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份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自考真题
-
根据幼儿园小班听说游戏《山上有个木头人》的活动目标与活动准备,进行语言活动过程的设计,要求符合听说游戏设计与组织的基本思路。
案例:山上有个木头人(小班)
活动目标:
(1)要求幼儿正确发出“山、上、三”等字音,区别s和sh,an和ang等音;
(2)帮助幼儿听懂并理解简单的游戏规则,提高对指令性语言的倾听水平;
(3)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及听说应变能力。
活动准备:拉线木偶玩具一个(或用纸板制成的活动拉线木偶人)。
-
试述早期阅读活动对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价值。
-
基本语言教育活动的组织原则有哪些?
-
讲述活动的作用有哪些?
-
早期回读活动有哪些基本内容?
-
简述谈话活动设计和组织的基本步骤。
-
语言操作能力
-
简述完整语言教育观的基本内涵。
-
幼儿编构故事
-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活动教育观
-
语言形式
-
儿童前语言发音
-
构音障碍的类型有()
- A.丢音、增音、错音
- B.丢音、换音、错音
- C.错音、换音、增音
- D.丢音、换音、增音
-
苏日比发现两三岁儿童以口语阅读图书的行为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其中最后一个阶段为()
- A.注意图画并形成口语故事
- B.注意文字
- C.注意图画,开始形成书面的故事内容
- D.注意图画、阅读和讲故事
-
关于儿童早期阅读的正确说法是()
- A.早期阅读主要是识字,认识很多汉字
- B.早期阅读重在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
- C.早期阅读就是让幼儿看很多书.记诵其中内容
- D.早期阅读就是让孩子的智力发展不输在起跑线上
-
文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基本思路中,第二个层次是()
- A.理解体验作品
- B.学习文学作品
- C.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
- D.迁移作品经验
-
幼儿园文学活动作为一种语言教育活动类型,其基本教育内容是()
- A.文学欣赏
- B.文学分析
- C.文学作品
- D.文学创作
-
听说游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第一步骤是()
- A.交待游戏规则
- B.设置游戏情景
- C.教师引导游戏
- D.幼儿自主游戏
-
按编码特点,讲述活动可分成叙事性讲述、描述性讲述和()
- A.实物讲述
- B.议论性讲述
- C.看图讲述
- D.情景表演讲述
-
幼儿园讲述活动的独特之处是()
- A.讲述活动旨在锻炼一种独自语言
- B.讲述活动有相对正式的语境
- C.讲述活动有一定的凭借物
- D.讲述活动建立在一般交谈的语言基础之上
-
讲述的独自语言特性,要求幼儿的口头语言表达经历的过程是()
- A.从完整编码到完整发码
- B.从完整发码到完整编码
- C.从独立完整发码到独立完整编码
- D.从独立完整编码到独立完整发码
-
谈话活动的特点有()
- A.谈话活动中的主体是教师
- B.谈话活动中教师起直接引导作用
- C.谈话活动拥有宽松自由的交谈气氛
- D.谈话活动不必有中心话题
-
关于谈话活动与日常交谈的差别,正确的描述是()
- A.谈话活动是教师为幼儿创造交谈的机会,但目的性和计划性都不强;日常谈话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的谈话,具有自发性与随机性
- B.在形式上,谈话活动在集体场合下进行,日常交谈活动往往在一名教师和一名幼儿中发生
- C.从话题来说,谈话活动是固定的,由教师根据教育目标、计划而精心设计;日常交谈是非固定的,是幼儿与幼儿之间随意产生的
- D.从时间上来说,谈话活动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的,日常交谈则一般发生在日常活动中
-
语言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包括:教师参与评价的原则、参照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和()
- A.主体性原则
- B.主观性原则
- C.客体性原则
- D.客观性原则
-
关于学前儿童在语句方面的发展,其大致的先后顺序为()
- A.单词句、电报句、单句和复合句
- B.单词句、单旬、电报句和复合句
- C.单词句、电报句、单句和完整句
- D.单词句、单句、电报句和完整句
-
在下列教育情景中,属于渗透的语言教育内容的是()
- A.讲述活动中的语言交往
- B.自由游戏中的语言交往
- C.听说游戏中的语言交往
- D.谈话活动中的语言交往
-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逐步帮助学前儿童建立的倾听技能包括有意识倾听、辨析性倾听和()
- A.无意识倾听
- B.分析性倾听
- C.理解性倾听
- D.想象性倾听
-
儿童语言学习的“三环说”认为,儿童语言学习系统由三个主要方面构成,即语育内容、语言形式和()
- A.语言交流
- B.语言学习
- C.语言运用
- D.语言分析
-
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活动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
- A.三者不是一致的
- B.总目标是年龄阶段目标和活动目标的具体化
- C.活动目标是为总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服务的
- D.语言教育通过年龄阶段目标落实到学前儿童身上
-
关于活动教育观的基本内涵,表述正确的是()
- A.仅仅在动嘴中促进学前儿童语言发展
- B.要注意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 C.要注意发挥教师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 D.提供学前儿童充分操作语言的机会
-
在下列观点中,符合完整语言教育观的是()
- A.强调“冒险”和“错误使用”在儿童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 B.儿童先选择合适的语言,然后才知道用语言来满足交际需要
- C.乱涂乱画、说出不存在的单词等都标志着儿童语言的退步
- D.成人的积极反馈和对儿童语言错误的宽容态度对儿童语言学习不起作用
-
从整合教育观的角度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内容必须与其他方面的教育()
- A.相互分离
- B.相互融合
- C.相互独立
- D.相互对立
-
语言学习的“四范畴说”认为,语言为认知发展提供了以下实践机会,即()
- A.模仿、理解和符号化
- B.模仿、表征和符号化
- C.理解、制作和说话
- D.理解、表达和制作
-
乔姆斯基提出的概念是()
- A.普通语法和个别语法
- B.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
- C.抽象语法和具体语法
- D.一般语法和具体语法
-
成人常常用高音调和夸张的语调与儿童说话,这属于儿童指向语言的()
- A.语言特征
- B.句法特征
- C.超语言特征
- D.话语特征
-
“儿童语言的获得是儿童与语言交往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观点出自()
- A.行为主义的语言学习模式
- B.先天论的语言学习模式
- C.认知相互作用论的语言学习模式
- D.社会相互作用论的语言学习模式
-
认知相互作用论认为,决定幼儿语言发展水平的是幼儿的()
- A.认知发展
- B.动作发展
- C.情感发展
- D.情绪发展
-
在语言发展期,儿童的语言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考察,即()
- A.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句法结构
- B.语言形式、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转换能力
- C.语言内容、语言运用能力、交往能力
- D.语言形式、语言内容、语言运用技能
-
学前儿童使用的复合句最明显的特征是()
- A.恰当运用连词
- B.结构严谨
- C.结构松散
- D.由几个复合旬组成
-
音节发声阶段是在()
- A.0~4个月
- B.4~10个月
- C.10~18个月
- D.18个月以上
-
属于语音意识产生的语言行为表现为()
- A.儿童对语法的获得
- B.儿童对母语中语句结构的获得
- C.儿童自觉地辨别发音是否正确
- D.儿童对母语音位的区别性特征的获得
-
在语音感知方面,要儿首先学会分辨()
- A.言语声音和其他声音
- B.不同话语声音
- C.熟悉者声音与陌生人声音
- D.男声和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