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20年自考(生产与作业管理)模拟卷7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45. 已知生产线上甲零件的日需求量为每天D=32000件,标准容器放置甲零件的数量为b=100件/箱,每日实行两班制,有效工时为16小时,零件等待时间Tw=1小时,加工时间Tp=0.5小时,等待时间的容差Aw=0.2,加工时间的容差Ap=0.2,求所需要的移动看板和生产看板数。

  2. 46. 某铣床组共有铣床3台,年制度工作时间306天,两班制生产,每班8小时。铣床停修率为5%,加工A、B、C、D四种产品的台时定额及年计划产量如下表:

    要求:

    (1)请用假定产品法确定铣床组的生产能力。(具体计算及其计算结果直接填人表中)

    (2)评价计划年度铣床组生产能力与计划产量是否相平衡,若不平衡,请提出相应的措施。

  3. 42. 简述库存管理的作用。

  4. 43. 黄海公司通过市场调查,预计本公司新开发出设备的市场容量约为3000台/每年,公司维持生产经营的费用为每年20万元,管理费用为每年5万元,产品预定的单位售价为200元,生产销售每台产品的变动成本为120元,请问黄海公司是否应该投资该产品设备的生产?

  5. 44. 盛华机械厂生产压缩机的某型号零件,相关生产数据资料如下表所示,其中各部件的保险期为0,现请分别计算各车间的投入提前期和出产提前期。

  6. 40. 简述5S活动的目的。

  7. 41. 简述设备管理的新发展。

  8. 38. 基本生产过程

  9. 37. 企业战略

  10. 39. 时间研究

  11. 35. 生产与作业系统

  12. 36. 生产与作业管理

  13. 32. 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是 ( )

    • A.安全生产、提高效率
    • B.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 C.科学管理、均衡生产
    • D.因地制宜、改进工艺
  14. 33. 反复研究如何能在有限资源上经过新型加工产生新的物品并不断循环,是指循环经济行为准则中的 ( )

    • A.再使用原则
    • B.减量化原则
    • C.再思考原则
    • D.再循环原则
  15. 34. 以下不属于执行质量标准的是 ( )

    • A.国际标准
    • B.地方标准
    • C.国家标准
    • D.企业标准
  16. 31. 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是 ( )

    • A.费根鲍姆
    • B.巴雷特
    • C.德鲁克
    • D.戴克
  17. 30. ISO9000.2000的原则中的系统方法实际上包括 ( ) ①系统分析;②系统工程;③系统研究;④系统管理;⑤系统预测。

    • A.③④⑤
    • B.①②③
    • C.②③④⑤
    • D.①②④
  18. 28. 项目的主要干系人中,负责管理项目的个人是 ( )

    • A.项目经理
    • B.发起者
    • C.承包商
    • D.顾客
  19. 29. 精益生产方式结构体系的三大支撑为 ( ) ①零库存②多品种③零缺陷④高效率⑤低成本

    • A.③④⑤
    • B.①④⑤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20. 26. 开发六西格玛模式的公司是 ( )

    • A.丰田公司
    • B.摩托罗拉公司
    • C.通用公司
    • D.SONY公司
  21. 25. 将设备按产品加工的工艺顺序进行摆放,形成一种生产线,完成对产品的全部加工,这种设备布置形式是 ( )

    • A.产品导向布置形式
    • B.工艺导向布置形式
    • C.混合式设备布置形式
    • D.机群式布置形式
  22. 27. 与传统采购相比,准时化采购的采购批量的特点是 ( )

    • A.大批量高频率
    • B.大批量低频率
    • C.小批量低频率
    • D.小批量高频率
  23. 24. 在物料需求计划(MRP)中,反映了产品的组成结构层次及每一层次下组成部分本身需求量的是 ( )

    • A.主生产计划
    • B.输出报告
    • C.物料清单
    • D.库存处理信息
  24. 23. 劳动定额分为现行标准、标准定额、计划定额等的依据是 ( )

    • A.表现形式
    • B.在管理中的作用
    • C.使用范围
    • D.使用阶段
  25. 22. 最小最大的原则主要用于 ( )

