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全国自考(公共关系学)模拟试卷2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50. 某商场特别注重商场的企业文化,具体表现在:(1)具有鲜明个性的场名、场徽、场服、场歌。(2)商场倡导“提高人的群体观念”、“把真诚奉献给商场将受到尊重,自私和虚伪将遭唾弃。(3)创办仪仗队和专业艺术团。(4)实行半军事化管理。(5)对店堂进行独特的设计和独特的布局。试分析:以上几点分别属于CIS中的哪个组成部分?

  2. 48. 如何完善公共行政服务,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3. 49. 列表说明公共关系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与传统的促销方式之间的不同之处。

  4. 46. 会议的公共关系功能是什么?

  5. 47. 企业广告与企业公共关系的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6. 45. 演讲的传播优势有哪些?

  7. 44. 从众心理

  8. 43. 首要公众

  9. 41. 全员PR管理

  10. 42. 知晓公众

  11. 39. 构成广告主题的要素有( )

    • A.广告目标
    • B.产品个性
    • C.信息个性
    • D.企业目标
    • E.消费心理
  12. 38. 公关调查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 )

    • A.组织所处的环境
    • B.所面对的各类公众关系的动态
    • C.与各种媒介组织的关系状况
    • D.财政收入状况
    • E.与某类关系不协调的公众的矛盾症结及成因
  13. 40. 政府开拓公众参政议政的社会渠道有( )

    • A.社会协商对话
    • B.公众议政活动
    • C.公众投票公决
    • D.加强廉政监督
    • E.安排专访
  14. 36. 宣传型公关的特点是( )

    • A.主导性强
    • B.时效性强
    • C.传播面广
    • D.推广组织形象效果快
    • E.有利于提高组织知名度
  15. 37. 受众选择的“3S”论中的3S指( )

    • A.选择性感知
    • B.选择性注意
    • C.选择性理解
    • D.选择性记忆
    • E.选择性行为
  16. 34. “全员公共关系管理”是指( )

    • A.社区公众的合作
    • B.领导的公共关系意识
    • C.全员的公共关系配合
    • D.组织的公共关系氛围
    • E.媒介传播的支持
  17. 35. 构成态度的因素有( )

    • A.思维
    • B.行为
    • C.认知
    • D.情感
    • E.意图
  18. 33. 不能与公共关系等同的概念有( )

    • A.交际
    • B.宣传与新闻
    • C.公共事务
    • D.论题处理
    • E.危机处理
  19. 32. 下列哪些是“霍桑实验”中提出来的,是人性文化逐渐抬头的有力表现( )

    • A.管理理论
    • B.人际关系理论
    • C.行政管理理论
    • D.行为科学
    • E.人群关系理论
  20. 31. 与公共关系相关的若干实践范畴包括( )

    • A.交际
    • B.宣传
    • C.关系
    • D.外交
    • E.广告
  21. 30. 规定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目标和方向的是( )

    • A.政府公共关系原则
    • B.政府公共关系任务
    • C.政府公共关系职能
    • D.政府公共关系意义
  22. 28. 企业内刊是企业自行编辑出版发行的一种( )

    • A.准大众媒介
    • B.大众媒介
    • C.电子媒介
    • D.展示媒介
  23. 29. 广告运用最广泛的题材是( )

    • A.健康
    • B.美感
    • C.效能
    • D.安全
  24. 27. 市场领导者定位的战略思想是( )

    • A.先入为主
    • B.寻找空隙
    • C.挑战对手
    • D.双赢策略
  25. 26. 在民意测验的调查方式中成本较高的一种是( )

    • A.面访调查
    • B.通讯调查
    • C.电话调查
    • D.深度调查
  26. 24. 总结是PDCA工作法的第几步( )

    • A.一
    • B.二
    • C.三
    • D.四
  27. 25. 以下传媒属文字传播媒介的是( )

    • A.报纸
    • B.广播
    • C.因特网
    • D.电视
  28. 21. 建设型公关适用于组织的( )

