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份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自考真题试卷
- 
				
设计一个让幼儿按物体两类特征进行分类的教学活动,要求写出活动名称及年龄班、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
 - 
				
在小班幼儿进行口头数数活动时,当让幼儿从1开始数到10,幼儿基本上都能完成,让他倒着数10、9、8、……1,幼儿基本不能完成,但是在语言活动中让幼儿来背诵 儿歌:“1、2、3、4、5、6、7,7、6、5、4、3、2、1,七个阿姨来摘果,七个果子摆 七样,……”,幼儿基本上都能完成.
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这一现象及相应的教育对策。
 - 
				
试析影响幼儿计数活动的主要因素。
 - 
				
举例说明如何引导幼儿感知和体验量的守恒。
 -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及其作用。
 - 
				
试述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
 - 
				
简述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的难易顺序。
 - 
				
学前儿童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 
				
简述学前儿童时间概念发展的一般特点。
 -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总目标。
 - 
				
如何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学习加减运算?
 - 
				
早期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培养儿童基本的 ( )
- A.数学能力
 - B.数学知识
 - C.数学素养
 - D.数学方法
 
 - 
				
下面各种数量关系中,不宜作为小班数学教育内容的是 ( )
- A.对应关系
 - B.守恒关系
 - C.大小关系
 - D.多少关系
 
 - 
				
在认识“三角形”活动中,老师使用不同颜色、大小的三角形,并用不同方式摆放,其目的在于 ( )
- A.对图形进行比较
 - B.渗透图形守恒的教育
 - C.让幼儿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
 - D.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 
				
儿童主动建构数概念,必须通过 ( )
- A.学习材料的引导
 - B.老师的引导
 - C.自己的活动
 - D.环境的创设
 
 - 
				
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所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 )
- A.集体活动形式
 - B.小组活动形式
 - C.个人活动形式
 - D.集体与小组活动结合的形式
 
 - 
				
根据我国心理学家研究,3岁左右幼儿的数概念处于 ( )
- A.数目和物体数量间的联系建立阶段
 - B.数量的感知阶段
 - C.数的运算阶段
 - D.数的运用阶段
 
 - 
				
幼儿自编应用题“小华上午吃了两块糖,下午吃了许多糖,他一共吃了多少糖?”存在的错误是 ( )
- A.条件不清楚
 - B.结构不完整
 - C.内容不符合生活逻辑
 - D.问题不明确
 
 - 
				
引导幼儿感知几何图形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般采用 ( )
- A.触摸
 - B.拼图
 - C.讲解
 - D.比较
 
 - 
				
儿童最容易感知的量是 ( )
- A.粗细
 - B.高矮
 - C.轻重
 - D.大小
 
 - 
				
在教育评价过程中,通过与儿童谈话,使儿童思想真实、自然地流露,从而研究儿童思 维发展水平的方法是 ( )
- A.临床法
 - B.行为检核法
 - C.观察法
 - D.作业分析法
 
 - 
				
数学教育目标能否实现,数学教育内容是否恰当,从根本上看,取决于 ( )
- A.是否考虑了数学学科的结构和学科的教育价值
 - B.是否依据数学教育的总目标
 - C.遵循和利用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程度
 - D.遵循社会发展和需要的程度
 
 - 
				
按照评价的对象和内容划分,学前数学教育评价包括 ( )
- A.儿童发展状况的评价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乃至课程的评价
 - B.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 C.常模参照性评价与目标参照性评价 D.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
 
 - 
				
幼儿在数学学习中,只关注自己的动作,而不能与同伴有效的合作与交流,反映了幼儿数学学习具有 ( )
- A.外部动作的心理特点
 - B.不能顺应的心理特点
 - C.不自觉的心理特点
 - D.自我中心的心理特点
 
 - 
				
儿童最初认识空间方位关系的参照系统是 ( )
- A.自己的动作
 - B.其他物体
 - C.自己的身体
 - D.其他人
 
 - 
				
数学所描述的是 ( )
- A.事物自身的特点
 - B.事物间的关系
 - C.事物的数量特征
 - D.事物的存在形式