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传染病学内科主治医师考试题库试题及答案2
-
患者经入院治疗3天后体温恢复正常,但出现头晕、口渴、心慌、烦躁不安,并有黑便。查体:BP80/50mmHg,P106次/分,面色苍白。此时应采取的治疗措施包括
- A.绝对卧床,禁食水
- B.补液,必要时输血
- C.灌肠清洗,避免毒素吸收引起肝性脑病
- D.紧急手术止血,避免引起肠穿孔等更严重的并发症
- E.给镇静剂
- F.给止血药物
- G.更换更广谱抗生素
- H.加用其他种类抗生素
-
患者经抢救治疗,热退,生命体征恢复正常,但1周后再次发热,体温38.5℃,并再次出现食欲缺乏、乏力、腹胀等症状。该患者再次发热可能性最大的原因是
- A.伤寒复发
- B.伤寒再燃
- C.吸收热
- D.腹膜炎
- E.支气管炎或肺炎
- F.院内感染
-
该患者治疗方案中不正确的是
- A.卧床休息,保肝治疗
- B.卧床休息,避免用肝损伤药物,戒酒
- C.高危患者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 D.用喹诺酮类药物进行病原治疗
- E.积极应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 F.流食,必要时禁食
-
该患者确诊为伤寒,在本病程中还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有
- A.听力下降
- B.淡红色皮疹
- C.便秘或腹泻
- D.奇脉
- E.脾大
- F.腹水
- G.青紫
- H.精神亢奋
-
本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应重点询问
- A.不洁饮食史
- B.乙肝家庭聚集现象
- C.不洁注射史
- D.动物接触史
- E.伤寒患者接触史
- F.蚊虫叮咬史
- G.疫水接触史
- H.化学物品接触史
-
该患者治疗成败的关键在于
- A.能否进行肝移植
- B.广谱、足量、联合抗感染的效果
- C.放腹水治疗
- D.保肝、退黄和支持治疗措施的得当
- E.人工肝支持治疗的时机
-
题干:某男,12岁,既往有HBsAg阳性史。10天前无诱因发烧,体温逐渐上升,波动于37.5~39℃,近3天体温持续在38.5~39.5℃不降,伴有食欲缺乏、乏力、腹胀及尿黄。查体:T39.5℃,P88次/分,BP100/60mmHg,神清,表情淡漠,未见皮疹,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软,右下腹压痛阳性,肝右肋下2cm,脾未触及,肝浊音区不小,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3.5×10 /L,NE60%,L40%。血清HBsAg(+),抗-HAVIgG(+)。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 A.慢性乙型肝炎
- B.病毒性肝炎、甲型、急性黄疸型,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
- C.伤寒,病毒性肝炎、乙型、急性黄疸型
- D.伤寒,病毒性肝炎、甲型、亚急性重型
- E.伤寒,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
- F.病毒性肝炎、甲乙重叠感染
-
题干:男, 45岁,有慢性乙肝病史15年,近1年来自感体力下降,时感腹胀,消瘦。1周前因进食不洁饮食出现腹泻、腹痛,服药后腹泻好转,但近3天出现发热,明显腹痛、腹胀,小便发黄,尿量明显减少。入院后查体:意识尚清,但患者烦躁多语,慢性肝病面容,巩膜轻度黄染,明显肝掌,可见蜘蛛痣,心肺未见异常;腹部膨隆,脐下腹有压痛,轻度反跳痛,腹水征阳性。急诊化验:血常规:WBC9.8乘以十的九次方/L,中性89%;电解质K+3.4mmol/L,Na+ 137mmol/L,Cl-98mmol/L,血氨为96μmol/L. 诊断肝肾综合征的主要依据
- A.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 B.尿量减少
- C.内毒素血症
- D.尿素氮高于正常2倍
- E.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升高
-
下列治疗措施哪项不合理
- A.联合抗感染
- B.利尿,改善肾血液循环,保护肾功能
- C.保肝,退黄
- D.支持治疗,稳定内环境
- E.腹水浓缩回输
-
入院后应尽快完成的检查不包括
- A.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
- B.胃镜了解食管静脉情况
- C.腹腔穿刺,化验腹水性质
- D.血气分析
- E.B超了解腹部情况
-
题干:男, 45岁,有慢性乙肝病史15年,近1年来自感体力下降,时感腹胀,消瘦。1周前因进食不洁饮食出现腹泻、腹痛,服药后腹泻好转,但近3天出现发热,明显腹痛、腹胀,小便发黄,尿量明显减少。入院后查体:意识尚清,但患者烦躁多语,慢性肝病面容,巩膜轻度黄染,明显肝掌,可见蜘蛛痣,心肺未见异常;腹部膨隆,脐下腹有压痛,轻度反跳痛,腹水征阳性。急诊化验:血常规:WBC9.8乘以十的九次方/L,中性89%;电解质K+3.4mmol/L,Na+ 137mmol/L,Cl-98mmol/L,血氨为96μmol/L. 该患者的诊断首先应考虑
- A.急性腹膜炎
- B.感染性腹泻
- C.慢性乙型肝炎
- D.肝炎肝硬化
- E.阑尾炎
-
该患者目前的并发症不包括
- A.自发性腹膜炎
- B.肝肾综合征
- C.结核性腹膜炎
- D.腹水
- E.肝性脑病
-
关于流行性出血热的病理变化的描述, 下列哪项不合适
- A.全身小血管均可受到侵犯
- B.基本病理变化是小血管内皮细胞的肿胀、变性和坏死
- C.肾脏是该病毒攻击的唯一靶器官
- D.镜检可见肾间质高度充血、出血和水肿,肾小管受压变窄
- E.心脏、肝脏和大脑也是受损器官
-
在流行地区,发现有下列表现者可诊断为出血热
- A.发热、头痛、腰痛和尿蛋白阴性
- B.腰痛、尿蛋白阳性,伴有下肢浮肿,贫血
- C.病毒感染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
- D.发热、全身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和肾脏损害
- E.有发热、腰痛,小便发黄
-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早期发生休克的主要原因是