    • A.开创阶段
    • B.发展阶段
    • C.危机阶段
    • D.稳定阶段
  29. 22. 适用于组织环境发生某种冲突的公关活动方式是( )

    • A.进攻型公关
    • B.防御型公关
    • C.维系型公关
    • D.建设型公关
  30. 23. 组织的自我形象是指( )

    • A.组织的实际形象
    • B.组织的主观形象
    • C.组织的客观形象
    • D.组织期望建立的社会形象
  31. 19. “新闻代理模式”的公共关系活动认为( )

    • A.公关是公众与组织的对话
    • B.公关的主要目标是使组织在传媒上获得良好宣传
    • C.公关是信息的公布
    • D.公关是群众和政府的对话
  32. 20. 能全面的、整体的展现组织形象的是( )

    • A.组织的产品形象
    • B.组织的人员形象
    • C.组织的环境形象
    • D.组织的管理形象
  33. 17. 评价公关社会效益借助于( )

    • A.组织形象地位四象限图
    • B.费用效益分析
    • C.组织形象要素调查表
    • D.组织形象差距分析图
  34. 18. 缺乏弹性和计划性编制公共关系预算的方法是( )

    • A.劳务工时报酬法
    • B.按销售量抽成法
    • C.目标作业法
    • D.滚动法
  35. 16. 口号、厂歌、厂旗属于( )

    • A.文化形象的内涵
    • B.文化形象的外显
    • C.标识形象的内涵
    • D.标识形象的外显
  36. 14. 被周围的人所信赖而起着舆论指导作用的人是( )

    • A.先驱者
    • B.早期采用者
    • C.前期追随者
    • D.后期追随者
  37. 15. 因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激而对事物产生片面或歪曲印象的是( )

    • A.知觉的选择性
    • B.知觉的偏见
    • C.知觉的单一性
    • D.知觉的灵活性
  38. 13. 片面的知觉属于( )

    • A.首因效应
    • B.近因效应
    • C.晕轮效应
    • D.定型作用
  39. 12. 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是( )

    • A.认知
    • B.情感
    • C.意图
    • D.思维
  40. 9. 公关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排列,处于同一层次,其模式属于( )

    • A.部门隶属型
    • B.部门并列型
    • C.领域直属型
    • D.公关委员会
  41. 11. 处在某组织影响范围之中,但与该组织无关,其观点、态度和行为不受该组织的影响,也不对该组织产生作用的公众对象属于( )

    • A.非公众
    • B.潜在公众
    • C.顺意公众
    • D.逆意公众
  42. 10. 公共关系的归属易忽视公共关系在经营管理方面的作用,它归属于( )

    • A.办公室
    • B.联络接待部门
    • C.宣传部门
    • D.销售部门
  43. 7. 公共关系成为热门职业的第一个国家是( )

    • A.中国
    • B.法国
    • C.德国
    • D.美国
  44. 8. 公共关系必须收集分析( )

    • A.与组织专业有关的信息
    • B.与产品形象有关的信息
    • C.与社会地位有关的信息
    • D.与组织专业有关的社会情报信息
  45. 5. 公共关系首先传入我国的( )

    • A.内陆地区
    • B.东北地区
    • C.青海和西藏
    • D.沿海地区
  46. 6. 现代公共关系的发端时期是( )

    • A.巴纳姆时期
    • B.占代时期
    • C.艾维.李时期
    • D.爱德华.伯尼斯时期
  47. 4. 1906年,艾维.李向新闻界发表了著名的具有里程碑性质的( )

    • A.《公共舆论的形成》
    • B.《有效的公共关系》
    • C.《原则宣言》
    • D.《修辞学》
  48. 2. 公共关系活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中不包括( )

    • A.群体
    • B.组织
    • C.传播沟通
    • D.公众
  49. 3. 我国第一家专业公共关系公司成立于( )

    • A.1978年
    • B.1982年
    • C.1986年
    • D.1988年
  50. 1. 评估公关活动成效的依据是( )

    • A.人群关系的变化情况
    • B.公共关系状态的变化
    • C.社区关系的变化情况
    • D.人际关系状况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