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份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自考真题试卷
-
按照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要求,设计一个“将实物或形体分成相等的2份”的教学活动。
-
幼儿园教师介绍:小班儿童40名,年龄4、5岁,已经学会数数,其中50%可敷到40,另外20%也可数到20;中班近40名,年龄4、5岁,绝大多数能数到100,而且学会了10以内的数的组成……调查者亲自对这些儿童进行了实际考察,他们拿看玩具娃娃,一个一个地去询问小班儿童:娃娃有几只眼睛?娃娃有几个耳朵?娃娃有几个鼻子?,结果80%以上的儿童不能回答。他们又依次询问中班儿童:2可以分成几和几?,3可以分成几和几?,儿童的回答都是正确的。当拿着两个玩具娃娃去问他们:两个娃娃分作两起,可以分成几个和几个?多数儿童的回答是两个娃娃可以分成两个和两个。,拿三个玩具娃娃去问同样的问题,所得到的也是这样一类回答……”
阅读上述案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导致幼儿园教师和调查人员形成不同判断的原因是什么?
(2)衡量幼儿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指标是什么?
-
举例说明学前儿童认识10以内数的组成教育的指导要点。
-
实验者向儿童呈现两只盒子,一只盛有许多珠子,让儿童往另外一个空盒子里放珠子,问儿童一直放下去,两只盒子里的珠子会不会一样多,儿童不能确认。他先回答不会,因为“它里面的珠子很少”.当主试问如果一直放下去呢,他说会比前面的盒子多了,而不知道肯定会有一个相等的时候。
阅读上述案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现象反映了幼儿的什么特点?
(2)比较两组物体数量关系的教育有何意义?
-
指导学前儿童空间概念教育的要点有哪些?
-
为什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要注意启蒙性、生活性和可探索性?
-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
简述数学教育总目标所表达的思想。
-
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
以下选项中,属于中班分类教育要求的是 ( )
- A.学习与分类有关的词语,如“不同”、“相同”等等
- B.学习按物体的数虽进行分类
- C.学习概括物体(或图形)的两个特征
- D.学习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
- E.学习并掌握有关的词语,“分成”、“分开”、“合起来”
-
学前儿童的排序活动可分为 ( )
- A.按规则排序
- B.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
- C.按数量和数排序
- D.按差异排序
- E.按面积与体积排序
-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常用方法有 ( )
- A.操作法
- B.演示、讲解法
- C.游戏法
- D.发现法
- E.观察、比较法
-
儿童的活动过程就是和环境之间的主动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一过程包括 ( )
- A.和学习材料的相互作用
- B.和教师的相互作用
- C.和同伴的相互作用
- D.和数学知识的相互作用
- E.和活动场所的相互作用
-
制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和内容的主要依据有 ( )
- A.教育目的
- B.教师
- C.儿童
- D.社会
- E.学科
-
儿童感知和理解时间概念的基础是 ( )
- A.教学活动
- B.智力发展
- C.游戏活动
- D.生活经验
-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中工作量最大,技术性最强的步骤是 ( )
- A.确定评价目的
- B.设计评价方案
- C.收集评价资料
- D.处理评价结果
-
通过评价来了解一所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是否“达标”,教师的教学质量如何等,这体现了教育评价的 ( )
- A.鉴别作用
- B.诊断作用
- C.改进作用
- D.导向作用
-
适宜进行量的守恒教育的年龄班是 ( )
- A.学前班
- B.大班
- C.中班
- D.小班
-
在学前期,儿童辨别左右时主要以 ( )
- A.自身为中心
- B.参照物为中心
- C.天地为中心
- D.方向为中心
-
在认识“三角形”的活动中,老师使用不同颜色、大小的三角形,并用不同方式摆放, 其目的在于 ( )
- A.对图形进行比较
- B.渗透图形守恒教育
- C.让幼儿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
- D.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
幼儿认识立体图形的难易顺序是 ( )
- A.球体—正方体—圆柱体—长方体
- B.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
- C.球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
- D.球体—圆柱体—长方体一正方体
-
研究表明,儿童能够理解测量,并对测量表现出很大兴趣的年龄是 ( )
- A.3~4岁
- B.4~5岁
- C.5~6岁
- D.6~7岁
-
幼儿掌握加减运算的工具和基础是 ( )
- A.算式题
- B.实物加减
- C.口述应用题
- D.数的组成
-
幼儿通过掷骰子列算式,学习加减法的方式属于 ( )
- A.自编应用题
- B.教师口述应用题
- C.日常生活情境
- D.游戏形式
-
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顺序是 ( )
- A.口头数数—说出总数—按物计数—按数取物
- B.口头数数—按物计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
- C.按物计数一口头数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
- D.按物计数一口头数数—按数取物—说出总数
-
以下选项中,属于大班认识10以内基数教育要求的是 ( )
- A.会按实物范例和指定的数(5以内)取出相等数量的物体
- B.会正确点数10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出总数
- C.会10以内数的倒着数,能注意生活中运用顺、倒数的有关事例
- D.认识阿拉伯数字l~10
-
在数的组成的教学中,幼儿首先需要的是 ( )
- A.教师讲解、示范
- B.分合实物的操作经验
- C.形成数的组成的表象
- D.形成数的组成的概念
-
按物体的某种特征,多级次的将物体连续分类的方法是 ( )
- A.层级分类
- B.多重分类
- C.多角度分类
- D.按物体一个特征分类
-
幼儿能够进行多角度(多重)分类的年龄为 ( )
- A.2~3岁
- B.3~4岁
- C.4~5岁
- D.5~6岁
-
“认识和书写阿拉伯数字,认识一些数字符号,如加号、减号、等号等”这一教学活动适于采用的活动组织形式是( )
- A.集体与小组结合
- B.小组活动
- C.集体活动
- D.游戏活动
-
幼儿从不能说出一组实物的总数,到能够说出总数,这说明儿童已初步形成了数概念中的 ( )
- A.对应关系
- B.序列关系
- C.等量关系
- D.包含关系
-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数学操作活动要素的是 ( )
- A.目标
- B.材料
- C.规则
- D.结果
-
从任何一个角度提出数学教育目标,其归宿都需落实到 ( )
- A.教学活动
- B.教师观念
- C.儿童发展
- D.社会进步
-
在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中起发展思维作用的核心因素是 ( )
- A.数量关系
- B.数学概念
- C.数学方法
- D.数学知识
-
儿童的一一对应观念形成于 ( )
- A.小班前期
- B.小班中期
- C.中班前期
- D.中班后期
-
儿童思维的逻辑结构始于 ( )
- A.动作
- B.教学
- C.游戏
- D.生活
-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在体操活动中,要能够准确站位和运动,需要运用的知识是 ( )
- A.加减运算
- B.空间方位
- C.集合
- D.排序
-
数学所描述的是客观事物的 ( )
- A.数量特征
- B.本质属性
- C.相互关系
- D.存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