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6年10月份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自考真题试卷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案例:刚上中班的菲菲可以毫不困难地数出四只小猫玩具,但却认不出数字“4”,而和她同岁的佳佳能读出数字“4”,但让他说出这个数字(指“4”)可以表示什么则感到困惑不解。 请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两位儿童的表现,并谈谈如何指导幼儿认识数字?

  2. 试述学前儿童几何形体概念的发展。

  3. 请为小班幼儿设计一个“分类”的数学教育活动。

  4.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有哪些基本的观点?

  5. 如何引导学前儿童理解初步的空间概念?

  6. 学前儿童对物体的量的认识特点是什么?

  7. 为什么要对学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

  8. 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有哪些?

  9. 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顺序经历了( )

    • A.对应
    • B.口头数数
    • C.按物计数
    • D.说出总数
    • E.按数取物
  10. 中班幼儿认识几何形体教育的要求是( )

    • A.认识圆形
    • B.认识正方形
    • C.认识长方形
    • D.认椭圆形
    • E.认识梯形
  11.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的一般步骤是( )

    • A.确定评价目标
    • B.确定评价人员
    • C.设计评价方案
    • D.实施评价方案
    • E.处理评价结果
  12. 以下属于小班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是( )

    • A.认识 “1”和“许多”及其关系
    • B.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 C.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
    • D.初步理解早上、晚上、白天、黑夜的含义
    • E.认识10以内的数字
  13. 学前儿童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应考虑的要素有( )

    • A.目标
    • B.材料
    • C.规则
    • D.形式
    • E.指导和评价
  14. 学前儿童最初认识空间方位关系的参照系统是( )

    • A.客观对象
    • B.空间距离
    • C.自己的身体
    • D.知识掌握
  15.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中以儿童为评价对象的评价是( )

    • A.学前儿童课程评价
    • B.学前儿童发展状况评价
    • C.相对性评价
    • D.绝对性评价
  16. 通过教育评价,我们可以对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进行科学的( )

    • A.分析
    • B.督査
    • C.鉴别
    • D.认识
  17. 与儿童对时间的理解密切相关的是他们的( )

    • A.生活经验
    • B.时间认知
    • C.时间知识
    • D.时间概念
  18. 在幼儿园进行的测量活动的主要形式是( )

    • A.自然测量
    • B.标准测量
    • C.精确测量
    • D.简易测量
  19. 幼儿对图形认识的难易顺序,主要与幼儿的( )

    • A.知识及生活经验相关
    • B.知识及教育训练相关
    • C.生活经验及教育训练相关
    • D.知识及思维发展水平相关
  20. 数的分解与组成能力的发展就其本质而言是儿童( )

    • A.数概念的形成
    • B.概念水平的数运算
    • C.运算能力的发展
    • D.部分与整体的认识
  21. 在认识几何形体的教育中,教师应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感知和体验几何形体的( )

    • A.基本特点
    • B.基本结构
    • C.基本形态
    • D.基本构成
  22. 幼儿直接运用抽象的数概念进行的加减运算是( )

    • A.操作水平的加减
    • B.动作水平的加减
    • C.表象水平的加减
    • D.概念水平的加减
  23. 幼儿在解答加减应用题时,常会受题目中内容和情节的影响,他们往往把应用题当作一个故事或谜语,而不注意题目中的( )

    • A.结构关系和问题
    • B.逻辑关系和问题
    • C.数量关系和问题
    • D.功能关系和问题
  24. 进行比较时,一般是先把一组物体摆成一行,再把另一组物体逐个一对一地重叠到前一组物体上面,比较两组物体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的方法是( )

    • A.并置法
    • B.重叠法
    • C.并放法
    • D.对应法
  25. 儿童开始理解数的实际意义的标志是( )

    • A.口头数数
    • B.按物点数
    • C.说出总数
    • D.按数取物
  26. 儿童数概念的形成和建立,有赖于对( )

    • A.一一对应关系的理解
    • B.等量关系的
    • C.包含关系的理解
    • D.序列化关系的理解
  27. 观察、演示、示范、范例、现代化教学手段等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

    • A.直观的方法
    • B.练习的方法
    • C.口语的方法
    • D.实践的方法
  28. 使两个不同的动作一一对应,在计数活动中口念数词和手点实物的动作是( )

    • A.加法性协调
    • B.顺序性协调
    • C.操作性协调
    • D.对应性协调
  29. 数理逻辑知识的获得涉及到对客体的动作,即由儿童对物体的( )

    • A.行动而建构的
    • B.知识而建构的
    • C.应用而建构的
    • D.感知而建构的
  30. 儿童持续不变的等量的逻辑观念是( )

    • A.守恒的观念
    • B.等量的观念
    • C.对应的观念
    • D.序列的观念
  31. 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中起着发展思维作用的核心因素是( )

    • A.结构关系
    • B.数量关系
    • C.逻辑关系
    • D.顺序关系
  32. 教师“教”的作用,其实并不在于给儿童一个结果,酿于为他们提供( )

    • A.学习材料
    • B.学习活动
    • C.学习的环境
    • D.学习方法
  33. 数学教育目标中除重视儿童智力发展、思维的培养,而且应重视儿童良好个性等的( )

    • A.整体发展
    • B.优先发展
    • C.顺序发展
    • D.有效发展
  34. 有人说,儿童学习数学,是从“数行动”发展到“数概念”的过程。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 儿童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是( )

    • A.从数学知识的应用到数学知识的掌握
    • B.从外部的动作逐渐内化于头脑中的
    • C.从数学操作活动到数学知识的获得
    • D.从知识到概念
  35. 幼儿学习的目的是( )

    • A.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
    • B.为进人小学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 C.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 D.进行一定的科学探索
  36. 早期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培养儿童基本的( )

    • A.数学知识
    • B.数学能力
    • C.数学素养
    • D.数学认知
  37. 学前儿童数学兴趣主要表现为对具体的( )

    • A.数学知识的兴趣
    • B.数学游戏的兴趣
    • C.数学学习的兴趣
    • D.数学活动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