    • A.设施布置
    • B.企业选址
    • C.车间布置
    • D.办公室布置
  26. 20. 根据工人看管或操作的设备的工作岗位数、工作量等因素计算的编制定员的办法是 ( )

    • A.按岗位定员
    • B.按设备定员
    • C.按比例定员
    • D.按劳动效率定员
  27. 21. 在仓库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 )①设施中的楼层数;②利用高度;③产品流程;④服务对象。

    •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28. 18. 物料管理板块主要包括 ( )①分销管理;②库存控制;③生产现场控制;④采购管理。

    •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④
  29. 19. 在ABC重点控制模式中,按ABC分析表,累计品目百分数为5%~15%,而平均资金占用额累计百分数为60%-80%左右的物品,应确定为 ( )

    • A.A类物品
    • B.B类物品
    • C.C类物品
    • D.不能确定
  30. 17. 利用模块化构件的方法有很多,诸如 ( )①共享构件模块化;②“量体裁衣”模块化;③混合模块化;④可组合模块化;⑤仿真模块化。

    • A.②③④⑤
    • B.①②③⑤
    • C.①②③④
    • D.①③④⑤
  31. 16. 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中,经验估工法适用于

    • A.新产品试制
    • B.大量生产
    • C.成批生产
    • D.成组生产
  32. 14. 劳动定额分为全国定额、地区定额、行业定额和企业定额的依据是 ( )

    • A.表现形式
    • B.使用阶段
    • C.在管理中的作用
    • D.使用范围
  33. 15. 针对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不同阶段,采用的研究不同的管理技术方法是指项目管理的三维管理中的 ( )

    • A.知识维
    • B.信息维
    • C.时间维
    • D.保障维
  34. 13. 下列不属于三级流程图的是 ( )

    • A.企业技术研发工作流程图
    • B.人员招聘工作流程图
    • C.统计工作流程图
    • D.销售工作流程图
  35. 11. 以结构性方式写明工作执行顺序,无开始和结束的流程图是指 ( )

    • A.平面流程图
    • B.由上而下流程图
    • C.跨功能作业互动图
    • D.基本流程图
  36. 12. 考虑各种技术组织措施进行技术改造后,企业或主管部门重新调查和核定的生产能力是指 ( )

    • A.设计能力
    • B.查定能力
    • C.计划能力
    • D.控制能力
  37. 10. 从根本上讲,作业排序所追求的目标是 ( )

    • A.保证及时供应用户所需产品,及时取得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及零部件
    • B.在保证完工期的前提下有效地利用资源,并能够对情况的变化有迅速的反应
    • C.保证尽可能低的库存水平
    • D.提高产品质量
  38. 7. 编制综合生产计划时,在反映企业内部条件的信息资料中,尤其重要的是 ( )

    • A.企业规模
    • B.各种物资的库存供应情况
    • C.可能的生产能力水平
    • D.劳动力及技术力量水平
  39. 8.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企业编制定员人员范围的是 ( )

    • A.服务人员
    • B.基本生产人员
    • C.技术人员
    • D.专业决策人员
  40. 5. 把适应市场需求放在中心位置来确定目标,这体现出组织生产与作业过程的哪一项基本要求 ( )

    • A.柔性
    • B.目标性
    • C.综合性
    • D.比例性
  41. 6. 加工装配式生产的特点有 ( )

    • A.有较多用户要求的产品
    • B.有较多标准产品
    • C.产品生产的稳定性
    • D.产品生产的重复性
  42. 3. 成批生产类型的主要特征是 ( )

    • A.按照节拍生产产品
    • B.按照分批生产产品
    • C.按照生产周期生产产品
    • D.按照在制品定额生产产品
  43. 4. 下列不属于作业排序的约束条件的是 ( )

    • A.生产资源
    • B.必须完成给定的生产任务
    • C.操作的工艺流程
    • D.场地限制
  44. 2. 企业战略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总体战略、经营战略和 ( )

    • A.产品战略
    • B.营销战略
    • C.生产战略
    • D.职能战略
  45. 1. 实现生产与作业系统各项功能的基础是 ( )

    • A.生产与作业系统结构
    • B.生产能力
    • C.生产管理
    • D.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