淡话法
 - B.复习课
 - C.单一课
 - D.综合课
 - E.讲授课
 
 -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是( )。
- A.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 B.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 C.班级组织的教育者
 - D.班级制度的执行者
 - E.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 
				
班级管理常用的模式有( )。
- A.常规管理
 - B.平行管理
 - C.民主管理
 - D.目标管理
 - E.质量管理
 
 - 
				
教师批改作业的方式有哪些?( )
- A.全面批改
 - B.重点批改
 - C.轮流批改
 - D.当面批改
 - E.指导学生批改
 
 - 
				
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有( )。
- A.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 B.有硕士学历
 - C.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 D.具有公认的权威和影响力
 - E.有充分的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专业组织对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 
				
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取决于( )。
- A.自身对教育工作的情感体验
 - B.班主任的权威
 - C.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力
 - D.班主任的职权
 - E.高度发展的控制自己的能力
 
 - 
				
决定教学任务的因素主要有( )。
- A.教育目的
 - B.学生的年龄特征
 - C.学科特性
 - D.教师素质
 - E.教学的时空条件
 
 - 
				
结构化策略在教材的编排方式上可分为( )。
- A.直线式
 - B.分支平行式
 - C.螺旋式
 - D.圆周式
 - E.综合式
 
 - 
				
下列哪些因素制约着教学内容的制订?( )
- A.教育目的
 - B.生产力发展水平
 - C.儿童的年龄特征
 - D.教师实际水平
 - E.家庭的教养方式
 
 - 
				
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教学原则与下列( )教学原则相一致。
- A.学不躐等
 - B.长善救失
 - C.学而时习之
 - 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在现代教育科学体系中,教育学是( )。
- A.应用学科
 - B.新兴学科
 - C.基础学科
 - D.边缘学科
 
 - 
				
从整个学校文化来讲,学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补充,所以学生文化具有( )。
- A.思想性
 - B.互补性
 - C.特殊性
 - D.变化性
 
 - 
				
教师不得有谩骂、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因为学生享有( )。
- A.身心健康权
 - B.人身自由权
 - C.人格尊严权
 - D.隐私权
 
 - 
				
( )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 A.课外活动
 - B.教学活动
 - C.实践活动
 - D.团队活动
 
 - 
				
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是指德育的( )。
- A.方法
 - B.手段
 - C.途径
 - D.内容
 
 - 
				
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得比较多,一是“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另一种是( )的领导方式。
- A.“学生中心”
 - B.“教师中心”
 - C.“德育中心”
 - D.“集体中心”
 
 - 
				
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是( )。
- A.交往
 - B.学习
 - C.课堂
 - D.课外活动
 
 - 
				
能改变教育者观念的因素是( )。
- A.政治经济制度
 - B.科学技术
 - C.生产力
 - D.文化
 
 - 
				
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学校文化的( )。
- A.特征
 - B.表象
 - C.核心
 - D.内容
 
 - 
				
目标评价模式最为关键的步骤是( )。
- A.确定方法
 - B.确定目标
 - C.确定内容
 - D.确定标准
 
 - 
				
在教学的要求、内容上的“一刀切”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 A.不平衡性
 - B.顺序性
 - C.阶段性
 - D.个别差异性
 
 - 
				
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是( )。
- A.教学计划
 - B.教学大纲
 - C.教科书
 - D.教学参考书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 A.热爱教育事业
 - B.热爱学生
 - C.教书育人
 - D.开拓创新
 
 - 
				
以别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是( )。
- A.说服法
 - B.榜样法
 - C.锻炼法
 - D.陶冶法
 
 - 
				
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特征的是( )。
- A.课程目标
 - B.课程标准
 - C.教学计划
 - D.培养目标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 )。
-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
 - 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 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 D.全面发展,面向全体
 
 - 
				
制约人们受教育权利的首要因素是( )。
- A.经济水平
 - B.政治制度
 - C.文化传统
 - D.科技水平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 A.说服教育法
 - B.锻炼法
 - C.陶冶法
 - D.榜样示范法
 
 - 
				
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
- A.课程计划
 - B.课程类型
 - C.课程标准
 - D.课本
 
 - 
				
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 )。
- A.学习动机
 - B.学习兴趣
 - C.学习目的
 - D.学习内容
 
 - 
				
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丰富的是( )。
- A.隐私权
 - B.名誉权
 - C.人身权
 - D.教育权
 
 - 
				
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高度统一体是( )。
- A.校训
 - B.校规
 - C.办学思想
 - D.校风
 
 -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 )。
- A.荀子
 - B.孟子
 - C.孔子
 - D.墨子
 
 -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
- A.柏拉图
 - B.苏格拉底
 - C.亚里士多德
 - D.德谟克里特
 
 - 
				
决定教育事业领导权的是( )
- A.经济发展水平
 - B.政治制度
 - C.文化
 - D.科技
 
 - 
				
班级建设设计以( )的制订最为重要。
- A.班级舆论
 - B.共同生活准则
 - C.活动节律
 - D.班级建设目标
 
 - 
				
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
- A.斯宾塞
 - B.夸美纽斯
 - C.赫尔巴特
 - D.洛克
 
 - 
				
考核和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是( )。
- A.观察法
 - B.测验法
 - C.调查法
 - D.自我评价法
 
 - 
				
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
- A.学生
 - B.班级
 - C.知识
 - D.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