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份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自考真题试卷
-
请为小班幼儿设计一个“区分并说出以自身为中心的上下方位”的教学活动。
-
教师将两个大小一样的杯子注入了等量的水,问幼儿:“这两杯水一样多吗?”幼儿回答: “一样多。”然后教师将其中一杯水倒人一个又细又长的杯子,让幼儿仔细观察后回答两 杯水是否一样多,幼儿回答“不一样多”,有的指着细长的杯子说:“这个多。”有的指着原来的杯子说“这个多”。
试用所学理论分析这一现象并给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有哪些?请加以简要叙述。
-
举例说明分类教育的指导要点。
-
简述学前儿童几何形体教育的指导要点。
-
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有哪些?
-
学前儿童感知重量的特点是什么?
-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的步骤有( )
- A.确定评价目的
- B.设计评价方案
- C.实施评价方案
- D.处理评价结果
- E.汇报总结存档
-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
-
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表现为( )
- A.从具体到抽象
- B.从个别到一般
- C.从外部动作到内化的动作
- D.从同化到顺应
- E.从不自觉到自觉
-
幼儿园小班儿童空间概念发展的特点是( )
- A.能够辨别上下
- B.开始学习辨别前后
- C.正确辨别左右
- D.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 E.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
-
在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数学教学时,对应比较可分为( )
- A.重叠比较
- B.并放比较
- C.单排比较
- D.双排比较
- E.交叉比较
-
学前儿童学习加减运算的特点是( )
- A.学习加法比减法容易
- B.学习减法比加法容易
- C.学习加小数、减小数的问题容易
- D.学习加大数、减大数的问题容易
- E.理解和掌握应用题比算式题容易
-
把一个暂时未知的量同另一个作为标准的约定的已知量做比较,这个比较的过程是( )
- A.计量
- B.测量
- C.比较
- D.对应
-
通过评价揭示、暴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并在下一阶段的教育中加以改进,体现了评价的( )
- A.导向功能
- B.鉴别功能
- C.诊断功能
- D.选拔功能
-
数的组成中两个部分数之间存在着互换关系和( )
- A.互补关系
- B.大小关系
- C.差数关系
- D.传递关系
-
婴幼儿数概念发生的顺序依次是( )
- A.辨数一点数一认数
- B.点数一辨数一认数
- C.辨数一认数一点数
- D.点数一认数一辨数
-
幼儿用移动实物、逐一点数的方法寻求得数,或者是伸出自己的手指进行逐一点数寻求( )得数,这种水平属
- A.动作水平的加减
- B.表象水平的加减
- C.概念水平的加减
- D.符号水平的加减
-
大班儿童空间概念发展的特点是( )
- A.能完全做到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 B.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
- C.不能正确辨别前后
- D.能正确辨别上下、前后
-
在教师指导下,幼儿独立选择活动内容,这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形式是( )
- A.集体活动形式
- B.个别活动形式
- C.独立活动形式
- D.小组活动形式
-
儿童能够准确地感知集合及其元素,能通过计数比较两个集合元素的多少出现在儿童( )
- A.2岁~3岁
- B.3岁~4岁
- C.4岁一5岁
- D.5岁一6岁
-
帮助幼儿感知集合并逐步形成关于具体物体的集合概念的活动是( )
- A.教学活动
- B.游戏活动
- C.分类活动
- D.学习活动
-
教师“教”的作用,其实并不在于给儿童一个结果。而在于为儿童提供( )
- A.知识的准备
- B.游戏的组织
- C.活动的设计
- D.学习的环境
-
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 ) ’
- A.操作的方法
- B.游戏的方法
- C.直观的方法
- D.活动的方法
-
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最概括的陈述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
- A.具体目标
- B.总目标
- C.分目标
- D.子目标
-
幼儿学习5的组成,将5粒纽扣分成两份。给幼儿操作后,教师请不同分法的幼儿将自己的分法介绍给大家听,同时将他们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整理,使幼儿明确( )
- A.将5分成两份只有两种分法
- B.将5分成两份只有四种分法
- C.将5分成两份,一种分法是有顺序的,一种分法是无顺序的
- D.B和C同时
-
儿童思维的逻辑结构的建构,是从( )
- A.智力开始的
- B.数数开始的
- C.动作开始的
- D.语言开始的
-
儿童在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所依赖的具体经验越丰富,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就越具有( )
- A.抽象性
- B.概括性
- C.逻辑性
- D.具体性
-
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具有一种( )
- A.抽象的性质
- B.概括的性质
- C.过渡的性质
- D.归纳的性质
-
儿童在数数时,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他能点数物体,却报不出总数。说明这时儿童还 没有形成部分和整体之间的( )
- A.对应关系
- B.包含关系
- C.等量关系
- D.互补关系
-
小班儿童在进行长短排序任务时,如果排列的数量多于5个,他们还是有困难的。说明 这时的儿童尽管面对着操作材料仍然( )
- A.没有形成排序的技能
- B.没有形成操作的技能
- C.没有形成比较的技能
- D.难以协调这么多的动作
-
我们告诉学前儿童:“小红的个子比小明高,小亮的个子比小红高,他们三个人,谁的个子最高?”儿童会感到非常困难,这说明儿童( )
- A.还不具有守恒能力
- B.很难在头脑中处理两个抽象事物的关系
- C.还不具有逻辑能力
- D.很难对内部动作进行协调
-
数学不仅能帮助儿童精确地认识事物的数量属性,还能帮助儿童( )
- A.具体的认识事物
- B.科学的认识事物
- C.概括的认识事物
- D.逻辑的认识事物
-
儿童要掌握数学知识,必须具备一定的 ( )
- A.逻辑观念
- B.生活经验
- C.知识基础
- D.思维水平
-
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遵守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儿童完成数学操作的保证,也是儿童( )
- A.社会性发展的具体表现
- B.人格发展的具体表现
- C.角色意识发展的具体表现
- D.心理成熟的具体表现
-
儿童学习数学知识必须依赖于对事物之间关系的( )
- A.协调
- B.认识
- C.推论
- D.操作
-
数学语言追求的是( )
- A.明确性和必要性
- B.科学性和理论性
- C.必然性和准确性
- D.精密性和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