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份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自考真题试卷
-
举例说明量的守恒教育的指导要点。
-
一名幼儿在做辨认三角形的游戏时,只能把等边三角形挑选出来,而不能把其它的三角形也挑选出来。 请分析该儿童行为表现的原因并提出教育对策。
-
请为大班幼儿设计一个“认识l0以内相邻数”的教学活动。
-
试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
简述10以内加减运算教育的指导要点。
-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总目标。
-
简述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
-
学前儿童集合概念的发展有何特点?
-
空间概念的特点包括( )
- A.流动性
- B.周期性
- C.相对性
- D.连续性
- E.可变性
-
开展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的作用有( )
- A.鉴别作用
- B.诊断作用
- C.交流作用
- D.分类作用
- E.改进作用
-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掌握数概念的指标有( )
- A.理解数的守恒
- B.掌握数的运算
- C.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 D.掌握数的顺序
- E.掌握数的组成
-
学前儿童数学教学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
- A.操作法
- B.演示法
- C.讲解法
- D.游戏法
- E.观察、比较法
-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原则包括( )
- A.发展儿童思维结构的原则
- B.让儿童动手操作的原则
- C.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原则
- D.联系儿童生活的原则
- E.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
教育评价的一般步骤中,第一步是( )
- A.确定评价目的
- B.设计评价方案
- C.实施评价方案
- D.处理评价结果
-
形成性评价是( )
- A.在教育过程中持续进行的评价
- B.完成某个阶段的教育活动之后进行的评价
- C.在开展数学教育之前,对教育对象进行的预测性评价
- D.对达成教育目标的程度作出总结和鉴定的一种正式的评价
-
“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这一数学教育目标适合( )
- A.幼儿园小班数学教育
- B.幼儿园中班数学教育
- C.幼儿园大班数学教育
- D.学前班数学教育
-
儿童数概念的发生和获得始于( )
- A.反复教儿童数数
- B.对空间和时间的感知
- C.对集合笼统感知
- D.对几何形体的感知
-
幼儿的测量活动一般是( )
- A.目测
- B.估测
- C.自然测量
- D.标准测量
-
幼儿能以自身为中心判断左右,却不能以客体为中心判断左右,这主要是由于其( )
- A.动作能力发展的局限
- B.语言能力发展的局限
- C.想象能力发展的局限
- D.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
-
让3岁儿童拿5个桔子,他数到5个桔子后,便把最后一个(第5个)桔子拿过来。说明儿童没有形成( )
- A.一一对应观念
- B.数的包含关系
- C.序列观念
- D.类比观念
-
表示集合中元素数量的基本单位是( )
- A.0
- B.1
- C.所有的自然数
- D.所有的数字
-
教师直接组织和指导全班幼儿进行学习的活动形式是( )
- A.个别活动形式
- B.小组活动形式
- C.集体活动形式
- D.混合活动形式
-
将数学概念的属性或运算技能的要素转化成幼儿可以独立操作学习的活动是( )
- A.数学操作活动准备
- B.数学操作活动设计
- C.数学操作活动组织
- D.数学操作活动评价
-
“激发幼儿认识和探索环境中数量、形状等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并喜欢参加数学活动。”是教学大纲中有关培养幼儿对数学的( )
- A.认知发展的目标
- B.行为、技能的目标
- C.情感、态度的目标
- D.知识掌握的目标
-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是按一定的结构和层次组织起来的,从纵向角度看,它具有一定 的( )
- A.横向结构
- B.层次结构
- C.总括结构
- D.理论结构
-
以形成技能、行为习惯和发展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
- A.直观的方法
- B.游戏的方法
- C.活动的方法
- D.实际练习的方法
-
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意识,是心理学中所说的( )
- A.“反思”
- B.“觉醒”
- C.“反馈”
- D.“自觉”
-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基本原则指出,数学教育不应只是着眼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 教学,而是应指向( )
- A.儿童建构数学概念的过程
- B.儿童思维结构的发展
- C.儿童生活的联系
- D.儿童数学情感的建立
-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在内容安排上,应该遵循数学知识的逻辑和( )
- A.儿童学习的心理特点
- B.儿童学习的经验准备
- C.儿童学习的逻辑顺序
- D.儿童学习的操作水平
-
在学龄前阶段,儿童学习的数学知识仍是一种( )
- A.经验性的知识
- B.系统性的知识
- C.理论性的知识
- D.正规化的知识
-
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幼儿没有( )
- A.操作
- B.游戏
- C.作业
- D.活动
-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是对现实生活的( )
- A.归纳
- B.概括
- C.抽象
- D.分析
-
教师“教”的作用,其实并不在于给儿童一个结果,而在于为儿童提供( )
- A.知识环境
- B.游戏环境
- C.操作环境
- D.学习环境
-
儿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从同化到顺应,最终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也就是儿童的( )
- A.知识掌握发展的过程
- B.能力水平发展的过程
- C.个性特征发展的过程
- D.认知结构发展的过程
-
数学教育能够培养儿童应用数学方法解决日常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即养成儿童对数学问题的( )
- A.敏感性
- B.理解性
- C.运用性
- D.操作性
-
大班儿童如果能够根据静态图片在头脑中呈现出抽象的动作表象,说明他们已经具备一 定的( )
- A.外化能力
- B.内化能力
- C.同化能力
- D.顺应能力
-
数学问题是一个( )
- A.逻辑问题
- B.事实问题
- C.理论问题
- D.实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