- A.出血导致的血容量下降
- B.高热、出汗导致体内液体相对不足
- C.心肌炎引起的心功能衰竭
- D.血浆外渗于组织间隙,血容量下降
- E.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性休克”
-
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机制是
- A.主要为病毒的直接作用
- B.主要由免疫损伤引起
- C.由各种体液因子导致损害
- D.高热引起血管的损伤
- E.病毒的直接作用与免疫损伤共同作用的结果
-
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的季节性
- A.主要在7、8、9三个月发病
- B.家鼠传播者主要在5~7月发病
- C.黑线姬鼠传播者以11月至次年1月为高峰
- D.林区姬鼠传播者主要在冬季
- E.一般5~10年有一次全国大流行
-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传播途径不包括
- A.夏天蚊虫叮咬病人然后再叮咬其他人
- B.吸入鼠类带病毒的排泄物污染的尘土
- C.进食鼠类带病毒排泄物污染的食物
- D.孕妇感染的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
- E.经过皮肤伤口感染
-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染源不包括
- A.黑线姬鼠
- B.褐家鼠
- C.狗或猫
- D.鸡
- E.家兔
-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是
- A.一种DNA病毒
- B.单股正链RNA病毒
- C.与丙型肝炎病毒一样
- D.与艾滋病毒(HIV)相同属反转录病毒科
- E.汉坦病毒属,为单股负链RNA病毒
-
下列描述流行性出血热哪项不正确
- A.由汉坦病毒引起
- B.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 C.鼠为主要传染源
- D.人-人传播为重要的传播途径
- E.肾脏损害为本病的特征
-
下列均是皮下及肌肉囊虫病的特点,除了
- A.皮下可扪及直径约0.5~1cm大小椭圆形结节
- B.多在躯干及四肢
- C.数量由数个至数百个不等
- D.皮小结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粘连
- E.结节可先后分批出现
-
临床上最简便的用于确诊疟疾的实验室检查方法是
- A.血或骨髓涂片检测疟原虫
- B.间接荧光抗体测定
- C.聚合酶链反应测定血中疟原虫DNA
- D.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 E.外周血液检查发现贫血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对眼猪囊尾蚴病患者首选的治疗是
- A.阿苯达唑
- B.吡喹酮
- C.氯喹
- D.伯氨喹
- E.手术
-
引起恶性疟疾发作不规则的主要原因是
- A.恶性疟原虫侵犯各期红细胞
- B.潜伏在肝脏中的裂殖子侵犯红细胞
- C.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时间不一致
- D.粘附在血管内的疟原虫再度侵犯新的红细胞
- E.疟原虫释放毒素
-
用青霉素治疗下列疾病的过程中,首剂肌注后可出现赫氏反应的是
- A.流脑
- B.猩红热
- C.钩体病
- D.白喉
- E.败血症
-
下列乙肝病毒标记物中反映HBV有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的是
- A.表面抗原(HBsAg)
- B.表面抗体(抗-HBs)
- C.e抗原(HBeAg)
- D.e抗体(抗-HBe)
- E.核心抗体(抗HBc)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期患者皮肤瘀点的主要病理基础是
- A.血管脆性增强
- B.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 C.血小板减少
- D.小血管炎致局部坏死及栓塞
- E.凝血功能障碍
-
下列五种感染过程最常见的是
- A.病原体被清除
- B.隐性感染
- C.显性感染
- D.病原携带状态
- E.潜伏性感染
-
能引起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是
- A.梅毒螺旋体
- B.霍乱弧菌
- C.布氏杆菌
- D.淋球菌
- E.白喉杆菌
-
甲型流感病毒最容易发生变异的成分是
- A.包膜脂类
- B.神经氨酸酶和血凝素
- C.衣壳蛋白
- D.基质蛋白
- E.核蛋白
-
对疑似甲类传染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应在指定的场所进行
- A.医学观察
- B.留验
- C.隔离
- D.访视
- E.就地诊验
-
下列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理改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 B.血管套形成
- C.软化灶
- D.蛛网膜下腔有脓性渗出物
- E.胶质细胞增生
-
关于预防接种的初种时间,哪项是正确的
- A.2月时开始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
- B.2月后接种卡介苗
- C.4~5月时接种麻疹疫苗
- D.6~8月时接种乙型脑炎疫苗
- E.1岁后开始接种百-白-破混合疫苗
-
猩红热患儿皮疹特点,以下哪项不符合
- A.皮疹粗糙,砂纸样
- B.常有散在糠屑样脱皮
- C.在腋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皮疹稀疏
- D.常在24小时内遍及全身
- E.疹间皮肤亦呈红色
-
细菌性痢疾病理改变的部位是
- A.盲肠
- B.回肠末端
- C.直肠和乙状结肠
- D.升结肠
- E.降结肠
-
目前国内最常见的细菌性痢疾病原菌是
- A.福氏痢疾杆菌
- B.宋内痢疾杆菌
- C.鲍氏痢疾杆菌
- D.舒氏痢疾杆菌
- E.志贺痢疾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